《原道》第39辑内容简介、目录及文章简介

栏目:《原道》第39辑、新书快递、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21-01-07 00:25:23
标签:《原道》第39辑

《原道》第39辑内容简介、目录及文章简介

 

 

 

书名:《原道》第39辑

主编:陈明  朱汉民

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9月版

 

内容简介

 

本辑儒学研究栏目既论及儒家道统、文王受命、文庙祭祀、朱子礼学、中体西用和公羊三世说等基本命题,又诠释《论语》《荀子》《中庸章句》等微言大义,可谓既广且新。百家论道栏目分说中华天下秩序、郭嵩焘政教思想、陈启天“新法家”思想、萧公权治学思想等,实属开卷有益。处士横议栏目就三代王官学、唐虞禅让说、船山民族主义思想、严复“惟适之安”论、儒家法律传统等议题商榷旧说、直陈新见,亦颇有助于证道也。

 

目录

 

儒学研究

 

1. 谢友国 肖永明 | “斯文”即“斯德”:《论语》“斯文”新诠

2. 房  伟 | “祭如在”与文庙祭祀

3. 秦东京 | 郑玄“文王受命”问题考论

4. 马斗成 李 遥 | 荀子的历史书写与历史回忆

5. 曲祯朋 | 儒家道统的内外维度及其问题

6. 杨玉婷 |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

7. 白发红   | 工夫、历史与政教:“学庸章句序”中的道统说

8. 王志阳 | 论朱子实用礼学思想:以篚和幂尊疏布巾为例

9. 毛朝晖 | 汉宋调和与“中体西用”论的生成

10. 曾海龙 | 熊十力基于公羊三世说的现代政治论述

 

百家论道

 

11. 孙   磊   | 中华天下秩序视野中的“一带一路”

12. 李会军 | 郭嵩焘政教思想的形成脉络与内在理路

13. 刘昕杰 | 法与时转则治:陈启天“新法家”思想析论

14. 刘 猛 | 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15. 谢    超 | 礼法纠缠:民初异姓继承的交易逻辑与裁判考量

 

处士横议

 

16. 李竞恒 | 论三代王官学不是“学在官府”

17. 叶 达 | 《唐虞之道》禅让问题再思考

18. 陈仁鹏  | 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19. 董起帆 |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20. 闫强乐 | 探索中国法律的历史传统——评《儒者论法》

21. 冯建章 | 历史文化视域中海南军坡节的三重叙事

22. 李  双 | 真理的存在方式:阿兰·巴迪欧电影哲学思考

 

摘要

 

01斯文”即“斯德”:《论语》“斯文”新诠

 

谢友国 肖永明

 

内容摘要:要正确理解《论语·子罕》章中“斯文”一词的涵义,必须回答三个问题:斯文与文王有什么关系?孔子与斯文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与于斯文,就不畏匡人?传统注疏无法对这三个问题给出清晰解答,将“斯文”诠释为“斯德”,即文王之德或文德,而不是儒家典籍、礼乐制度或文化等,则能够对这三个问题予以融贯回应。《论语》“斯文”一章实际是说,孔子在危难之际,借用传统的天命观,以“斯文”鼓舞自己和弟子们坚定道德自信,保持仁者之勇。事实上,先秦的“文”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西周时,“文”与“德”密切相关,尚“文”也就是尚“德”。但春秋时,随着尚“文”之风的泛滥,“德”内在化,“文”则相对外在化。“文”逐渐向文献、文学等转变,与“德”分道扬镳,渐行渐远,导致后代的注疏者大都不知道“斯文”即“斯德”。关键词:斯文;文;德;文王之德;文德

 

02“祭如在”与文庙祭祀

 

房伟

 

内容摘要:《论语》“祭如在”章是考察孔子儒家对于祭祀基本态度的关键文献。综观历代注疏,论者多围绕“在”进行阐发,旨在强调恰当地处理情感和理智的关系。这样的做法既能满足人的情感需要,也能消除偏执迷信的成分,不失为一种理性选择。祭祀之礼首重“敬”,人们需要用内心的诚敬来对待祭祀。同时,祭祀实践离不开斋戒、相称等仪制规则。诚敬与规则,正是“祭如在”所蕴含的两个基本面向。在情与理的互动中,“祭如在”不仅表达出儒家对祭祀须诚敬的体认,也蕴含着儒家对祭祀规则的高度重视。“祭如在”绝非迷信,而是一种人文信仰的展示,其中蕴含的内心真诚与礼仪规范要求,对于当前文庙祭祀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当今时代举行文庙祭祀,必须强调“祭如在”的虔诚与敬畏,同时要对祭祀仪程进行必要的整饬与优化。关键词:祭如在;祭祀;诚敬;规则;文庙

