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捷予 段也平 刘恬甜 顾文君】摆手堂的时空分布和建筑形制研究

栏目:青春儒学
发布时间:2021-06-15 23:09:49
标签:摆手堂、改土归流、时空分布、湘西永顺

摆手堂的时空分布和建筑形制研究

作者:张捷予 段也平 刘恬甜  顾文君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专业本项目学生课题组

 

课题完成人:张捷予 段也平 刘恬甜  顾文君

 

指导老师:杨建教授

 

内容提要:湘西永顺,自古以来就是土家族的聚居地,摆手堂是土司制度的标志,是土家族集习俗、教化、祭祀、娱乐于一身的宗教性建筑,不但历史悠久,且分布广泛。但受清朝时期“改土归流”政策影响,永顺地区盛行的土司制度被废除。清政府为教化土民,大力推动湘西社会“儒化”,颁令禁止苗民土民诸多宗教祭祀活动及风俗习惯,因此土家族传统人文风俗以及宗教建筑——摆手堂,均遭到严重冲击破坏,世易时移,摆手堂日益退出历史文化舞台。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与民俗旅游的兴起,摆手堂已重新回到人们的记忆中来,湘西多地已经相继恢复了摆手堂的建设。但因为没有古代遗留的摆手堂,故摆手堂的形制不一。本文通过实地勘测与文献查阅等方法,研究摆手堂这一消逝的古典宗教性建筑的时空分布与建筑形制,以期对这种古老的建筑形态有一个大体的认知。

 

关键词:湘西永顺 改土归流 摆手堂 时空分布 建筑形制

 

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项目简介

 

元代至清前期,湘西永顺地区(今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地)实行的是一种高度自治的“土司制度[①]”,是土家族的聚居地。据乾隆《永顺县志》及光绪《龙山县志》记载,该地区流行一种以祭拜祖先(已故土官)为特点的宗教建筑,称“土王祠”,又因其“廊场”(前坪)为村民跳“摆手舞[②]”的地方,故民间多称为“摆手堂”。清代雍正年间,朝廷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土官被废除,摆手堂这一建筑类型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本项目就是为了搞清楚这一逝去的古典宗教性建筑的空间分布与建筑形制。

 

1.1.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对于湘西地区土家族摆手堂,学界尚无时空分布与建筑形制方面的研究。其中,天津大学魏挹澧等人的专著《湘西城镇与风土建筑》(1995年),简要介绍了土家族楼摆手堂的基本情况,但未作具体的分析;华南理工大学姚婳婧的硕士论文《湘西土家族民居营建技艺研究》(2012年),对土家族吊脚楼民居的营造技艺进行了个案式介绍,但未涉及摆手堂这一建筑类型;湖南大学和中南大学的研究团队于2013年出版了两卷本《湖湘建筑》,该成果为大范围整体性研究,亦未对摆手堂作具体的分析;清华大学周婷的博士论文《湘西土家族建筑演变的适应性机制研究》(2014年),对湘西地区永顺和龙山等地(如双凤村、马蹄寨、里耶、捞车河)的若干摆手堂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指出了近年来各地兴建摆手堂,且其形制各异这一现象,但未深入到时空分布与建筑形制研究方面。

 

2)学界对少数民族原始宗教建筑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可以为本项目提供重要的参考。其中,陆群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湘西少数民族传统宗教坛庙时空分布及对区域社会影响研究”堪称代表。该项目已产生多项成果,可参见其论文“腊尔山苗族祭坛‘炯’的空间分布及文化内涵探讨”(2016年)、“火炉坪苗族村寨宗教祭坛空间分布论析”(2017年)。这种将建筑时空分布考察与社会经济文化研究结合起来的思路,可以为本项目提供重要的思路参考。

 

1.1.3目前的发展动态

 

目前,学界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制的研究,已日益充实,可以为本项目提供重要的参考。其中,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与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合作完成的《宁波保国寺大殿勘测分析与基础研究》(2012年,张十庆主持完成),可以视为这一类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其态度之严谨,方法之审慎,推演之合理,为后续研究树立了标杆。相关研究方法与思路,可作为本项目的重要参考来源。

 

综上所述,尽管关于湘西地区土家族摆手堂时空分布与建筑形制的研究较为薄弱,但就全国范围而言,对少数民族原始宗教建筑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制的研究已日益充实,可以为本项目的研究开展提供可资借鉴的、良好的学术基础。这决定了本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4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也不断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各种建筑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失去了新意。一些城市也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古建筑的破坏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曾经因为交通不便,发展缓慢所孕育出来的神秘的地方文化特色的湘西,也随着人们的不断探索,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建筑被破坏,文化被遗忘,拯救地区特色的文化、建筑等已经是刻不容缓。

