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津书院:延续文脉 承古推新
作者:韩志武 董明发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四月初三日壬戌
耶稣2021年5月14日
据清同治十一年《武邑县志》记载,在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曾经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官办书院,名曰“观津书院”。该书院因古时武邑县曾有“古观津”之称而得名,纯正的学风为清代武邑县及周边地区文化传播与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书院存续期间,多延聘名师主讲,不仅培养了大批学识渊博之士,而且产生了多位颇有名气的具有革新意识的桐城派学人,使观津书院影响深远。
自古以来,“古观津”就是文化博兴的著名城邑,且此地历来名人辈出。战国时期,赵惠文王曾封大将乐毅于此,号“望诸君”,其文《报燕惠王书》彪炳史册。西汉孝文皇后窦猗房即清河郡观津人,辅佐文景武三位皇帝,母仪宫范,被誉为“一代贤后”。西晋武邑张载、张协、张亢三兄弟,齐名文坛,堪称佳话;后魏武邑名儒刘兰,曾于中山设学讲经书,弟子前后数千。尽管在隋唐时期,观津地域并入武邑县,但是历史积淀的观津文脉经久未衰。直至明清之际,武邑文人俊士仍多以“观津人”自称。
(一)
观津书院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武邑知县雷五福、训导乔景岚劝谕士民助资创建。雷五福,字鹤峰,陕西朝邑人,进士,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任武邑知县。书院创建之初,劝捐甚难。知县雷五福首倡,学师同心捐助,共得一万一千五百五十缗,庀材鸠工,前后历时四年,方才规模初具,前大厅、中讲堂、后厅、东西廊及左右斋舍无不齐备。因书院地处武邑县城东街县学旁,故又称作“武邑书院”或“东街书院”。
书院自创建以后,秉承深厚的古邑千年文化底蕴,山长(或主讲)多延聘名师担任。经考证,观津书院第一任山长为著名讲师戴襄清。戴襄清,字凫川,宁河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任武邑县教谕,后主讲观津书院。史料记载,清道光丁未科进士杨书香(武邑人),即师从乔景岚与戴襄清,后官至鸿胪寺正卿,当地时称“杨翰林”。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冬,知县侯绍堂(杞县人)与戴襄清等人晤谈,确定书院董事四人,在了解有关书院创始、筹经费、定章程等事宜后,修订了《书院章程》,并撰文勒石以记。
(二)
郑骧,字筠似,一字云史,江西金溪人。曾于光绪十年(1884年)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间署理武邑。由于并非科甲出身,本应署理一年为限,而知州吴汝纶为其“请于大府”,留任三年,以竟其事。其间兴复观津书院,建讲堂、斋舍,然后定教条、聚生徒,购书迎师,并增建试院,余钱收息养士,观津书院堂室斋庑焕然一新,架阁之书无不齐备。
在观津书院得以兴复之际,诗联大家范当世当即撰联两副,其一为代郑大令骧观津书院联:“自来学校以书院辅之,如今比屋东西,稍有欢颜在风雨;吾为父兄望子弟成耳,此后一官南北,还将老眼看云霄。”其二为代吴刺史汝纶观津书院题赠郑骧联:“明公家法有礼堂手订之经,异日当成通德里;此地昔时多燕赵悲歌之士,为我一吊望诸君。”
(三)
范当世,原名铸,字铜士,后改无错,号肯堂,又号伯子,江苏通州(今南通)人,清末文学家、诗文名家、桐城派后期作家,以诗、古文闻名于世。光绪十一年(1885年),范当世应冀州知州吴汝纶之招来冀,后应郑骧之聘,就任观津书院山长。次年春,至观津书院课武邑诸生,士风大振。两月后参加书院月课的举贡生监齐集书院,“庭隅狎坐皆满,或至不容而露坐阶下”。范当世出任观津书院山长期间,声名远播,慕名求学者甚众,造就了衡水刘乃晟、武邑吴镗、南宫刘登瀛等一批桐城派弟子,其中以吴镗学问最大。吴镗,字凯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进士,官工部主事,曾参与维新变法,有《读欧史桑维翰景延广传》一文与《追和杜工部偶题元韵》诗一首传世。
(四)
光绪十四年(1888年)七月,范当世南归赴乡试。之后,观津书院在历任知县、教谕的管理下,学风纯正,优秀士子层出不穷。其中,章绍洙署武邑知县时,官课亲自阅评,从不假手于人。章绍洙课卷评语最为高允,冀州信都书院贺涛诸弟子多假托武邑籍应其官课,求其一语而为荣耀。
清同光年间,在“曾(国藩)门四弟子”张裕钊、吴汝纶兴学造士的倡导下,桐城学派实现北移,强调培养人才、兴国富民。一方面,桐城派古文义法及诗学在深、冀二州广为传诵;另一方面,放眼世界,创办新学,为畿辅之冠。观津书院尽管只是一县之书院,同样时兴实学之风。据记载,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观津书院设有“西学”。栗如桐,字琴斋,武邑人,求学期间专精西国文字算数和中外掌故风俗,后以全省第一名毕业于直隶高等学堂,其英文算数为全省之冠。光绪三十年(1904年),观津书院改为武邑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在知县李绮青的督理下,学堂规程日趋完备,设堂长1名、董事2名、教员2名,学生数十名。由此可见,观津书院对武邑文脉的延续,着实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观津书院的改制,并不意味着武邑文脉的隔断,那些曾在观津书院就读的莘莘学子,或东渡留学,回国后致力于国民教育;或回到故土执教,造福桑梓;或出仕为官,造福一方,将“观津文化”凝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1934年11月4日,北平辅仁大学会客厅中,来自“古观津”的二三十位热血青年,组成了北平武邑县旅平同学会,旨在启发民智、救国救民。次年,该同学会在京出版了武邑县首本进步刊物《纯泉》,向古老的观津古邑撒上了一粒粒革命的种子,让这些种子在古老的土地上发芽、开花。正如武邑桐城派学人魏世麟先生在《纯泉发刊祝词》中说道:“溥博源泉,时出无穷。纯洁澎湃,显示光灵。旧污以洗,众秽以清。禹鼎秦镜,秉持至公。桑梓先鞭,迈进大同”。
千年古邑,文脉厚植;于斯滋盛,以志永续。2020年夏,一座崭新的“观津书院”在环境宜人、景色优美的“观津公园”内落成,庭院悠然,依旧散发着浓郁的书香,对武邑悠久历史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