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少杰】哲学家的淑世情怀——读《儒家文化与民族复兴》

栏目:书评读感
发布时间:2021-03-02 09:31:07
标签:陈来

哲学家的淑世情怀——读《儒家文化与民族复兴》

作者:孟少杰(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来源:《新民晚报》2021年2月28日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主流,但在过去的一百年,儒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经历了复杂的过程,有冲击与挑战,也有回应与建构。如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刻,如何对待儒学的潜隐在场?如何看待儒家文化与民族复兴的关系?是值得思考的。陈来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和儒家文化的研究,不仅在学术儒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在文化儒学方面也有深入思考。正如北大杨立华教授之评价:以淑世为念,不为时风所转,亦不事清流做作,是陈来一贯的风格。《儒家文化与民族复兴》一书正是集结了陈来先生在不同时期对文化儒学的探讨,集中体现了作者在深入的哲学探究之余所展现的淑世情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热”在社会上逐渐兴起,包括国学机构的设立、国学经典的汇编、国学教育的普及等。同时,随着“国学”在媒体的频繁出现,也有学者表达了担忧。陈来先生认为,国学热的出现具有合理性与必然性,“国学热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开始,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因此,应给予充分肯定与支持。

在国学(中国文化)中,儒学传承了以五经为代表的核心经典体系,儒家思想也代表了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国学热的出现预示着自抗日战争以后儒学迎来了第二次复兴的机会,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是现代化。那么,如何看待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陈来先生认为:“儒学对现代化的作用主要不是工具意义上的助推,而是倡导与现代化市场经济相补充、相制约的伦理价值与世界观。”(第65页)在过往的讨论中往往聚焦于儒家能否开出科学与民主,而陈来先生的研究无疑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儒学,看到儒学与现代化的动态生成过程,通过儒学的核心价值来补充、规范现代化,从而达成儒学、现代化与文明发展的内在统一。

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我们如何从国学中汲取精神力量呢?上世纪初,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提出要建立公德心,“公德”说在当时及后世都有很大影响。陈先生敏锐地指出,梁启超不仅有“公德”说,也有《论私德》,并且私德是基础,私德修好了可以自然推广至公德。(第109页)在梁启超的时代,人们多讲私德,缺乏公德。但在当下,我们习惯把公德与私德分离,也导致了某些人私德问题的每况愈下。陈来先生在此对私德、公德的共同强调是有深意的,提醒我们道德修养的多维性。于是,在《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基本内涵》一文中,陈来先生对“慎独”问题作了深刻地哲学分析,认为“慎独”的诠释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从郑玄、朱熹到王阳明、曾国藩,“慎独”说在不断地内在化与普遍化,并具有了对于道德修养的根本性意义。陈来先生通过对“慎独”的分析来说明古代儒家对自我人格发展的高要求,表达了对当下人心陷溺、道德缺失的担忧。这既表现了一位当代学者的人文关怀,也为我们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力量提供了方向。

儒家文化的时代价值是我们始终关注的话题,陈来先生强调,“儒家文明发展出的协同社群、礼教文化、合作政治、王道世界是当今世界需要的价值立场。”因此,对于儒家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陈来先生主张世界性的多元文化主义,认为:“哲学是一个共相,是一个‘家族相似’的概念”,“哲学一词不应当是西方传统的、特殊意义的东西,而应当是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个富于包容性的普遍概念。”(第267页)这样不同文化有其特殊性,也有共通性,儒学价值也是可普遍化的。

《儒家文化与民族复兴》一书,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展示了儒家文化本有的创造性和开放性,揭示了儒家文化和民族复兴的内在关联。

阅读此书,我们可以感受儒学的时代价值,汲取国学中的精神力量,也可以增强对民族复兴的信心,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世界的多元文明。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