 

1.2研究内容与对象

 

1.2.1研究内容

 

本文以“摆手堂的时空分布与形制研究”为内容。时空分布具体包括地理分布以及兴废修葺的情况。建筑形制包含布局、功能、空间、结构以及形式等方面。

 

根据文献的查阅以及实地调查,分析从古至今的摆手堂的空间分布,绘制一张摆手堂时空分布地图,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摆手堂的形制演化过程,分析摆手堂的布局、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2.2研究对象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湘西地区的地方文献以及湘西摆手堂建筑实物。从时间上看,也就是从其建筑起源开始至今,即自形成到发展成熟再而变迁的演变全过程;从地域上看,以湘西为地域背景,具体案例选点在永顺、龙山两个地方。

 

湘西,为湖南西部的通称,其范围发展至今已存在多种概念。本次调查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湘西,即湘境内的武陵山脉地区。武陵山自贵州苗岭分支,行于沅乌二江之间,以沅水为东界,与雪峰山隔水相望;以乌江为西界,与大娄山对江而立;北界在清江,南界为苗岭。连绵湘、鄂、渝、黔四省,呈东北西南走向,

 

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永顺,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属县,位于自治州北部。东邻张家界永定区,西接龙山、保靖两县,北枕桑植,南临古丈,东南连沅陵县。总面积3810平方公里,为湘西自治州面积的17.6%。包含30个乡镇,327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2.9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8.77万人,占90.24%,以土家族为主,共35.08万人,占81.64%,其余为汉、苗、回、白、瑶、侗等21个民族。

 

龙山,龙山县总面积3131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街道)、397个村(社区),总人口61万人,常住人口48.18万人。龙山位于湖南西北边陲,是全省最偏远的县(市)之一;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是长沙市、武汉市、重庆市、贵阳市四个省会城市和吉首、张家界、恩施、黔江、铜仁五个地级城市的几何中心,是黔张常铁路、吉恩高速、张南高速的交汇处,史称“湘鄂川之孔道”。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1%;是土家族的发祥地之一,龙山县有里耶-乌龙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湘西四大古镇之一的里耶古城、“佛教圣地”太平山、惹巴拉等知名旅游资源。龙山是秦简文化的核心区、土家文化的发祥地和红色文化的富集区,拥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土家族摆手舞之乡”“中国土家织锦之乡”等40余个国字号品牌。

 

1.3研究方法

 

1.3.1文献考查

 

查考湘西地区地方文献的记载,查询摆手堂的年代、位置以及规模特点,对摆手堂这一建筑形式的结构、功能等方面有个初步的了解。

 

1.3.2实地勘探与现场采访结合

 

结合文献的记载以及查阅相关论文,通过实地踏勘和现场访谈的方式,确定各摆手堂的具体位置,确定其大致的兴废修葺情况。

 

1.3.3.时空分布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各摆手堂的时空分布情况。绘制时空分布地图,为后面的结论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1.3.4建筑形制的还原

 

从布局、功能、空间、结构、形式等五个方面入手,分析土家族摆手堂这建筑类型的主要特点,以此还原各摆手堂(含建筑遗存和新建实物)的基本形制。

 

1.3.5变迁历史的推演

 

在上述时空分布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各摆手堂的基本形制的异同,推演土家族摆手堂建筑形制变迁的历史。

 

1.4研究可行性分析和论文创新点

 

1.4.1研究目的

 

本项目试图以湘西永顺地区的地方文献和建筑实物为对象,具体考察明清时期摆手堂的时空分布和建筑形制,以探究这一土家族原始宗教建筑类型的历史、文化、技术特征。

 

1.4.2研究可行性

 

1)文献查考与现场调研相结合,以确定各摆手堂的时空分布情况。

 

2)文献查考与现场调研相结合,以还原各摆手堂的基本建筑形制。

 

3)时空分布研究与建筑形制研究相结合,以推演土家族摆手堂建筑形制变迁的历史。

 

1.4.3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地理位置的确定。古代的行政区划与今天的行政区划不完全相同,地方文献中关于地理位置的记载往往比较简略,因此需要进行实地踏勘,以确定各摆手堂的具体位置。

 

2)历史沿革的确定。摆手堂是一种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建筑,长期受中原地区主流文化的排斥,地方文献记载缺漏较多,因此需要结合现场访谈,以确定其大致的兴废修葺情况。

 

