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文化会讲”(第八期)
背景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主持的“慈善文化行动性研究”项目,致力于以“体用”范式为指导,通过“知行合一”的行动性研究,创建、践行、传播“体用合一”的现代中华慈善。“慈善文化会讲”作为本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旨在为交流慈善文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搭建开放的公共平台。自2018年12月以来,“慈善文化会讲”已连续成功举办七期,主题涉及儒家、自由主义、道家等不同的慈善文化与实践。
第八期会讲聚焦于“慈善的理想类型及其实践形态”这一主题,尝试对比考察中国传统儒家慈善、社会工作、农村基督教慈善等不同的慈善文化类型及其实践模式。
古典儒家拥有一套内涵丰厚、逻辑一贯的慈善文化体系,包括其独特的论证起点、人性论、理想追求和方法论等,无数儒生士大夫也在这套价值的指导下身体力行,晚明高攀龙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然而,今日研究者往往只聚焦于高攀龙及其同行者们组建善会、赈济灾民等活动,无形中窄化、矮化了他们的作为和贡献。如果我们转换视角,从儒家文化和儒者生命历程的自然展开过程中,去看待他们的所作所为,会呈现何种不一样的“慈善”画卷?其对于今天的慈善事业又会有怎样的启示?这是分议题一所关注的。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独特的慈善实践模式,深受现代市场经济与自由主义文化的影响。其秉承着人本主义的核心理念,并从中推导出尊重、接纳、同理心等社会工作者应当遵循的价值观,进而发展出了诸如优势视角、赋能等相应理论,并辅之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倡导等专业方法。那么在这一套理念、价值观、理论、方法的严整自洽的体系背后,是否存在更为深层而基础的“体”?有的话是什么?该体系能否和其他类型的“体”顺畅有机地接合?这是分议题二试图回答的。
基督教慈善文化以“爱”为核心构建而成,内容丰富且逻辑谨严。在中国农村,基督教也进行了大量慈善实践,且在行动主体、施善对象、行善方式、资金来源等方面都颇具特色。因此,从文本中梳理基督教慈善的义理体系,从田野中总结基督教慈善的实践模式,探究二者如何结合,且它们在中国本土的文化、社会与制度环境中,进行了怎样的调整和适应,是富有启发的议题。
总之,本次会讲拟通过对以上三种慈善文化理想类型及其实践模式进行分述与比较,考察异质文化中慈善价值观及实践的同与不同,现代社会和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慈善文化及其做法的变与不变,以期对当今中国的慈善发展乃至文化建设事业有所启迪。
议题
主题:公益慈善:理想类型及其实践形态
议题一:传统儒家慈善思想与实践形态研究——以高攀龙为中心的考察议题二:社会工作价值观、理论及方法的溯源研究议题三:体用框架下的农村基督教公益慈善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
规模
本期会讲向所有关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开放,以相关研究或实践经历为遴选标准,参会嘉宾人数限定为20人。
时间
2021年6月26日(周六)9:00-17:00
会讲形式
本次会讲拟通过以线上参会为主、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开展,具体议程详见本公众号后续推送。
地点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求是楼439会议室。
费用
本会讲不收取任何费用。
回执提交时间
提交回执的截止日期为2021年6月14日24:00。
请通过电子邮件发至邮箱cipsi@ruc.edu.cn,提交时请在邮件主题栏标注“第八期慈善文化会讲+姓名+单位”。
联系人
张宁 15210007930 cipsi@ruc.edu.cn
李毅 18811228211 cipsi@ruc.edu.cn
附件(回执)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