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
【许石林】孔子“携子抱孙”说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二月廿四日癸未
耶稣2021年4月5日
2009年9月27日晚,我陪古琴老师王鹏、杜大鹏两位先生一行,从北京连夜开车6个多小时,赶到山东曲阜,参加28日举行的曲阜祭孔大典。在上午的典礼上,两位老师在孔庙大成殿前抚琴——这是不是数十年来首次在曲阜孔庙抚琴,我不知道。下午,我们一行去孔林参观,拜谒历代衍圣公。在第64代衍圣公坟前的祭桌上,我捡了一把饱满的橡树种子,孔林里橡树非常多,橡树籽落得满地都是。
大约下午4点多,接近净园的时间,孔林里参观拜谒的人已经很少了,游人到了这里,自然而生肃穆庄严的心情,因而即使有人,也不太吵闹。王鹏老师就在孔子坟前抚琴,我们在一旁静静地聆听。我原以为他会弹《猗兰》、或是《文王操》、《韦编三绝》,可是,王老师弹的是《忆故人》——松柏参天,空气比外面湿润很多,琴音十分清晰动人。我站在孔子坟前,听着王老师的琴音,心里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动。我觉得王老师选的这曲《忆故人》十分恰当,那琴音像坟前袅袅消散的香烟,从有形化为无形,飘飘渺渺地,仿佛能将无限的敬意和感念之情传递到两千多年前去。
这是不是两千多年来第一次有人在孔子坟前抚琴?我不知道。但翻阅近百年来的琴人行迹,大概可以说,这应该是百年来第一次有人在孔子坟前抚琴,将今人的情感和思绪供奉在孔子的坟前。
我见孔子坟上的封土周围,四周都是大树,没有橡树,就将刚才从第64代衍圣公坟前捡拾的橡树种子,撒了过去,我希望这些种子能发芽生根,长出新的树苗。
孔子坟的左边是他的儿子孔鲤的坟,正前方是他的孙子子思的坟。陪同我们的孔宪鹤老师指着三个大坟说:你看这就是典型的携子抱孙。
携子抱孙是中国古代家族坟墓的布局,您如果从空中俯瞰陕西咸阳机场附近的话,会清晰地看到咸阳原上周陵的几个大陵也是这种格局。
我觉得这种携子抱孙式的坟墓布局,昭示着一种寓意和价值,这种寓意和价值可以理解为人一生的科学规划——
古人普遍寿命短,像孔子那样活到73岁的都不多,因此,古人是这样安排自己的人生的:大约不到二十来岁就娶妻生子,孩子生下来后,自己不能养育,也没条件养育,一方面自己还是个需要再历练、再成熟的年轻人;另一方面是趁着年轻,精力充沛,好好上进,求功名、干事业,即年轻人不能让家庭的琐事羁绊住,那样会没出息。怎么办呢?自己的孩子自己不养育,让孩子的祖父母照顾,祖父母正好得含饴弄孙之乐,就是现代人所说的“隔代教育”。但是,古代的隔代教育跟现代的不一样,古代的隔代教育是在稳定的社会价值观中教育,即“教什么”的问题不是问题,不像现在的家长,一直郁闷到底该给孩子教什么。古代不存在这个问题,古代教育很简单,就是读书进德修能,再高一点就是追求人格完善。
年轻人自己追求事业,做事功、求显要,顺利的话,等到孩子也到了娶妻的年龄即不到二十岁,自己的事业差不多有眉目了,更好一点都很有成就了,这时候就可以对事业刚起步的孩子进行有益的提携和扶帮。经过提携扶帮的孩子也差不多走上事业的正轨了,做父母的就慢慢老了,也成了爷爷辈儿了,此时就应该激流勇退,回家颐养,笑看后辈进步,自己享含饴弄孙之乐。如此代代相承,此家庭必然是健康而兴旺的家庭,此人生也必是科学而周全的人生。
孔子的儿子孔鲤死得早,但他有繁衍圣人血脉的功劳,孔鲤的儿子子思继承并弘扬了他祖父孔子的思想。孔子虽没有十分完满的携子抱孙的现实世俗人生,但能有子思这样优秀的后人,应该说比现实的完满更为完满。
所以,孔子及其子孙的坟墓布局,形象地给后人传送着一种寓意: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使生命在合理的布局中得到最低成本的发展,生生不息。
现代人普遍寿命长,所以年轻人结婚的年龄可以相应往后顺延。但是,现代人结婚晚,有很多原因,其实最重要的是内心价值的原因:人变得自私而贪婪了,自己这一生要享受尽可能多的现实幸福,不把自己放妥帖了,不考虑后面的事儿。
每个人都追求幸福完满的现实人生,自己的事儿就是天大的事儿,丝毫差错不得,忍受和包含担待的能力极其有限。其实不完满是人生常态,谁说天下夫妻都要合理婚配?“天公局法乱如麻,十对夫妻九配差”是常态。但是,现代人所谓平等意识强烈,非要把自己的事儿整明白不可,人人都相信婚姻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整明白的。其实,大的文化氛围和底盘都出问题了,整不明白的今后依然是大多数。
这里扯得好像有点远啊!其实这是我对几个年轻人谈携子抱孙的时候引起的话题。年轻人认为自己迟迟不结婚,有的结了婚还心有不甘,都是社会使得年轻人结婚的成本提高了,每走一步都眼看着走向啥奴(婚奴、房奴、孩奴)。其实问题不是那么简单的,造成这个窘境的深层原因就是社会文化、世道人心从很早就走偏了。犹如一个家庭,前几代走偏了,后代又不愿意牺牲自己这一生的某些眼前利益做必要的补救和挽回,于是慢慢地就越来越不靠谱了。
要将一个事物或一个家庭向良好科学的态势扭转,非要有一代乃至几代人作出一些牺牲不可,否则越来越不科学,越来越成本增大,离幸福越远。简单地说,就是什么年龄该干什么年龄的事儿,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的人生必修课,能趁早就趁早,能跳级就别留级。课程拉下了的,要起早贪黑少睡觉,尽快恶补上去。
不过,人欲一开,洪水猛兽,圣人的规劝显得很天真无力。携子抱孙这种人生布局,现在很少有人能做到。也很少有人能理解孔子及其子孙坟墓布局的真正含意。
2010年8月6日
责任编辑:近复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