3)建筑形制的还原。清代雍正年间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之后,中原地区的佛、道、儒等诸宗教信仰大量进入,摆手堂所代表的原始宗教信仰受到主流文化的排斥,故实物遗存并不多见,其建筑形制亦无定论。近年来各地大量兴建摆手堂,但其形制各异,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因此,需要通过研究目前保留的建筑遗存和新修的建筑实物,来还原其建筑形制。

 

1.4.4论文创新点

 

本项目的研究,是以地方文献和实物遗存为基础的。为了弥补地方文献及实物遗存的不足,本项目提出了如下三点创新:

 

1)基于实地踏勘的地望研究实地踏勘,将其“地望”与文献记载进行比对,以确定各摆手堂的具体位置。

 

2)现场访谈当地的专家耆老,结合地方文献的记载,以确定其大致的兴废修葺情况。

 

3)基于建筑遗存和新建实物考察的形制变迁研究,不但研究明清时期的建筑遗存,也研究近年来新建的建筑实物,以此还原其建筑形制,并推演其形制变迁的历史。

 

1.5研究论文框架

 

本论文的研究框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背景理论的阐述。主要内容是研究前的一些准备、研究的方法以及我们要得出的成果。提出了摆手堂时空分布的概念,对摆手堂的形制进行研究。

 

第二部分是对摆手堂时空分布以及形制研究的具体分析。根据我们实地测绘的结果,从不同方面分析摆手堂的特点,分析产生不同摆手堂的形制的原因。

 

第三部分是对我们研究的内容的总结,分析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于摆手堂现状的一些应对策略,将保护与更新的理念贯彻到之后的研究当中。

 

第二章 摆手堂的时空分布

 

2.1龙山地区

 

2.1.1里耶古镇

 

里耶古镇位于龙山县内,是主要的土家族聚居区,辖区内的长潭、岩冲以及贾市兔吐坪、杉树坪等地还是普遍都在使用土家族的语言。以前境内村村寨寨几乎都会建摆手堂,但是目前有很多摆手堂已经被拆除,建于明代的兔吐坪摆手堂一直保存到上世纪末。其中长潭着落湖摆手堂是湘西北五个大摆手堂之一,宽敞宏大,祭祀土家族元祖八部大王。“守斯土抚斯土斯土黎民感恩戴德同歌摆手;封八蛮佑八蛮八蛮疆地风调雨顺共庆丰年”,正如堂联所写,着落湖的大摆手每年从正月初二开始,初三圆散,以前是由附近8个村的彭、田两姓轮流主持,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猪祭”,就是采用“拈阄”的方式去选定下年度活动的送猪户,并在摆手堂内向八部大神许愿,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显然带有傩文化色彩。里耶有名的四大风景:前有玉石岩板,后有八面靠山,上有鲤鱼镇潭,下有婆树拦滩,其中“上有鲤鱼镇潭”指的就是柳坪摆手堂。

 

 

 

图1里耶古镇摆手堂 



图2里耶古镇摆手堂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摆手堂为清雍正年间建,供鲤鱼将军、吕洞宾神像以及灵官菩萨。里耶百姓凡有杀鸡羊者,都得去摆手堂宰杀。目前为里耶管委会所进行建造维修,长25米,宽7.5米,雕梁画栋,气势磅礴,堂上供奉土家人的祖先——八部大王。摆手堂门柱有两条金龙抱柱,屋顶形式为歇山顶,四层披檐,非常气派。摆手堂前是一个摆手坪,是举行祭祀仪式和庆祝活动的场地。堂前广场还立有旗杆,应该是祭祀时用来挂祭旗或者是土家族旄,据资料显示,祭祀用的旗帜会使用龙凤旗或者是飞虎旗。堂前广场是我们在调研过程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内部结构以穿斗式构架作排扇,这里与传统的穿斗式构架有所区别,传统的穿斗式为了增加内部空间,减去内柱,从前后檐柱始层层挑出横向拱木,各层拱木端都向上承托不落地的垂柱(瓜柱),柱上承檩,根根瓜柱又被层层拱木穿透拉结而形成穿斗式结构。而这个摆手堂内部主要由两端的柱子承重,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坊将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框架,形成排扇的单元,整个建筑是四排扇三开间的结构体系,与传统吊脚楼的构造相似。但是,这个摆手堂为增加内部空间,在柱子与柱子之间又增加了垂柱,层层抬高,建筑内部宽敞而明亮,在建筑结构上出现了在传统木构架建筑上非常少见的斜向的构件,经过猜测,由于内部空间过大,增加斜向构件是为了保证建筑内部结构的稳固性。

 

 

