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我其谁”——周应之先生《孟子述要》孟庙告成及恳谈会

栏目:礼仪祀典
发布时间:2021-06-03 19:06:26
标签:《孟子述要》、周应之

“舍我其谁”——周应之先生《孟子述要》孟庙告成及恳谈会

来源:“孟母国际”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四月廿二日辛巳

          耶稣2021年6月2日

 

 

 

笔者导语:

 

2021年的2月,我第一次见到了周应之老师。

 

我跟周老师聊了很久,约莫两个小时。由儒家到道家又归于儒家,由《论语》到《大学》,由《大学》到《中庸》,最后到《孟子》。由义利之辨谈到浩然之气,又从告子谈到杨墨....

 

当时我问了一个问题——“您认为,是怎样之人,其精神与诠释,才能深刻体会圣人之心,阐发圣人的光辉呢?”

 

听到这句话,周老师放下手裡刚端起的水杯,看向了我的眼睛,语气坚定的说出了四个字——“舍我其谁?”

 

 

 

周应之先生

 

5月31日在邹城孟庙举行新书《孟子述要》的告成仪式,由书的传述者,早年私塾孟母堂创办人周应之先生率孟氏宗亲孟斌先生(中国博鳌儒商论坛发起人、副理事长)、孟宪立先生(邹城孟子思想文化研究所名誉会长)、孟涛先生(邹城市孟子思想研究会理事长)孟圣喜先生(浙江省孟子文化促进会会长)及邹城部分孟氏宗亲代表按传统的仪程,并由孟斌先生宣读告成文,焚告辞而望燎后完成告成。然后于孟府举行了新书发布并新书的恳谈会,由方宇先生(厦门仙岳书院山长)会中邀请了学者骆承烈先生(曲阜师大老教授)、赵永和先生(孟子研究院书记)、余佐赞先生(华文出版社总编)、宋立林先生(泰山学者曲阜师大教授)、笑非先生(春耕园书院经师)、段炎平先生(曲阜国学院院长)、吴亚波先生(崇儒书院院长),诸学者对新书均发表了积极肯定的意见。

 

在孟庙作新书的告成仪式从古未有,因为在孟庙大体是祭祀孟子的场所,之所以选择孟庙,自然是新书的内容是对《孟子》一书的述要;另一方面,此书确有与众不同之处。

 

《孟子》一书,虽然成书的时间已经有2200多年,但是孟子真正受到重视是唐宋以后的事情,南宋的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揖当为四书,从此,孟子才成为儒家真正的经典。但是我们发现朱子的《四书集注》,朱子只为《大学》《中庸》写了序,而《论语》《孟子》没有,只有引述史记中的有关孔孟的传记及后人的评述,说明《论语》《孟子》体大思深,不易把握总纲,后来各类注疏以及现代的学者对孟子的注解也都没有总纲,大抵都是从《孟子》一书中取出一些主要论断进行阐发,这就使得一般学者很难去总体的把握《孟子》。而《孟子述要》却提出了孟子一书的两个总纲。

 

 

 


读祝

 

其中之一“驳难百家以尊儒,奋烈六艺以显圣。”驳难百家应该是可信的,因为孟子出生在战国,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以孟子好辨的精神是不可能不对百家进行驳难的,这在书中是可求证的。过去一直以为《孟子》一书,主要对墨翟、杨朱进行批判,当然也包括纵横家、法家、农家在内,其实除了杨朱之外,孟子对于当时的百家,包括道家、阴阳家、兵家、名家、小说家等皆逐一进行了驳难。

 

比如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这便是对庄子齐物论的一种驳难,因为在庄子的齐物论中人和物是没有区别的,这其实泯灭了人的主体性,而孟子一句“万物皆备于我”强调人在整个自然中的主体性。如果人不是自然的主体,也不可能悟出和讲出人和自然的统一相齐。这就显示出《庄子齐物论》的偏颇和不足,“万物皆备于我。”因为这句话,所以才有张横渠的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教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人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人的主体性恰恰是出自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

 

 


 

周应之老师与诸孟氏宗亲合影

 

孟斌(右一)、周应之(居中)、孟圣喜(一左一)、

 

孟宪立(后右一)、孟涛(后右二)、孟凡树(后右三)、孟德志(后右四)

 

又比如说阴阳兵家,强调天时地利,但是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强调人和这也显示出阴阳兵家的偏颇和不足,他们只想到天时和地利,没有想到人和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再比如名家公孙龙子著名的“白马非马”论,其实是当时的“生之谓性”论,当告子以此问孟子时,孟子直接顺其道而推论出“牛之性犹人之性与”的悖谬。

 

但是我们也看到孟子的态度,和后来汉代董仲舒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孟子是驳难百家,董仲舒是要罢黜百家,孟子的驳难百家,是在驳难的基础上,还要吸收百家之长,以充实于儒家。

 



主持人方宇先生发言

 

 

 

孟斌先生发言

 

 

 

孟庆喜先生发言

 

 

 

骆承烈先生发言

 