 

03郑玄“文王受命”问题考论

 

秦东京

 

内容摘要:“受命”不仅是一个王朝合法性的重要标志,据《六艺论》,天对圣王的授命亦可视作“六艺”形成中最重要的事件。然而郑玄对“受命”的理解在其注释体系中非常复杂,就“文王受命”而言,郑玄注《纬书》已经呈现出两种对“文王受命”的不同说法,其注《书》笺《诗》对“文王受命”的理解则有两个来源:“受命”观念取自《纬书》,文王受命后所做大事则来自《书传》。值得注意的是,当郑玄同时接受这两种来源不同的文献时,其对作为文王受命标志性事件的文王断虞、芮之讼的理解已悄然变化,其显示着一种“受命”观念的转变:《书传》以诸侯归附作为王者“受命”的标志,在此理解下,文王因断讼而受命。当郑玄接受《纬书》中五帝通过祥瑞对王者受命时,文王断讼仅为文王受命后所做的事情之一,并不具有“受命”的意义。关键词:《诗经》;郑玄;文王受命;受命观念

 

04荀子的历史书写与历史回忆

 

马斗成 李遥

 

内容摘要:身份的断裂与古今分界,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和对于存在性的怀疑,它们催生了荀子的历史回忆与历史书写。藉此,在荀子那里,过去与现在的平衡得以重新达成。(表现)形式与内容共同赋予了过去新的图景,由是,混沌转向秩序,过去得以为当下所理解。在历史表现中,荀子藉由对历史决定论的破除恢复了个体的尊严,赋予了历史有机论的形式。通过历史回忆,荀子确认了人文世界的开端,赋予了过去一种连续性和共时性,并使得起源记忆成为了界定群体认同的神话。最终,身份与价值的谱系得以确立,荀子的存在意识也因此而彰显:历史与个体相互成就,我们在历史之中,而历史也在我们之中。荀子提出的为学成圣的模式也以其深远的文化关怀上承慎终追远之意,下启两汉六艺经典化之路,并成为此后的学者文本解读与沟通圣贤的基本方式。关键词:荀子;历史书写;历史回忆;存在;心态史

 

05儒家道统的内外维度及其问题

 

曲祯朋

 

内容摘要:“道统”在先秦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其中包括以传“心”为内容的“内在性道统论”和以传“中”为内容的“外在性道统论”。从历史语境看,先秦时期的“道统”之关键不在于内外之辩,而在于政治正当性之证成,这也是其目的之所在。政治正当性包含“内圣”与“外王”两部分的正当性,“道统”也应是内外兼而有之。不同于孔子以“仁”来统合内外之道,荀子以“礼义”来证成政治正当性,而“礼义”则是“中”。荀子是以“中和-礼乐”的模式来统合内外,实现“内圣外王”之道,“中和”为之根本,“礼乐”为之表现。具体而言,“中-礼-外王”和“和-乐-内圣”相结合,其中,“礼”作为原则、规范,作用于外,体现“中”的精神;“乐”作为情感,作用于内,实现“和”的作用。内外贯通,从而实现个体、社会和天下的“中和”之理想状态。关键词:荀子;道统;礼乐;中和;圣王

 

06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

 

杨玉婷

 

内容摘要:“道统”说在朱子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它的理解关系到对朱子哲学的整体定位。朱子“道统”说的成熟形态出现在《中庸章句序》,理解《中庸章句》本身有助于我们把握朱子的道统意识。《中庸章句序》指出子思作《中庸》的原因在忧“道学”之不传,提出《中庸》的内容与“道统”的内容一一对应,“道统”与“道学”是统一而非分裂。相对于郑玄《中庸注》的政治化诠释,朱子《中庸章句》的整体特点是立足于道德心性层面,关注的不是“礼”的制度和圣王政教,而是个人天性的发扬,将政治上的差等转化为道德上的平等,将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考量转化为对人道德建设的关注。道德建设是朱子《中庸章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语境中的道统说也当是以内圣(道德)为规模。对朱子“道统”说的政治性解读是本末倒置,过度诠释。关键词:中庸;道统;朱子;郑玄;道德心性

