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军作者简介:曾海军,男,西元一九七六年生,湖南平江人,中山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四川大学哲学系《切磋集》系列书系主编,著有《神明易道:〈周易•系辞〉解释史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诸子时代的秩序追寻——晚周哲学论集》(巴蜀书社2017年)。 |
人伦关系才是东城最大的梦魇
作者:曾海军
来源:“钦明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五月初六日甲午
耶稣2021年6月15日
冲着悬疑烧脑的准备看豆瓣高分剧《东城梦魇》,却没想到看了一部如此写实的电视剧。在一个十分普通的小镇上,住着一群十分普通的人。剧中女主的身份是一名警探,没有什么超凡的能力,反而在平庸而琐屑的生活中艰难地挣扎着。女主作为一名中年女性,上有老母亲住一起,下有一儿一女共同生活,儿子已婚育有一子。听起来是儿女双全、四世同堂,难道不应该是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吗?没错,这只是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人家西方人才不稀罕这一套。女警探在十几岁的时候,父亲便自杀了,留下母亲寡居。自己处于离异状态,前任丈夫就住在隔壁准备再婚,儿子儿媳染上毒品,儿子几年前自杀,儿媳戒毒后准备跟她争夺孙子的抚养权。女儿在准备考大学,却是个同性恋者。西方人不稀罕中国人的人伦观念,但置身于这种人伦关系之中,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哪里的人都不可能很过得很痛快吧。剧中的女主自始至终都笼罩在儿子自杀的阴影之中,但作为剧外的观众,我看到的却是,在这片阴影之外,又哪有什么亮色呢?对于女主而言,丧子之痛无疑最为巨大,可我分明觉得,这种丧亲的变故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难以完全避免,惟有人伦之常失序了,而且再也没出路可言,这才是人世间最大的梦魇。
女主的父亲自杀了,跟母亲能生活好吗?儿子自杀了,跟女儿能生活好吗?若父母、子女都指望不上,夫妇之间能生活好吗?女主跟母亲之间嘴仗不断,言语之间的那种争执,动不动就相互伤害,作为剧外人,听着就让人难受。跟女儿之间虽说没有这么多的言语伤害,但以各自的方式承受着丧亲的痛苦,鲜有母女之间的相互支撑。西方人的自主观念深入骨髓,在剧情快结束的时候,女主问及女儿上大学的事,女儿说不准备上了。女主嗯哼一声就完事了,女儿还很惊讶。女主说这是你的生活,女儿就说,也许你可以当一会我妈,给我一点建议,女主才说希望你能去上大学。这种观念成就了西方现代文明的伟大,也让现代西方人付出了惨重的人伦代价。哪怕就是这种巨大的丧亲之痛,分明需要依靠至亲之人之间相互支撑和相互温暖来面对,但西方人更害怕这种不自主的血缘关系沾染到了人的自主。只有婚姻关系才是自主的,所以西方人把男女之间的爱情看得高于一切。但不幸的是,女主也没能指望上夫妇关系,爱情当然是自主的,所以哪怕面临着儿子自杀了,他们照样可以自主地离婚,各自过各自的生活。
剧中的女主跟丈夫离婚了,前夫新买的房子就在隔壁。剧情刚开始,就是女主的前夫跟新女友订婚,全家人都去凑热闹,包括女主的母亲。在剧情快结束的时候,则是包括女主在内的一家人参加前夫的婚礼。无论女儿帮着张罗父亲的婚事,还是女主帮着参谋前夫的婚礼,对于中国人而言,这听起来像谜一般的情节,令人既好奇又兴奋。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离婚意味着一个家的破碎和一家人的离散,对于这个家的所有人而言,都是极其不幸的遭遇,其中包括曾经的夫妇反目,甚至连累两家人的仇恨,尤其对于子女的伤害,以及交织在子女心中的爱与恨。就这种伤害和不幸而言,若有一种离婚,居然可以将所有这些都化解掉,离婚了还能像没事一般和睦相处,这岂能不让人羡慕呢!大凡西方文化吸引人的地方,皆与此类。毫无悬念,如今中国人的婚姻观,已经跟西方人学得差不多了。
对于个体而言,这看起来挺好的。既然不得不离婚,与其彼此之间折腾得鸡飞狗跳,不如大家都冷静地面对,这才是文明人该有的态度,不是吗?西方文化总是个体主义的,自然有这种效果。可对一种文化而言,却隐藏着巨大的破坏。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离婚属于夫妇关系的失序,对于失序的状态,最重要的是如何尽快回归人伦秩序的常态,比如古人对于破镜重圆的叙述。突显婚姻离异的失序,才有对正常人伦秩序的向往与追求。西方人的婚姻观念却将婚姻离异常态化,亦即不再将离婚视为人伦关系的失序,所以才会有离婚也可以离得一家人和和睦睦的场景。有人可能觉得,在个体与文化之间,难道还需要为了文化而牺牲个体吗?其实,破坏了文化,伤害的是更多个体的生活。西方文化已经改变了中国人的婚姻观念,还将改变更多的东西。最可怕的还不是将离婚这种失序的状态变成常态化,而是背后将所有失序问题一一常态化这种逻辑本身。离婚的常态化显然不是这部电视剧的特色,出轨的常态化也不算,可能只有同性恋和吸食大麻的常态化才是,至少这两者令我这个剧外人感到很震惊。剧中有个老头在妻子的哀悼会上公开承认,自己与女主的母亲曾经有过出轨,他对此表示愧对亡灵。女主在回家的路上取笑她母亲,那乐不可支的情景,可能是女主在剧中笑得最欢乐的一次。西方影视剧看多了,这种情景也见怪不怪。然而,该剧对于女主的女儿是个同性恋,以及包括她女儿在内的大量青少年吸食大麻的情景,自始至终未置一词。不知道这是剧情刻意安排,还是真属于在现实生活中常态化的表现,总之将我震到了。同性恋属于人伦之大变,西方人已经常态化了,中国人不也在使劲地学吗?接下来是不是该学习吸食大麻的常态化?我们已经学习了西方人的婚姻观念,在这条路上恐怕没有停下来的一天。
