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的学习旅途
作者:周扬
来源:“书院研究”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三月十九日戊申
耶稣2021年4月30日
编者按:2021年春季学期开设的《伦理学与生活》通识选修课上,兰州交通大学杜华伟老师以儒家经典《论语》作为重要学习内容,与学生一起诵读《论语》相关篇章,一起探讨《论语》中的孝道、好学、仁义等思想,一起立志在学习经典中修身养性。结课论文是学习《伦理学与生活》的心得体会,孩子们在这份手写作业中记录着自己的上课经历,表达着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评价,透露着对任课教师的认可与感谢......
内外兼修的学习旅途
周扬
提到伦理学,你会想到什么?于我而言,还未学习《伦理学与生活》之前,我一直认为这门课应属于生物学范畴,所了解到的可能只有“生物伦理”这个概念。
而在学习了这门课之后,我发现生活中其实处处都存在“伦理”,如生物伦理、环境伦理、生态伦理等。不光如此,杜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还使我的身心内外都受到了熏陶,是一次“内外兼修的学习旅途”!
学思结合,温故知新。杜老师在这门课上提到过,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出发,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刚好与第一次上课时所学习到的《论语·学而》中的知识相符合,强调“学思结合”。
关于学思结合,我有两个方面的思考。
1.学习文化知识,离不开学思结合。在我这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中,没有任何一门课只需要学习就能掌握,只有不断地学习外加自己的思考,才能掌握得更牢固。正如“温故而知新”提到的一样,复习、学习、思考三者相辅相成;
2.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关于这方面就更加方便去理解和考虑了。每一门课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自己要去思考什么样的方法有利于自己理解这一门课。同样,只有“学思结合”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这是杜老师一直提到的孔子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尽管杜老师没有像孔子一样针对智力高下不同因材施教,但她却通过不同的专业学习方式和习惯不同来带动不同专业的人。
比如她会邀请班上文学院的两位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习惯给我们,让我们了解到应如何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杜老师还会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例子引导我们去思考。就如同某些人会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喻指节操,教导我们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一样,让我们在这门课中受益匪浅。
相互切磋,教学相长。杜老师在教学上一直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记载了孔子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其中的《学而》篇就记载了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
而杜老师也一直在课堂上实行师生互动,让我们上讲台讲解自己对《论语》中某些章节的看法和想法,使我们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也使我们都从彼此的身上学到各自的闪光点。
联系实际,评人评事。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发现孔子评价过的人物很多,再翻开《论语》这本书,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过对他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
而杜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常常会联系现实生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使我们牢固地掌握学习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我们对周边发生事情的一种思考。
善于启发,触类旁通。杜老师总是把握合适的时机,对我们进行启发式教育。在课堂上带领我们积格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可谓是教师"举一隅"教给我们知识,我们能够通过“以三隅反”学会该知识,让我们真正地把知识学活!
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首先得自己心里充满阳光。”杜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内心充满阳光的老师,她让我们的身和心都沐浴在阳光下,使我们茁壮成长为一颗颗参天大树!
很感谢在大学最后一学期有杜老师给我讲授《论语》,让我进行了一场“内外兼修的学习旅途”!
作者简介:周扬,兰州交通大学2017级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平时喜欢读书、听歌、跑步。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