 

07工夫、历史与政教:学庸章句序中的道统说

 

白发红

 

内容摘要:《学庸章句序》是朱子道统说最基本的文献。在《中庸章句序》中,道统即是道学,道学的内容为舜传禹之十六字心法,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其中”。其实质为一种工夫理论,道统的传承不绝有赖于心性工夫的保证。在《大学章句序》中,道统即是大学,道统体现为学统为体、治统与教统为用的结构。因道统在历史中的表现,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上古从伏羲到二帝,此阶段道统表现为学、治、教三统合一;孔孟时期,三统合一之道统解体,治统、教统在制度层面崩溃,而收缩于学统之中,学统赖孔孟而传;孔孟之后,学统亦不传,到宋代二程才重新接续孔孟之学统。在朱子看来,学统本质上是一种全体大用的结构,它的重新发明,意味着治统、教统复建的可能性。宋儒复建治统的努力失败了,而社会层面的教统则是成功的。关键词:道统;工夫;学统;治统;教统

 

08论朱子实用礼学思想:以篚和幂尊疏布巾为例

 

王志阳

 

内容摘要:朱子十分重视礼学,主张礼要因人情与时代变化采用疏略的规范,又通过礼义标准保障礼仪制作能够遵循礼仪的大本大原以实现平治天下的目标,也通过礼义标准使施礼过程能纠正徇人情或背离传统的情形,使礼仪具有有效性,呈现实用性特征。这体现于朱子改革释奠礼礼器的两方面原则:一是适用性,二是有效性。在适用性方面,朱子遵行行礼原则,根据行礼人员最低年龄8岁的男子身体条件,改革篚的长度、宽度、深度等规格,使其广泛适用于南宋州县学释奠仪。在有效性方面,朱子将幂尊疏布巾由圆形改为方形,使其名与实、文与图相符,也因方形幂尊疏布巾的重量超过圆形的三分之一,更好覆盖酒尊,更符合礼仪原则,还因方形幂尊疏布巾的制作成本仅为圆形的一半,高度契合南宋窘迫的州县财政情况,能有效普及州县学释奠仪。关键词:礼学思想;实用性;礼器;可行性;有效性

 

09汉宋调和与“中体西用”论的生成

 

毛朝晖

 

内容摘要:“汉宋调和”与“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两股重要的思潮。以往的中国经学史研究往往忽视“中体西用”论的经学史背景及其与“汉宋调和”思潮的内在关联,而有关“中体西用”论成因的解释也往往只强调外部的西方文化冲击或政治斗争。但“中体西用”论的提出绝不仅仅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也不只是起于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斗争,而是更深层地起于嘉道以来的“经世”思潮与汉宋调和的内在发展要求。在这种内在要求下,曾国藩的“四科判学”、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分别代表了晚清汉宋调和运动的两个理论发展阶段。正是这一内在要求导致了“中体西用”论的生成。“中体西用”论的提出是“汉宋调和”运动的深度发展。原本可望深入开展经学与“中学”的系统重建,由于晚清民国之际的政治剧变而强行中止,至今仍在恢复之中。关键词:汉宋调和;中体西用;曾国藩;张之洞

 

10熊十力基于公羊三世说的现代政治论述

 

曾海龙

 

内容摘要:晚清以来,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家以重新阐发经学义理建构现代性政治论说为维新变法张本,未能逃脱被视为现代性负面因素的命运。康有为之后,熊十力又基于通融经学义理与哲学理论的视角,试图在其新唯识论体系中重新阐发公羊三世学说来建构儒家的现代政治论述。一方面,熊十力以《易》之“乾元”解说《春秋》之“元”,对儒家“内圣”与“外王”的关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另一方面,熊十力又以其新唯识论重构了《春秋》经义的表现架构,试图以公羊三世说来建构现代性政治论述。康有为是作为经师的政治家,熊十力是作为哲学家的经师。熊十力对《春秋》特别是公羊三世学说的解读,展现了儒家在时代变局下通过调整自身理论论述参与现代性政治建构的企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经学,又不同于后来港台新儒学的理论视角。关键词:熊十力;康有为;公羊三世;现代政治

 

11中华天下秩序视野中的“一带一路”

 

孙磊

 

