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言】礼教重建的若干重要问题

栏目:意义理论
发布时间:2011-03-29 08:00:00
标签:
 
     
    礼教重建的若干重要问题
    作者:易言
    来源:作者赐稿
    
    
    
    本文所说的重建礼教,是指对中国传统宗教,即有悠久历史的礼教进行改造和继承,建设成为制度性的宗教。礼教重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广泛的探讨和实践。
    
    1、什么是礼教?
    
    礼教是中国历史上固有的传承久远的宗教,是与华夏文明和早期国家一同形成的,是关于天人关系、国家统治、社会生活、个体生活的依据、原则、价值、理想、信仰的宗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宗教,是由华夏民族祖先们在社会生活中共同创造的。在传统社会,不存在政教合一的问题,政治与礼教基本上是一回事情,因此,传统社会始终是政教同一的。这种政教同一给中国历史带来了很多特点,其中包括很多害处,按照有的学者所说,政治不像政治,宗教不像宗教。礼教不像基督教、儒教、佛教等高级宗教那样,由少数圣贤们创始,自下而上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结构。宗教是任何民族的早期文化形态,没有不生活在宗教中的民族。在西周和春秋时期,中国的文字系统发达到一定阶段时,礼教就得到了相当充分的阐释,这些阐释,反映了当时的华夏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礼教的核心内容是:天人同构,天人同序,人与人是不平等的,有上下尊卑贵贱之分,人们的权利义务根据君臣父子夫妇的不平等角色地位分配。
    
    2、礼教重建?儒教重建?孔教重建?
    
    很多人都赞同重建中国传统宗教,但是,以什么名义重建,则有潜在的很大的分歧。很多人提出儒教重建,这种提法不够准确,存在问题。目前对于什么是儒教,学术界并没有形成共识。要说清楚儒教,离不开儒家、儒学。什么是儒家、儒学?儒家、儒学与法家、道家、墨家等诸子学说有什么异同?先秦儒家和秦以后的儒家有什么区别?秦以后的统治思想与先秦时期有什么不同?诸如此类的中国思想史上的大问题实际上没有肯定的答案,还有很多争议。应当看到,秦以后的社会思想是先秦诸子思想的融合,法家思想有相当大的成分。因此,儒教重建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是似是而非的。而礼教重建则是成立的,礼教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社会,先秦时期诸子各家及其思想派别都提倡礼教。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一般民众对什么是儒教恐怕更是说不清楚,但是对于什么是礼,孔子是谁,总是有一些认识的。
    
    以孔教的名义重建中国传统宗教,有一些好处和便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制定新的教典中是否只包括孔子的言论,如果这样,那将会是十分狭隘的。如果包含先秦时期诸子的学说,那么还不如称为重建礼教有概括性,也更为名实相副。
    
    3、为什么是重建?
    
    礼教重建意味着礼教传统发生了断裂,或者说部分断裂。这种断裂就是二十世纪初的满清政权灭亡,中国民国成立。为什么会发生断裂呢?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遭遇了西方文化的冲击,礼教之中包含很多害处,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使中国没有力量抵御西方文化。传统社会中,有国家政权就有礼教,礼教就是国家宗教,君主的宗教。君主、官员、民众,都是礼教信徒,国家机构就是礼教组织,君主就是教主,社会统治思想就是教典。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开始了新的政治发展,吸收和认可了来自于西方的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政治理念。近代以来中国很多思想派别,包括马克思主义者都对传统礼教进行过批判,主要是批判作为政治性的传统礼教,并不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这些批判是合理的,现在也不能否定。中华民国成立,自然也意味着传统的礼教组织、教主、教典不存在了。但是,这并不等于礼教就不存在了,礼教的内涵非常丰富和复杂,礼教的很多内容一直存在于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和心理中,并且对中国社会发展有着复杂的意义。因此,存在重建的必要。重建有两方面的涵义,首先,是要割裂、抛弃、否定,主要针对礼教中宣扬人人不平等的那些内容,其次,是继承、接续、发扬,主要针对礼教中有现代意义的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符合的那些内容。
    
    4、礼教重建的意义
    
    一些学者深刻指出,重建礼教可以传承中国文化,培养道德品性,慰籍安顿人心,形成民族认同,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礼教重建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是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应当进行深刻认识。但是,认识这些意义,不应当有不正当的针对性,礼教重建不应当针对抵御西方文明,抵御中国现有的其他宗教。如果有这样的观念,对礼教重建是很不利的。此外,礼教重建的意义不应当与儒家和儒学牵扯起来。儒家、儒学或者国学是学术,是中国思想史问题,与礼教有相当关系,但毕竟是两回事情,礼教重建并不是为儒学或国学复兴服务的。
    
    5、礼教重建的目标
    
    礼教重建就是把传统的作为国家宗教和政治性宗教的礼教,重建为社会宗教和关于民众生活的宗教。目标是形成新的礼教组织和教典,把礼教建设成为制度性体制性的宗教,成立礼教教会,与中国的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不应当设想把礼教重建为什么国家宗教、政治宗教、公民宗教。
    
    6、礼教重建的内容
    
    礼教重建至少涉及礼经、礼制、礼士、礼堂等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形成了基本的规范和规模,才能够真正实现礼教重建。
    
