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娟】《伦理学与生活》——学习

栏目:青春儒学
发布时间:2021-05-06 10:05:28
标签:《伦理学与生活》

《伦理学与生活》——学习

作者:张红娟

来源:“书院研究”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三月十八日丁未

          耶稣2021年4月29日

 

编者按:2021年春季学期开设的《伦理学与生活》通识选修课上,兰州交通大学杜华伟老师以儒家经典《论语》作为重要学习内容,与学生一起诵读《论语》相关篇章,一起探讨《论语》中的孝道、好学、仁义等思想,一起立志在学习经典中修身养性。结课论文是学习《伦理学与生活》的心得体会,孩子们在这份手写作业中记录着自己的上课经历,表达着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评价,透露着对任课教师的认可与感谢......

 

伦理学与生活》——学习

 

张红娟

 

我们常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车轮掠出道道沟壑,人类创造的文化就是沟壑里闪现的黄金。

 

 

 

《论语》告诉我们生活处处皆是哲学,也是比较简单基础的哲学。《论语》对我们每个人的性格、行为、道德等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讲述了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目的。

 

学习《论语》,让我们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端正了学习的态度,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所以,《伦理学与生活》这门课给我的启示,就是关于学习伦理。

 

 

 

正态度

 

“子曰:‘由,诲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论语·为政》),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一种智慧。后人用来警示学习要有谦虚坦诚的态度,以及实事求是的作风。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意思是看见贤能的人要想着向对方学习,看见你认为行为恶劣、道德败坏的人,你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样的错误。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若浑浊鞭策自身而改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不断纠正自身缺点,向完整的人格迈进一大步。

 

 

 

此外,“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默而知之,学而不厌”等也阐述了学习的态度。毫无疑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正是我们学习并且投入实践的最佳表现。

 

讲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都是告诉我们复习的重要性。在反复温习中,我们对知识的印象会愈加深刻。现在的我们对高中的知识也许渐渐忘记了,但是一定有那么几首小学学习过、背诵过的诗歌是倒背如流的,为什么呢?一定是简单熟悉的诗歌印在了脑海,自己又反复温习了无数次。这也就说明了温习的重要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说明学习与思考有着同等作用的位置,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无法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这就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收效甚微。

 

晓内容

 

孔子主张博学,要广泛全面地学习,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学习纲要,“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素质教育就是把学生们培养成多方面的人才,文化学识、道德品行不可偏废其一。

 

 

 

活到老学到老,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过程。阅历也意味着一个人在世间磨炼而体会人情世故、完善自己人格、补充知识的的象征。

 

年轻的我们应当多向长辈们学习他们的长处,咨询处事方法,为自己在投入到社会中能够不莽莽撞撞、遇事措手不及打预防针。

 

 

 

明目的

 

“学以致用”,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在实践中升华。“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为官时有余力就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为官。这就体现了学与用的联系,想要做好官就要进一步学习,学习的目的应该是更好地为官。

 

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为教师培育良材。轻理论重实践或轻实践重理论都是不对的,在读书时我们更多的是学习理论,我们需要为进入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我们也应当温习或补充理论知识,才能灵活应对各种问题。

 

 

 

《论语》的意义无法用三言两语表达说清,但是这套《论语》背后的学习哲理,何尝不是一套学习伦理呢,你学到了吗?

 

 

 

 

 

作者简介:张红娟,兰州交通大学2019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爱好读书、听音乐、打乒乓球等。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