孟子批判杨朱也不是完全的否定,他也强自爱,但是要将自爱能推己及人,他也强调爱他人,但是爱有等差,所以孟子是在杨朱之间做了折中,不是完全的否定。孟子强调人的主体性,当然他不会完全否定庄子的齐物论,庄子的这个齐物本来就是一个人的自然属性,只是庄子过分强调人的自然属性,而否定了人的主体性。而且孟子正气的思想也是从道家来,正气一词最早见于《文中子》,但文中子的正气是指人在健康状态所应该有的正气,但是在孟子这里,他的正气说就带有了明显的儒家主张,他强调,一个人的内心有仁义,在他身上就有正气,这也是儒家借鉴于道家,并以儒家的核心价值充实于这些概念的体现。同样,孟子在强调人和的时候,当然是不会完全否定天时地利的,所以我们现在都说最好的就是天时地利加人和,或者是人和加天时地利。

 

因此我们说孟子的驳难,它是有吸收的,它是吸收了百家之长,同时在驳难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辨的精微及思维的整严及邃密。因此,有总纲,《孟子》一书的学习方有门径可言,对于学者来说,学习孟子就方便多了。

 

 

 

赵永和先生发言

 

 

 

余佐赞先生发言

 

 

 

宋立林先生发言

 

 

 

笑非先生发言

 

 

 

段炎平先生发言

 

 

 

吴亚波先生发言

 

 

 

南洋先生发言

 

在战国百家争鸣之际,驳难是常用手法,家家在用,唯孟子据仁义、道性善、称时中,充分发挥六经之义,于驳难一法用的最好最精,其驳难朴实无华,形式多样,极具张力,令人信服,其理性的精神和理性的工具是充分的。《孟子》的核心价值自然是儒家的六经,但于驳难中,对义利之辨、天人之辨、人禽之辩、性命之辨、人小大之辨、义内外之辨、义邪正之辨、乐独众之辨、民贵贱之辨、性善恶之辨,臣去留之辨、礼収拒之辨、君位传贤传子之辨以及宾师臣属之辨等等,孟子所言,完全不同于荀子非十二子时遣词的简陋不允,庄子非儒时譬喻的偏枯失当,而是创造性的以性善论、四端说、主体说、民贵说、正气说、尽心说等等,展现了儒家义理的殊胜和逻辑的完美,令人叹服之余,唯称其圣也!可以说孟子是建立了自孔子之后极整严的儒家心性概念、思维范畴和学术大构,毫不夸张的说,读通和掌握《孟子》,便掌握了中国文化的钥匙,掌握了中国文化的学术方法,它全然是心力无限的正能量,自然可以辨邪趋正,破恶立善,而这一点,恰恰是国民教育中急需的,故学习《孟子》便显得尤为重要。《孟子述要》不仅提出了总纲,而且注重现代白话真情细腻的解读,发掘出孟子对生命、对生民、对家国极深厚和浓烈的情感,借先贤前贤已述之功,籍同仁同道切磋之谊,它解决了历史以来遗留的诸词义的疑难,诸章句的疑惑,完全畅通了《孟子》一书,因此它的出版是及时的,而告庙则足见它的珍贵、审慎和庄重。

 

 

 

向孟子研究院赠书(由赵永和书记代表)

 

 

 

向孟子故里赠书(由孟涛先生代表)

 

 

 

向在场孟氏宗亲赠书

 

告成文

 

维,人民共和七十二年,歲次辛丑四月庚申朔二十日己卯,后学周应之因传述

《孟子》而成《孟子述要》一书,精诚既注,窃谓书旨大体符合圣意,故携

亚圣后裔孟宪立 孟庆喜 孟涛 孟圣喜 孟斌 孟德志

敢昭告於

亚圣孟子灵位前,其辞曰:

 

战国凶恶 天下无主

野有饿殍 路有死骨

哀乎社稷 痛乎群灵

何以解悬 何以济民

 

当时诸侯 上下征利

故仁义衰 而王声熄

当时百家 相竞争理

致雅頌寝 而圣教微

 

独有斯人 於時悲悯

疾声仁义 欲君王省

残虐不止 桀付已亡

德泽以施 尧舜恒昌

时之要务 唯立大体

众听既惑 辟邪是急

不悱不发 不愤不啓

不争不鸣 不破不立

 

兼爱无差 是其无君

贵生为我 无父不伦

无为无欲 何以言命

服人以力 德之不允

义之在内 辨名何益

天时地利 人和為贵

野人之语 偏听之弊

纵横有术 无道之极

徒知劳力 不知劳心

諸般邪侈 造説無本

 

斯人挥斥 手中何御

原来神器 六艺是举

风雅之引 诗尽比兴

血无漂杵 书从义引

去留於君 礼无失和

不如众乐 乐之至德

圣之时也 易其了悟

是无义战 春秋然乎

 

斯人也哉 义已心裁

斯人也矣 道既承矣

善性之道 源直天理

良知之謂 恶能不弃

诸欲无常 仁义为性

动心忍性 增益不能

小人小体 大人大体

孝爱为大 故小天下

民之为贵 振聋发聩

天之有爵 富貴不屑

人皆堯舜 等其性分

尽心不慊 立命事天

五亩之宅 民可乐在

百亩之利 家有乐岁

庠序申义 风化成习

王风怡怡 国祚不匮

 

塞乎道义 斯人凛然

充乎正气 斯人浩然

天将大任 舍我其誰

虽千万人 吾往也矣

道之不堕 斯人大功

儒之规模 斯人已宏

列乎先圣 何遑多让

矩于後世 永为高尚

 

善也信也 美也大也

化而不知 圣也神也

 

敢以酒果,用申虔敬

谨告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