在外部的的走廊上的挑檐与披檐相接,在遮风挡雨的同时也保证了他的美观性。在挑檐柱的垂花装饰也是以南瓜和松果为主,象征着土家族人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图4垂花装饰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1.2洗车河镇

 

1)捞车河景区

 

捞车河是洗车河的别称,是土家族文化繁荣的核心地带。捞车村位于洗车河流域的中流,两岸地势开阔,田园如画,四面青山环抱,三方碧水绕流。沿河三岸古木岸柳依依,河滩沙洲芦苇芦花荡荡。一幢幢土家山寨的木瓦屋依山傍水而建;一群群白鹤在蓝天白去下翩翩翱翔……

 

“惹巴拉”摆手堂位于寨口靠河处,三层挑檐翘角古朴典雅的摆手堂美观大方。摆手堂通体外观是木质结构,内部经过改造维修使用了砖墙结构,已经看不见内部的原始结构,内部祭祀区域并不是像其他的摆手堂是通高的,只有一层高,内部左侧是楼梯,可以上到二层。靠南一排砖木结构的瓦屋是捞车村部办公室与游客中心。在调研的时候并没有对外开放,只能看见里面有三尊土家神灵像,还在进行维护。堂前摆手坪平坦开阔,也是当地人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

 

 

 

图5捞车河摆手堂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6捞车河摆手堂内部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洗车河

 

洗车河的大摆手堂于2015年建造完成,摆手堂前是一片空旷的摆手坪,在土家族舍巴日会举行祭祀仪式。这个大摆手堂也叫三月堂,三层高,建造得比较大气,但是与传统的摆手堂相比,这个摆手堂过于现代化,结构也不再是传统的木制结构,全都使用水泥砖墙,延续了摆手堂的传统职能,但是在结构与形制上与传统摆手堂大相径庭。中间还是祭祀的区域,没有摆放土家神灵像。

 

 

 

图7洗车河摆手堂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1.3马蹄寨

 

马蹄寨大摆手堂初建于泽东坪,于明万历年间迁至向家寨即今马蹄寨。

 

农车、柏那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八部大王是同胞孪生的八弟兄,生下一胎八子都认为是怪物,于是把他们弃于荒郊,时有白虎路过,见他们一个个肥肥胖胖的,正想上前饱食一顿,突然从东方“哗”地飞来一条金灿灿的龙,从西方飞来一只金闪闪的凤凰,白虎见了与龙厮斗起来,凤凰一翅飞去,象鸡母孵小鸡一样用翅膀护住这八弟兄,白虎夹起尾巴跑了。八弟兄在龙哺乳、凤翼孵下长得门高树大,力大无穷,逮只老虎就像捉只小猫,拔棵大树就像扯根小草。又特别孝敬母亲,天上飞的山里跑的河里游的,百种味道都让娘尝遍了,还问娘想吃什么,娘顺口开玩笑说:“娘想吃雷公肉。”没想到这八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儿子真的把雷公捉来了。从此八弟兄威震八峒,成了八个部落首领,即土家人敬奉的八部大王。根据这个神话传说,土家族有了崇龙崇凤的信仰和赶杀白虎的古老习俗。[③]

 

 


 8马蹄寨摆手堂鸟瞰图

 

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a/334335065_209323.

 

马蹄寨大摆手堂建筑平面呈中轴对称,建筑屹立于台地上,因此建筑前设有大踏步,更显庄严肃穆。建筑坐北朝南,大门门柱上两条金龙抱柱,腾然托起“大摆手堂”匾额,除大门外,左右各开一门,称东门、西门,摆手时按东进西出依序出入。东门、西门矮些,门楣上分别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拾阶而上,里面是一块梯形的大坪坝,是在举行摆手活动时使用。坪坝由围廊环绕起来。

 

 

 

图9神鸟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有一桅杆耸立于大坪正中,高十丈有余。杆顶有一神鸟,似凤而非凤,似鹤亦非鹤,盖土家大摆手赛会之吉祥物。对此,农车、柏那、长潭一带,基本上都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象征祖先驾鹤归来,参加天人同乐,人神同乐的土家摆手赛会;二是象征八部大王承受凤孵之恩;三是相传土家人在很久以前一次水灾中,遇到一只似凤非凤、似鹤非鹤的神鸟为他们引路,他们才走出洪区,在酉水流域安家。除了以上三种说法,可能还与楚人尊凤崇凤的习俗有关。主楼内部使用了穿斗式的结构木构架,后来经过维修改造,内部祭祀部分区域使用了砖墙结构,局部三层,其余部分两层楼高。这座大摆手堂从空间布局上看是非常大气的,但是祭祀供奉的部分维修使用了砖墙结构,破坏了原有摆手堂的特定的木质结构,感觉并不是那么协调,也失去了某些传统色彩,只是完善了功能而已。