内容摘要:文明与世界秩序的构建是国际政治中的永恒问题。后冷战时代的“一带一路”建设,尤其不应忽视中华传统的世界秩序对既有世界秩序的修正可能发挥的作用。国内学界对天下秩序的讨论深受美国汉学“中国中心主义”与“等级制”的影响。实际上,中华天下秩序中的“中国”是周边对礼义文明的自愿认同,“内外”是一种以文明为根本的差序格局,体现了以德教对待外部民族,以文化吸引外部世界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王道天下”的世界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共识构建中,体现为秉承正确义利观的“利益共同体”,履行责任敢于担当的“责任共同体”和践行仁义之道的“命运共同体”。“内外之辩”的文明内涵能够用来构建“共同而有区别”的差异性平等伦理。当今“一带一路”的理论建构可以运用中华天下秩序的文明内涵,修正现有世界秩序的不公正性。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华文明;天下;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

 

12郭嵩焘政教思想的形成脉络与内在理路

 

李会军

 

内容摘要:郭嵩焘是晚清知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是一名颇有现代观念的传统士大夫。无论为官从政,还是为师从教,他都具有强烈的士大夫身份意识和一体化的政教关怀。作为对晚清政教危机的积极回应,他一方面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政教思想,试图从传统智慧中寻求经国怀远之略,另一方面又勤于考求西学和西政,试图从西方经验中寻求富强文明之道。郭氏的政教思想呈现了前后相连又有所区别的两个阶段:一是出使之前提出的“朝廷政教为本”说;二是出使之后提出的“纪纲法度和人心风俗为本”说。可以说,正是基于“道一心同”的哲学基础和一脉相承的思想理路,郭嵩焘协调了士大夫亦官亦师的双重身份,融通了中西两种政教文化,实现了其政教思想两个阶段的有机联结和质的飞跃,初步形成了一种既有内在张力又辨证统一的“政教相维”的思想形态。关键词:郭嵩焘;政教思想;身份意识;思想渊源;内在理路

 

13法与时转则治:陈启天“新法家”思想析论

 

刘昕杰

 

内容摘要:作为新法家的代表人物,陈启天将近代中国所处的世界称之为“一个大的新战国时代”,他认为应当发扬在战国时代最具竞争力的法家思想,才能适应新战国时代激烈的国际竞争。陈启天所谓的新法家,并不是将传统法家思想原封不动的继承于当代,而是通过融合传统与西方,开创出能够救国图存、富国强兵的新学问。他一方面以考据的方式梳理传统法家人物的学术著述;另一方面又以西方法政学说重述了传统法家的国家论、法律论、政府论和霸政论,使新法家成为民主法治的法家,而不能是君主专制的法家。陈启天融合中西的新法家思想,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法政学人在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竞争中延续中华文化的焦灼感和责任感。在对待中西文化冲突时,陈启天主张对新与旧都保持独立思考而非一味因袭,对当下中国的法治建设仍有重要的启示。关键词:陈启天;新法家;法家;时;治

 

14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刘猛

 

内容摘要:萧公权的学术生涯历经几重转变:先治政治哲学,再转向政治思想史,又转向兼治中国社会史;在这三个领域,其学术成果分别以《政治多元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乡村》为代表。这几次转向都非随意为之,而是有其内在和外在影响因素。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学人的治学转向比较常见,这与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学术趋势有关。在萧公权的三项治学领域中,以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历时最为长久;《政治多元论》和《中国乡村》是针对特定问题的研究,而《中国政治思想史》则是通史性质的研究,是真正的体系性建构,实为扛鼎之作。萧公权一生的追求,在中国的学术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他念兹在兹的,是建立一个现代中国。他对中国和西方政治思想的古典时代怀有敬意,但却非复古主义者,他追求的是古典知识的重新阐释,并以之改造现代社会。关键词:萧公权;政治多元论;中国乡村;保甲;里甲

 

15礼法纠缠:民初异姓继承的交易逻辑与裁判考量

 

谢超

 

内容摘要:异姓继承是中国继承法史领域内的重大问题。无论是宗族陈规,还是国家法令,民初中国的法定继承都排斥异姓养子。该时期的龙泉司法档案却呈现,异姓继承人可借助增加族产换取宗族对其继承的接受。宗族内通过利益交易达成异姓继承的暂时妥协。因与国法宗规发生激烈冲突,异姓继承在龙泉县触发大量民事诉讼。如何有效化解该问题,龙泉县司法官除依循国法外,其裁判考量尤关照宗族态度。其中,存有族房长签字画押的立嗣文书是继承诉讼最关键的证据。在龙泉司法官看来,宗族内族房长在立嗣书上予以画押,实际是宗族对继承资格的集体接受。龙泉县司法官对该证据予以采信,即官方承认宗族内的继承私约。民初龙泉异姓继承的交易逻辑与裁判考量,除鲜活展现我国继承法近代化的不可避免,也映照出民初继承转型中礼法纠缠的图景。关键词:交易;裁判;礼法纠缠;异姓继承;龙泉司法档案