    礼经就是礼教的教典,说明礼教的教义教理,如同基督教的圣经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一样。重建礼教,必须编撰礼经,有古文的,也有白话文的。礼经应当以先秦时期的经典和诸子学说为主。编撰礼经也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取舍,一些内容是不能编入礼经的,其中包括:宣扬人人不平等,宣扬扼杀自主意识和自由观念,宣扬君权父权夫权,宣扬愚忠愚孝愚节。编撰礼经应当学习和借鉴圣经和古兰经,圣经和古兰经虽然宣扬神的观念,实质上是规定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的,是提倡人人平等的,是规定人们行为规范的,提倡人们行善,制止罪恶,主张和平。这些是礼经应当学习和借鉴的,也是中国传统礼教固有的内涵。圣经和古兰经有很强的故事性,礼经也应当借鉴。
    
    礼制指礼教有哪些制度和活动,要做哪些事情。礼制原则上应当以传统礼教为基准,进行革新,大致规范和统一一些礼仪和制度,比如祭祀、礼器、服装、建筑、音乐、历法、节庆、艺术,等等。礼制应当以民众日常生活为中心,例如,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等,也要考虑到民众公共生活中的礼教需要,例如,祭祀天地、民族先祖、圣贤英雄,吉庆、灾难悼念,等等,传统礼教中,实际上就存在国家礼教活动与民间礼教活动之分。还应注意到,传统社会中的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也有一些礼制规范。有的礼制应当依从古礼,进行复原,成为大礼,有的则可以简化,或者大礼简礼共存。
    
    礼士是指专门从事礼教活动的宗教人员,应当最终建立礼士的教育、培养、考核、评级等制度。礼士体系可以包括礼师和礼士。
    
    礼堂指专门从事礼教活动的固定场所,是礼士可以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在礼经、礼制、礼士、礼堂有了一定规范和规模后,可以成立全国性的礼教教会。教会与地方礼教组织不一定是全面统辖关系。
    
    7、礼教重建的政治法律环境
    
    政府有认可礼教重建的可能,理由如下: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这是礼教重建的最大依据以及合法性根据。一些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制度性宗教,作为中国主体性民族汉族也应当有自己的制度性宗教,历史上,很多民族也是接受礼教的,这有利于中国的政治稳定和文化安全。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实际上是运用了传统礼教中的内容来进行社会治理,比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五讲四美三热爱,近年来的八荣八耻,等等。近年来政府的一些政策和领导人讲话表明,对于复杂和严峻的社会转型和社会治理,除了法律、党纪政纪之外,传统思想文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有积极意义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一些政府举办和政府领导人参与的活动,是具有礼教意义的,比如,祭祀中华民族先祖。官方刊物《中国民族报》发表了《创建一个体制化的儒教》一文。
    
    同时必须看到,政府和一些学者对传统礼教生活有一种敏感的心态,试图进行一些脱敏处理,比如,把民间的礼教生活当作民间信仰、风俗,当作一般的文化现象,并利用某些传统礼教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或者转化为具有商业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长期来看,这些处理的效果是不确定的,可能使传统礼教碎片化,不知不觉地消失,也可能使传统礼教在一定范围和意义上得到强化并成为新的国家宗教。礼教重建和礼教脱敏在主体、意义、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有一些交叉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不过两者在根本方面并不冲突。礼教重建是件大事情,实践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敏感性的问题,在法治的基础上,这些问题并不难合理妥善解决。
    
    8、礼教重建的方法和道路
    
    根据法律,政府不能妨害宗教自由,也不能直接支持和推动宗教活动。因此,礼教重建需要社会力量来实现,难以设想礼教可以自上而下进行重建,只能是自下而上。礼教生活本来存在于全国各地,也就不存在建立礼教文化区的问题。礼教重建应当遵守法律,并且不能用来进行违法活动,这是个原则和界限。下面的一些礼教重建的方法和道路很多人说过了,或者正在实践,应当是可行有效的。
    
    民众自主自发道路。礼教重建从个别人在内心了解和信从礼教开始。有宗教家专门践行礼教重建更好,没有的话也不是什么问题,民众自身有礼教的需求,有追求礼教信仰的需要。
    
    有的事情,可以名正言顺地去说,希望社会、政府的理解和认可。有的事情,可以正大光明地去做,为了避免某些误解误会,可以不以礼教的名义。
    
    走民间化的道路,为民众生活服务,在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方面应当建立规范的可行的礼制。
    
    走地方化的道路,礼教重建难以有一个统一的中心,会有地方化的特色及活动,不可能全国一律,均衡发展。
    
    走农村道路。农村继承了不少礼教传统,可能是礼教重建的重点。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学者应当对礼经进行编撰,试着搞出个20万字的礼经,看看有什么反响。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推广礼教礼仪,宣传礼教。
    
    向港台地区、南洋国家、东亚国家有关礼教教会和宗教活动进行学习借鉴。
    
    礼教重建不是商业活动,但一些商业活动对礼教重建是有积极意义的。
    
    并非各种礼教重建活动都需要经费,有些活动需要一些经费,可以接受社会赞助捐赠,但要有监督加以使用。
    
    介入、协助各地政府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介入民间的公众节庆活动。
    
    以礼教名义进行社会慈善活动,服务社会。
    
    建设一些礼堂。对有礼教意义的非属于政府管理的礼堂进行翻新、开发,进行礼事活动。借用租用政府管理的礼堂进行礼事活动。礼教教会应当有自己的宗教财产,但是,目前很多传统礼教圣地,比如天坛、孔庙,已经属于全民财产、政府财产,不能变成礼教教会财产,但礼士个人应当到这些圣地朝拜和祭祀。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