 

 

 

图10马蹄寨摆手堂内部

 

 

 

图11马蹄寨大摆手堂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1.4农车村

 

依据现场访谈,历史上曾经有个摆手堂,但形制与位置已难以考究。

 

2.1.5卸甲寨

 

同上。

 

2.2永顺地区

 

2.2.1老司城(王诚信师傅团队近年来修建)

 

位于永顺县灵溪镇司城村老司城遗址内的摆手堂,原位于距此约500米处的紫荆山麓雅草坪。建造年代不详,传说是土司遗物。据当地人回忆,摆手堂是20世纪60年代复垦造田时移至今址的。

 

整个摆手堂构成要素有主体建筑、围廊和中心的桅杆桑格三个主要的构成要素。主体建筑两层,内部供奉的是土家神灵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是土司进行祭祀和庆典的场所。

 

 

 

图12老司城摆手堂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2.2芙蓉镇

 

芙蓉镇原来叫做王村,是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因宏伟瀑布穿梭其中,又称“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永顺县。摆手堂位于芙蓉镇景区内中心景区。


摆手堂主体建筑局部四层高,两侧龛房一层高,四层挑檐翘脚显得气派十足,内部结构采用的是抬梁和穿斗结合的方式,与其他摆手堂不同的是,整个主体建筑有一米多高的底座,两侧有楼梯可以进入摆手堂内部,建筑上挂满了南瓜灯笼,祭祀区域挂了彩带,这个摆手堂更像是一个戏台子。建筑内部没有摆放供奉的土家神灵。摆手堂前配有摆手坪,目前是景区内部举办活动的场地。



 

图13芙蓉镇摆手堂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2.3双凤村(彭善尧师傅团队近年来修建)

 

双凤村坐落在海拔800多米的山岗上,体现了"自古以来土家村寨散处溪谷、所居必择高峻"的居住特点。双凤村是目前中国保存中最完整的土家族民俗文化村之一,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目前双凤村仍隐蔽在湘西永顺的大山深处,仍然还保留着古朴原始的土家族民俗民风。

 

据资料显示双凤村摆手堂,建于明朝中期嘉靖(公元1522年)年间,在此时双凤村已经兴旺发达,人口密集,本村已居住不下,只能向周边扩散,另立村寨,这样就陆续地有了沙湖寨、八吉寨,反坡寨、新寨寨、坝科寨、利布寨,召且为半寨,这就是历史相传的神秘的“七寨半”诞生了。为了祭拜祖先,七寨半


 
商议在双凤村修建摆手堂。公元1522年3月18日举行开工仪式,由寨主彭金门先祭祖先,再由各寨主一起动土奠基,于1522年年底竣工。



图14双凤村摆手堂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我们所调研的是双凤村历史上的第三座摆手堂,至今还完好地保留着。该摆手堂建于2000年,位于当地双凤村村小学附近,是在永顺县民族事务局出资一万元的基础上,再由本村的村民自愿做义工出力完成的。摆手堂选址位于双凤村入口不远处,也在学校附近,这样也便于外来游客前来参观以及参与活动,另外,在小学附近也能为游客提供较为开阔的活动场地。在湘西地区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新建的摆手堂已成为该地的重要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

 

双凤村摆手堂主要由土王祠、摆手坪、围廊和入口门楼四个部分组成,总体延续了土家族典型的穿斗挑梁混合式建筑风格。神堂建筑共两层,通体木制,高约七米,石板地基,由底层的四根柱子支撑建筑主体。内堂设龛房,供奉三位神灵或祖先雕像,他们分别是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堂外正中悬挂“土王祠”木匾,偏房檐口翼角出挑如同吊脚楼。由于在堂内需要进行必要的祭祀仪典,空间需求较大,故当地工匠们进行了必要的改动,将本地居民的穿斗式和外地的抬梁式融为一体,兼而有之,满足了大空间需求。摆手堂空间外沿门楼入口书有“摆手堂”三个字,门楼与土王祠之间的院坝空间为摆手坪,其式样以及选址本身已经使得这座摆手堂具有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意味。[④]

 

 

 

图15双凤村摆手堂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第三章 摆手堂的形制演变

 

3.1形制特点

 

3.1.1平面特点

 

 

 

摆手堂的平面大多为矩形,根据不同的需求,在基础的矩形上有些变化。最古老的摆手堂平面是单纯的矩形,周边围有一圈围廊。面积一般不是很大,中间放置供奉神像的座台。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以及审美等方面的变化,主体两侧会增加侧房,面积因此有所扩大。平面开间有的为三开间,也有五开间的形式。