 

16论三代王官学不是“学在官府”

 

李竞恒

 

内容摘要:三代时期学在王官,通过贵族世家的家学进行传承,不下于民间。但此种封建贵族的知识,并不是由“官府”所垄断,而是一种封建性的知识、技艺传承方式。“王官”的“王”,并不是“官府”一家。“王”字起源于斧钺,“士”字也起源于斧,是部落共同体的战士成员,“王”是部族中战士共同体的首领。古诸侯多有称王者,当时遍地有众多的“王”,“王官学”便是散布在各这些多中心的、封建性的贵族世家知识。而王官“六经皆史”,意味着这些王官知识掌握在贵族领主“史”的手中,甲骨、金文中的“史”并非只是史官,其中多有治国的诸侯,或多参与战争,是允文允武的三代封建贵族,其“史”包含了大量贵族领主实务性的治理知识、技艺,这些知识构成了王官学的基础。关键词:王官学;诸侯称王;多中心;六经;史

 

17《唐虞之道》禅让问题再思考

 

叶达

 

内容摘要:《唐虞之道》将禅让制和传子制作为两种对立的政权传递模式,并极力推崇禅让制,认为只有禅让才能化民成俗。这一思想的背后,与其认识到东周王室危机不无关联,但儒家学派出于“为尊者讳”,对周室的认识表达得较为隐晦。周室作为天下之大宗,其所爆发的庶孽之乱严重破坏了宗法制度核心——嫡长子继承制,最终令东周于公元前367年一分为二,天下无统。伴随着周室宗法秩序的严重破坏,其亲亲和尊尊精神亦受到损害。简文在反思传子制的问题时,并不盲目地鼓吹禅让制,而是将更多的思考带进了理论建设。在君亲政治分离的时代大背景下,简文从形而上学的高度重新审视亲亲和尊尊精神,将亲亲精神视为道德之基、人伦之本;赋予尊尊精神以生成性和开放性,将君臣关系从血缘关系中解脱出来,以更普遍性的道德关系作为两者之间的联结。关键词:庶孽之乱;禅让制;亲亲;尊尊

 

18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陈仁鹏

 

内容摘要:船山学自晚清始显,历经近二百年风雨长盛不衰,受其滋养的一代代湖湘英杰为推进中国近现代化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主义是船山广博的思想体系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对后世影响深远。《船山遗书》的发掘与刊行使船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大放异彩,虽然其原貌是立足于“夷夏之辨”的汉民族主义,但经过湘军集团的再造,在咸同年间悄然完成了第一次转型,由“种族民族主义”迈向“文化民族主义”。随着清廷的衰微,维新派与革命派又使船山的民族主义回归“种族民族主义”之本源,利用其进行排满斗争。20世纪初,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派受马克思主义、梁启超学说等启蒙,超越并改造了船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形成“国家民族主义”。纵览船山民族主义思想在近代的三次重大变迁,可发现其对近代中国发展历程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关键词:王夫之;夷夏之辨;民族主义;近代嬗变

 

19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董起帆

 

内容摘要:为何早年作为提倡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严复,五四运动时期却转而批判“德先生”与“赛先生”?通过对“惟适之安”的分析,可以发现严复晚年对民主与科学的反思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阐发有内在关联。严复“适”的哲学思想,一方面源自庄子“适性”的思想,另一方面又与斯宾塞社会进化论有关。但与二者不同的是,严复所谓“适”与“安”的哲学,一是本于“天道”,二是不离“人世”,所以对严复所理解的天道运行法则与当时具体历史现实的解读是理解“惟适之安”的前提所在。系于“性”“道”之学的“自繇”原则是“适”与“安”的内在意蕴。同时从“自繇”的角度来看待民主与科学,会发现严复所认为的民主与科学与其他五四学人所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大不相同。关键词:严复;五四运动;自繇;惟适之安

 

20探索中国法律的历史传统——评《儒者论法》

 

