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朱熹的可能路径
作者:郑翠云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朱熹文集编年评注》,(宋)朱熹著,郭齐、尹波编注,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1860.00元
朱熹(1130-1200年),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近人钱穆曾评价说:“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
朱熹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当时民族思维的最高水平。朱熹一生著述宏富,仅存世者即超过一千万字。他的大部分著作,是对儒家经典的注疏、注疏集(如《四书集注》《周易本义》等),和对同时代及略早于本时代的人物言行的记录(《八朝名臣言行录》等),体现了他的理学思想。除此以外,较具有个人色彩的是《文集》和《朱子语类》。然《朱子语类》是朱熹的门人弟子对其言行的记录,准确性有待商榷。而《文集》为朱熹亲自撰著,学界公认它在资料的可靠性上胜过《朱子语类》。
《朱熹文集编年评注》,是《朱熹文集》的首个深度整理本。整理者四川大学古籍整理所的郭齐和尹波教授在朱熹学领域研究几十年,素有学养。
《朱熹文集编年评注》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涉及诗、词、赋、封事、书、杂著、序、跋、祝文、行状、公移等近30种文体,横跨哲学、经济、教育、农业、法律、艺术、文献学等多个领域。诗词的精炼,奏劄的严谨,辞免的毕恭毕敬,书信的自在随心,杂著的论证严密,行状的详实准确……随书而阅,如移步换景,景多而不乱,美而不腻。其中占了大半篇幅的是朱熹的书信,正集100卷中书信占据了40卷,续集11卷均为书信,别集10卷中有6卷是书信。从这些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具有丰富生命体验的朱熹:交友情况,人生境遇的变化及其所引起的心绪波动,学术论争的焦点,思想演变的轨迹等等。这让读者见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朱熹,一个充满了烟火气的朱熹。
书中趣事俯拾皆是。如有一封戒子帖,朱熹说自己最近吃肉太多,导致身体厚腻,以后应该克制肉的进食量:“年来衰病,多因饮食过度所致。近觉肉食太多,为害尤甚……晚食尤须减少,不肉更佳。一则宽胃养气,一则节用省财,庶几全生尽年。”朱熹与师友门人的书信除了交流、指导学问外,也常常推心置腹地探讨读书治学之道。他在写给滕德粹的信中说:“知官闲颇得读书,不知做得何工夫?……愿更勉力,益加探讨之功,勿令异时相见无疑可问,乃所望耳。”他要求滕德粹不止要会读书,更要会提问。赵履常给朱子的信中,想必是提到了读书常常遗忘的事情。朱熹在回信中说“此亦士友之通患,无药可医。只有少读深思,令其意味浃洽,当稍见功耳。”对于这一千古难题开出了“少读深思”的药方,至今依然可行。
除了这些书信,《朱熹文集编年评注》正集前十卷是诗、词、赋、琴操,共收朱熹诗词762篇,1218首。这里有一个问题,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本事、人事、典故不易弄清,加上由于时代隔阂而产生的语言障碍,给使用者造成了不小的理解困难。
为了让读者易懂、让文集更有可读性,整理者逐篇对其进行注解,以“解题”“注释”之目列于每篇诗词之后。解题帮助读者理解写作背景、从总体上把握全篇意旨及题目中个别难解字词,注释则帮读者疏通文意,更好地理解这些诗词。如全书首篇诗《虞帝庙迎送神乐歌词》,整理者在解题中说,此乃朱熹为挚友张栻修庙所作歌词,接下来介绍了张栻的生平、虞帝庙的情况及这首歌词的主要旨趣。而歌词正文采用楚辞体,典故较多,用词较僻,为读者所不易掌握。注释则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理解有碍处整理者都作了注释,正可谓挠痒痒挠在了点上。
书中的七个附录,包含传记资料、文集序跋、版本考略、朱熹年表、历代评论、伪托误题朱熹诗文存目、主要参考文献,此外还有篇名索引。这些都是研究过程中可能用到的资料,此次将其收集、整理附于书后,大大方便了读者。
综合以上而论,《文集》本身内容的包罗万象以及整理者的注解辅助,让《朱熹文集编年评注》具备了充分的可读性。
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朱熹对中国文化作了一系列新整合,从而引导后人自觉弘扬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生命,启迪人们去开拓思想文化发展的新途径。《朱熹文集编年评注》,对于继承、弘扬朱子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