 

摆手堂作为祭祀场所,要为村民们提供祭祀活动的场所。祭祀活动作为一种集体行为需要特殊的活动场地来承载,宗教建筑便是适应这种特殊需求而产生的。如摆手堂和八部大神庙,其作为建筑的特殊象征意义大于其作为空间的使用意义,或者说它的实用价值就是它的象征意义。同时,行为的特点进一步对场所的特点提出要求。土家族祭祀要跳摆手舞,有一定的舞步队形,众人齐跳则要求场地有相当的容量,因此摆手堂前需配有一定空间的广场。

 

满足集体行为的庙宇——场地的广场空间和摆手堂都有特有的形制。对于提供跳“大摆手舞”的摆手堂而言,摆手堂大多是门楼或牌楼形式,供演出人员和祭祀者出入,对于提供跳“小摆手舞”的土王祠而言,摆手堂大多为独栋建筑的形式,用以供奉神像。[⑤]

 

 

 

3.1.2屋顶形制

 

摆手堂屋顶大多都是重檐歇山顶的形制,屋檐四角起翘,飞檐翘角。随着时间的推移,摆手堂的屋顶形制越来越脱离它本有的形制,形成了气势更加宏伟的多层屋顶。

 

 

 

双凤村第二座摆手堂在改造前,为重檐歇山顶形制,飞檐翘角。平面上是由木板围合的厅堂和外廊组成。中心厅堂面阔4.3米、进深3.6米,高6.4米,供奉三神像,地面刻有八卦图。外廊宽1.2米,正面门口两根红柱饰以盘龙。“廊场”东门角设一八字朝门,单檐小歇山顶,总高3.6米,面宽4.04米,中间过门高仅2×2米,稍显矮小。场中没有其它装置,为自然草坪。[6]

 

老司城的摆手堂则是根据双凤村第二座摆手堂的原型1:1.2放大建设的。基本形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面积与体量略微扩大。是目前我们可以参考的形制中最为接近古制的。

 

3.1.3结构特点

 

我国南方的古代木构建筑,由于地理条件以及南方的建筑风格特点,南方的传统木构建筑大多为穿斗式,古制的摆手堂也不例外,且一般不使用斗拱。后为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扩大内部空间,所以当地工匠们对此进行了必要的改动,将本地民居的穿斗式结构和外地的抬梁式融为一体,兼顾两者的优点,满足了大空间需求。它的式样已经使得这座摆手堂具有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意味。

 

3.1.4立面形式

 

最原始的摆手堂立面上一般是看到两层屋顶,但内部一般是通高的一层。近代以及现代以来新建的摆手堂,为了追求宏伟的视觉效果,将屋顶往上叠加,形成三层甚至是五层的屋顶,但内部的空间一般都是1~2层。

 

3.2形制演变的推测

 

3.2.1面积扩大

 

里耶与洗车河摆手堂将开间扩大至五开间,但里耶摆手堂加高至五层重檐,仍为通高通间,而洗车河摆手堂变为两层楼三层重檐,两边开间也变为耳房。老司城摆手堂将原摆手堂1.2倍放大,基本形制未变化。

 

 

 

3.2.2形制华丽

 

除了老司城摆手堂是以原双凤村摆手堂原貌1.2倍放大之外,其他摆手堂均将形制变化的更加繁复华丽,重檐飞翘,有些地方甚至用上了斗拱,结构形式花样繁多,目的皆是使建筑外形更加庄严华丽。

 

3.3形制演变的原因

 

3.3.1政策原因

 


土家族摆手舞是一项广泛流行于土家族集居区的传统体育和艺术活动,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综合载体,它在土家族的社会与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2005年被国务院列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当站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土家族传统文化完整、健康发展的高度,对其实施综合保护与开发策略。发扬摆手舞的主要场所——摆手堂,也应当受到保护和重视。

 

我国大多数摆手堂在文革时期被毁,近年来,政府以及国家开始重视这一建筑形式,在湘西地区保护原有建筑、兴建新建筑。政府对其建造的支持,是摆手堂建筑复兴并传承的原因之一。由于摆手堂古迹已很难找到,现在建造的摆手堂只能根据老工匠们的记忆恢复形制,摆手堂的形制不断发生变化。

 

3.3.2经济、技术原因

 