闫强乐

 

内容摘要:儒家立场与儒学传统是认识中国古代法律的重要视角,儒者的主导使得中国古代法律的构建与演变始终符合儒家对于人性与法律的基本判断,在整体上有利于国家、民族、社会、家庭、个人的综合性存续与发展。《儒者论法》一书是朱勇教授基于儒者立场对于中国法律传统的思考,梳理中国古代法律“忠君”“治官”“约民”等历史传统,总结中国古代法律“德法共治”“权利换和谐”“则天立法”等基本特征,发掘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官法同构”的制度逻辑,明确“祖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的国家根本法作用,阐释宗族法在中国古代基层社会中的有效治理作用,以祖制、六事法、宗族法全面建构了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总体而言,《儒者论法》秉持儒家基本立场,深入中国文化语境,贴合中国历史观念,展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鲜明特征与国家治理制度的中国特色。关键词:儒者;古代法律;历史传统;基本特征;国家治理

 

21历史文化视域中海南军坡节的三重叙事

 

冯建章

 

内容摘要:“军坡节”是隋唐以来,海南北部风行了一千多年的民俗。它形塑着一代代海南北部各族民众的心理结构和精神叙事。1950年代之前的木帆船时代,潭门渔民既是三沙诸岛开发的主力,也是海南军坡文化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这可以通过现有的地名、渔民口述以及当下的风俗得以验证。相对于108兄弟公、村公、祖宗、水井、关公、妈祖,甚至盘古信仰,军坡文化赋予了潭门渔民不同的精神叙事,比如“慷慨悲歌”的家国叙事、“唯用好心”的承负叙事和“利益最大化”的耕海叙事等。家国叙事体现了潭门渔民开发南海的“疆土意识”,承负叙事体现了潭门渔民开发南海背后的中原文化意识,而耕海叙事体现了潭门渔民开发南海的“市场意识”。当然,这三种叙事也得到了潭门渔民其他信仰与风俗习惯的滋养,非军坡文化所“独化”。关键词:军坡;燕赵;岭南;潭门;三沙;疆土

 

22真理的存在方式:阿兰·巴迪欧电影哲学思考

 

李双

 

内容摘要:电影的思想角色在于处理与现实的关系。从前关于哲学的传统思考中,不谈论真理,是无法想象的。而在反哲学、反形而上学思潮盛行的今天,谈论真理,反而成了不合时宜的。阿兰·巴迪欧在洪流中逆势而上,提出真理的回归,重返柏拉图。与萨特、福柯、德勒兹等法国哲学家一样,作为不折不扣的影迷,巴迪欧的真理观同样统领着他的电影哲学,真理如何在电影中存在,电影要表达什么,是他关注的核心问题。电影作为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何能达到无限真理?理解巴迪欧艺术真理观的关键在于掌握“艺术配置”的含义,并将其诉诸于电影。理念对电影的拜访、感性材料自身缩减为电影本质,此双向运动构成了理念在电影中的独特存在方式。在缩减中获得纯粹的电影理念过程中,主体保持对真实的激情,直面真实与伪饰的距离,从而达到无限真理。关键词:阿兰·巴迪欧;哲学;电影;真理;艺术

 

《原道》简介及约稿函(附投稿方式)

 

《原道》辑刊自1994年创刊以来,专注阐扬华夏治理大智慧,专注求解中国治理真问题。20余年来,《原道》秉持儒家立场情怀,兼收社会科学新知,关切公共领域议题,参赞治理秩序生发,日益成为当代儒家思想创发之首要平台和华夏治理正道发明之核心力量。自2012年以来,《原道》并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并连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综合型社会科学”来源集刊至今,并于2015年起改为每年出版4辑,现已连续出版34辑。

 

随着世界历史进入中国时刻,当代儒学也进入思想创发的新时期。当代儒学是开放的儒学,唯有顺应现代学术发展兼收并蓄,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当代儒学欲回应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之近现代主题,因应社会转型时期治理秩序生成之中国问题,尤需团结与整合跨学科青年学者的智慧与洞见。

 

有鉴于此,现诚挚邀请海内外学者赐稿,尤其欢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青年学者的新锐力作。文章一经采用,赠送样刊并略奉薄酬。

 

《原道》投稿邮箱:yuandao1994@163.com;

 

讨论网址:www.yuandao.com

微信公号:原道(yuandao_rujia)

QQ交流群:308299147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