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吹剑】切忌把祭祀活动变成表演秀
栏目:谏议策论
发布时间:2011-04-07 08:00:00
|
杜吹剑
作者简介:任重,曾用网名“读书吹剑”,笔名杜吹剑,儒家网创办人暨主编。
|
近年来,尤其是在清明节期间,各地兴起了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这固然与政府日益重视传统文化有关,但也说明传统价值在民间社会有着深厚的土壤和巨大的需求空间。
可令人遗憾的是,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急功近利行为,突出表现为:有些地方和部门把祭祀天地、圣贤的典礼,变成了吸引游客观光的表演活动,如今年清明节期间,在北京的历代帝王庙、孔庙和国子监等地举行的祭祀活动。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每年在天坛举行的“祭天盛典”,主办者天坛公园的管理负责人毫不讳言活动的表演性质,并且介绍说,“通过查询历史文献发现,在祭天乐舞的环节中,皇帝也有很多的祭祀活动。所以,今年的祭天乐舞表演将让皇帝动起来,让他成为表演的主角。”(新京报2009年1月21日)
不得不说,诸如此类的祭祀表演秀,没有了中华传统祭祀的庄重和恭敬,完全是对祭祀对象的不尊重,与祭祀的目的背道而驰,是一种“失礼”行为。
据《礼记》,祭礼属“吉凶军宾嘉”五礼之一的“吉礼”,居五礼之首,“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中国人自古至今首重祭礼,认为祭礼是教化之本,通过推行礼乐教化,以达到“治人”之目的。因此,祭礼在历朝历代备受重视,成为国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敬”是祭礼的核心精神。《礼记》云:“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行祭者惟有沉浸在庄严肃穆的“敬”的心境当中,才能真诚缅怀受祭者,感恩并进而弘扬受祭者之功德。这与孔子所强调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所要彰显“祭思敬”之价值意义一脉相承。
而且,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贤,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三祭”,其所蕴涵的精神义理是“报本反始”、“不忘其初”。天地是化生万物之本。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地是人与万物得以生存生长的根本所在。因此,祭天之礼也就成为最重要的感恩祈福活动,而且级别最高,在以前,惟天子才能主持祭祀。祖先是人类自然生命之本。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把祭祖先与祭天地相应合,既缅怀了祖先的艰苦劳动及创造,以及对后人的恩泽,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万物与人类本源的基本看法。圣贤是人文精神之本。祭圣贤,不仅仅是对有丰功伟绩的圣贤先烈们的感恩与缅怀,其根本还在于将其奉为自“天子达于庶人”的学习典范,以提醒执政者要以勤事国事为念,更增强民众的道德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所以说,“三祭”所体现的对天地生生之德、祖先生育之德、圣贤教化之德的感恩之义,其实质就是对人的生存本源、生命本源和精神本源的关切与崇敬。正因为祭礼重在呈现人的崇敬之义,是祭祀者“自尽其心”的礼仪活动,是一种把崇敬与感恩相结合的报本反始的精神活动,故在祭祀礼仪上,财物的丰厚和程式的繁多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献祭者所持的态度。祭礼的根本在于其所表达的精神内涵,而不在于它的外在形式。
尤为重要的是,祭礼在倡导人们不可忘本的同时,还强调人们要身体力行去报本、厚本,这在家庭生活中表现为“孝悌”,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和顺”,在政治生活中则是“忠义”。祭礼的现世性、人文性的教化意义,由此可见。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各种纪念、追思、悼念、公祭等活动,但作为祭礼在当代的表现形式,仍具有团结同仁、振奋人心、弘扬文化的意义,这也是祭礼被后世不断提倡和重视的根本原因。因此,政府应该在国家层面成立礼仪或礼俗部门,重视对祭祀活动的规范和指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贤之“三祭”礼仪加以发展创新,比如,恢复在天坛的祭天典礼,除了继续强调感恩天地之德的内容,还可加入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祈求世界和平的内容。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唯有真正认识到祭礼具有传承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弘扬人类群体生活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才能正本清源,拨乱反正,避免不断出现的将祭礼外在化、“博物馆化”的各种各样的表演秀,在因革损益之后,使祭礼与我们当下的内在生命紧密相连,再度焕发生机,真正实现教化功能。
孔子2652年(耶稣2011年)阳历4月5日清明节写于北京
发表于《环球时报》(北京)2011年4月7日,标题改为“中国不妨成立礼宾部”,内容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