经济要素包括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经济制度、流通方式等与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相关的方面。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基础,又是上层建筑,构建和维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所以对建筑这一人类社会的物质载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现代城市化、集约化的功能分区和空前丰富的空间形态类型,适应于经济因素影响下功能分化与阶层分化的需求。除了宏观的经济概念,各家各户具体的经济条件,更是直接影响建筑的呈现状态。[7]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建造摆手堂的资金更为充足,建造的技术手段也更为成熟,建造速度加快,建造更为复杂、精美的建筑平面、立面已经不是问题。有了资金与技术手段的支撑,根据老匠人们对于原先摆手堂的记忆,新建的摆手堂更为精细、快速。当然也不失有一些为了追求快速的“模式化”而形成的作品。

 

3.3.3审美原因

 

建筑美是一种价值存在,而不是物质实存。建筑审美活动是人对建筑的生命体验活动和情感价值活动,建筑审美主体一般指的都是处于建筑审美活动中的人。在建筑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起着主导作用,这也是建筑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关键。简单来说,正式因为有了审美主体,才有了审美活动,也才有了美的存在。[8]

 

现代建筑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根据不同材料的特性,利用合理美观的比例与尺度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目前来看,更多人对于高大、宏伟、气势磅礴的建筑形象的追求已是屡见不鲜的现象。摆手堂的演变趋势也逐步向更为雄伟、壮阔的艺术形象靠近,这与当代人们对于建筑的审美要求的变化也是密切相关的。

 

3.3.4商业原因

 

湘西州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奇特的山水风光,此次去调研的龙山、永顺地区更是旅游资源丰富。老司城、里耶战国古城遗址等地均有摆手堂建筑。湘西州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湘西州人民政府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将旅游产业带动战略作为全州六大发展战略之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不断发展当地的建筑文化,摆手堂作为当地的传统建筑形式不断地发展,在相人们展示建筑风貌的同时,也为游客宣传了当地的土家族文化。为了迎合游客以及旅游业的需求,摆手堂的形制以及内部的功能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3.3.5文化原因

 

摆手堂是融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特点于一体,是物质文化精神的载体,它承载着土家人的宗教信仰,传统风俗和价值观,因此它具有区别于其他建筑的特殊属性。首先,它具有公共性,这是区别于一般民居的特点之一。尽管摆手堂从建筑形制上与传统民居有一定的相似处,但同时,它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具有民居不具备的公共性。在使用上,摆手堂是属于集体的,一方面它是供所有村民参与各种集体仪典活动的公共场所,另一方面它本身就具有宗祠的社会功能,是宗族集体意识和群体伦理的具象化体现。第二,摆手堂具有的娱乐性也是区别于一般的宗祠的特点之一。摆手堂的摆手坪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成为大家集会交流的好去处,无论男女老少皆可进出。在摆手堂举行的集体活动中除了庄重的祭祀仪式外,摆手舞、茅古斯等活动都具有极强的公众娱乐性。最后,它的神圣性与戏场雨有所不同。一方面,在摆手堂进行的表演活动其目的不同于戏场中的表演,并不是以观看性为最终目标;另一方面,摆手堂的建筑形制并不利于观看。更重要的是,摆手堂本身具有戏场不具备的神圣性和严肃性。它所容纳的活动虽然具有一定表演性和观看性,但其本质具有民族传统宗教诉求的神圣和带有祭祀文化的内涵,它具备了土家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文化的气质特征。因此,摆手堂也就成为了民众凝聚宗教意念、抒发民族情感的神圣场所,成为了本族区别其他民族的特有标志。

 

法国社会学家诺拉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记忆之所”的概念,用来指那些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承载着人们集体记忆的一些物质遗留物,通过赋予它们一定的意义让其变成集体的、过去的象征。虽然用这样的概念来比喻摆手堂这种建筑形式并不是很恰当,但对于土家族人而言,摆手堂就是承载着特殊历史及文化意义的记忆载体。摆手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也是它能不断传承发展的原因。[9]

 

第四章 现存的问题、保护与开发

 

4.1现存问题

 

一方面,汉文化的深入,部分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和宗教信仰渐渐被“汉化”,一些少数民族的宗教建筑逐渐消失。另一方面,湘西旅游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少数民族的宗教建筑逐渐兴起,但结果却不尽人意。部分旅游景点的摆手堂形制夸大,与原本的建筑形制极不相符,甚至有些摆手堂原本的功能被弱化,当作景区内戏台、后台,空有其摆手堂的外壳。[10]其次,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有些摆手堂的保护与修缮都难以完成,在建设发展新的摆手堂时,也常常因为没有相关的规范和部门而建造出夸大、不符合古制的摆手堂。而且,我国对于国家保护建筑以下规格的建筑,拨款很少,修缮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虽然现摆手堂保留完整的甚少,但是如果不加以保护,只会造成更坏的后果。

 

4.2保护与开发

 

1.相关部门的支持

 

对建筑的保护最完整的方式便是完全的按照原样修复,但现在国家保护这种规格的建筑的拨款比想象的少很多,缺少资金,对重点文物古建筑便无力进行强化管理和维修。而且现在摆手堂保留完整甚少。大多已拆毁或改建甚至重建。但是如果现在还不加以保护,可能很多年以后这些建筑将会消失。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及时的保护这些建筑。同时也是保护一种文化。

 

2.旅游发展的规范

 

由于湘西的旅游事业逐年兴盛,从游客的角度出发,来到湘西是为了寻求少数民族或者宗教文化所带来的不同于平常生活的旅程,这致使当地的人们闻风而上,致力于翻新传统宗教建筑,兴建各种带有民族风格的建筑,但这些的成果都与建筑的原始风貌严重不符。这样经济建设中的开发性破坏不仅是对旅客的欺骗,也是对文化的破坏。希望人们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可以冷静的思考,未来需要的不仅仅是发展经济,也需要保护好这些文化的载体。

 

3.群众意识的加强

 

由于现在人们保护与更新的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的认知,也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人们对原始的摆手堂的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加强人们对文化以及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有助于从人文角度出发,更全面的保护好摆手堂。

 

第五章 总结归纳

 

5.1摆手堂的形制特点

 

1)摆手堂平面大多为矩形,堂前有廊场(前坪),或被一圈围廊环绕。堂中放置供奉神像的座台。

 

2)摆手堂屋顶大多都是重檐歇山顶的形制,屋檐四角起翘,为嫩戗发戗,无斗拱,由一根上翘角梁直接托起。

 

3)传统摆手堂与南方传统民居一样,由于地域性质特征而为穿斗式。

 

4)立面多为重檐,三开间,有台基,或有副阶周匝。

 

5.2摆手堂的宗教文化功能

 

摆手堂与摆手舞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摆手堂作为一种建筑,具有物质性;摆手舞则具有文化的非物质性。摆手堂的功能则融合了其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使摆手堂作为承载摆手舞这一非物质文化的物质载体。而摆手舞又反映了土家人的宗教信仰、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因此赋予了摆手堂独特的功能属性。

 

1)公共性。土家族摆手堂在形制上与土家传统民居多有相似,但其具有的公共性使其区别于普通民居。首先,摆手堂在建造上就是群众集体努力的结果;其次,在使用方面,他也是供全村村民共同使用的。

 

2)娱乐性。有一些人认为摆手堂其实就相当于土家族的宗祠建筑,这种看法其实是有些片面的。因为摆手堂并不是日常生活中不能去的地方,男女老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在摆手堂进出,平时还会在此举办摆手舞、茅古斯等娱乐性较强的活动。因此,摆手堂相较于一般的宗祠建筑,它多了一分娱乐性。

 

3)神圣性。摆手堂的性质不等同于戏场。一方面,在摆手堂表演的活动是不以观看性为目的的;另一方面,摆手堂的建筑形制也不适合观看,能观看的场所只有建筑前的摆手坪。摆手堂也就成为了民众凝聚宗教意念、抒发民族情感的神圣场所,成为了土家族区别其他民族的特有标志。

 

注释:
 
[1]土司制度是在唐朝时期羁縻制度的延续,元朝时逐渐演化完善为土司制度,明朝时土司制度达到高峰。土司制度是对中央政权无力顾及的西南边陲地区土人头目的一种笼络手段,"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的首领世袭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衔,以进行间接统治,朝廷中央的敕诏实际上并没有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
 
[2]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传统舞蹈,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它分大摆手小摆手两种。小摆手,土家语叫"Sevbax(舍巴)"或"Sevbaxbax(舍巴巴)";大摆手,土家语称为Yevtixhhex(叶梯黑)。它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列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摘于https://www.sohu.com/a/334335065_209323.古风盎然的农车大摆手堂
 
[4]湘西双凤村摆手堂变迁与土家族的群体活动_刘俊
 
[5]转引自[中]张远博:《湘西苗族、土家族原始宗教建筑比较研究》,第33页
 
[6]转引自[中]周婷:《湘西土家族建筑演变的适应性机制研究》,第146页
 
[7]转引自[中]周婷:《湘西土家族建筑演变的适应性机制研究》,第49页
 
[8]转引自[中]《建筑美学——生活便是艺术》
 
[9]转引自[中]刘俊:《湘西双凤村摆手堂变迁与土家族的群体活动》
 
[10]转引自[中]张远博:《湘西苗族、土家族原始宗教建筑比较研究》,第56页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