这种将失序问题常态化的逻辑与自主观念高度一致,失序是一个文化概念,对于个体而言,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结婚可以过日子,离婚也可以过日子,甚至不婚同样可以过日子;异性可以过日子,同性也可以过日子,甚至不伦同样可以过日子;禁止吸毒可以过日子,吸食大麻也可以过日子,问题在于,吸食毒品为什么就不能过日子呢?该剧已经将吸食大麻常态化了,但吸毒依然属于违法,女主的儿子自杀也与吸毒有关。有一个场景不断地在女主的脑海中闪现,时时折磨着她。她的儿子为了吸毒而抢夺她的钱包,怪她不肯给钱而恶毒地骂她,她那儿媳还在一旁帮腔。她身为一个警探却只能倦缩在墙角,眼中充满着绝望和无助。这样一个儿子究竟活着好还是死了好?我相信远不只是儿子的自杀折磨着女主,大概更可能是儿子即使没自杀也不如死了好这种念头,才更折磨人。但这种折磨本身不符合自主的逻辑,因为自主的观念根本没有理由在吸食大麻跟前停下脚步,有朝一日若能自主地吸食毒品,那吸毒致死与自杀之间也就没有界限可言了。既然女主可以淡定地对女儿选择不上大学时说,这是你的生活,也就逻辑地包含了,可以淡定地对儿子选择自杀时说,这是你的生活。这就是将所有失序问题一一常态化这种逻辑的可怕之处,很可能最终连自杀都可以常态化。中国人学习西方人的婚姻观念时,有没有想到这一步呢?
在这个看似普通的小镇里,其实所有人的各种人伦关系都处于失序状态,女主不过属于其中的典型代表。虽说案情最终真相大白,但于全面失序的人伦状态,丝毫不能挽回什么。剧中惟一一点亮色,大概在于剧情最后,女儿对女主说,这地方因你而变得好一点。这话自然也说得着,因女主忠于职守,一心侦查,在异常艰难、琐屑的生活处境中也不放弃,三起女性被害、失踪案终于一一告破,还了小镇的安全。这的确也是西方文化中引以为傲的部分,属于追求真相、永不妥协的专业精神。然而,将人伦关系在内的所有问题专业化,都交给专业人士处理,这会是一条可靠的出路吗?剧中最后一个镜头,是女主在案情水落石出之后,终于鼓起勇气爬上阁楼,准备直面儿子自杀的场所。但这种安排让剧外的我甚至觉得有些可笑。这是女主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告诉她不应该逃避儿子的死,而做出来的举动。剧情甚至有意安排其中的一个牧师,从一开始就卷入谋杀案的嫌疑之中,连自身清白都保不住,更无法帮到小镇的人。将这种人伦关系的问题从牧师手中剥离出来,最后寄希望于作为专业人士的心理医生,那不是很搞笑吗?我的感受是,以全面失序的人伦关系为常态,仿佛只剩下自杀或他杀才让人痛苦,甚至连自杀也可能常态化,这才是东城最大的梦魇。
对比西方的人伦关系,我并不觉得中国的人伦关系现状要好多少。影视剧里子女冲着父母各种理直气壮的斗嘴,仿佛以此宣示自己像西方人一样自主了,而现实生活中的子女可能更不堪。至于传统社会中的人伦关系,经由某些大作家、大导演的挖掘,充斥着诸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那种的病态。病态的人伦关系肯定是有的,但承认这种病态,至少代表着另有常态,而不是视病态为常态。另有常态,就还有希望、有出路。但常态在哪里呢?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视西方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为常态,到头来可能发现,西方人的常态真让人追赶不上。我们的传统曾以父慈子孝为常,也许我们应该意识到,守住传统中的这份常道,现实生活中各种光怪陆离的父子关系才有机会变得好一点点。我当然不会将一部西方的电视剧就当作西方人的现实生活本身,这可能只是西方社会中某种人伦生活的缩影,但其在相当程度上真实反映了西方人的人伦观念,这大概是没错的。西方现实社会中的人伦关系可能不会这么集中地糟糕,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伦关系可能健康得多,或者至少比中国社会中的人伦关系好很多。但若果真糟糕到这一步,又能拿什么拯救呢?要知道,站在自主的角度,要为禁止吸毒找一条理由,简直千难万难;站在人伦的角度,要为禁止吸毒找一万条理由,那也易如反掌。吸食大麻已经常态化了,下一步还会远吗?作为剧外人的我,倒是一点也不会为西方人担心。我关心的是,中国人就永远意识不到,有责任为这个世界贡献自己的文化吗?
剧情中有一个细节特别值得说道,在人伦关系全面失序的背景下,出轨的丈夫承认行凶杀人,愿意服罪,最终发现不过是为了隐瞒儿子的罪行(很抱歉无法避免这一剧透)。一个出轨乃至乱伦的为父形象,却不仅为子隐,而且为子担罪。女主先是因好友包庇丈夫行凶而十分愤怒,最后发现她自始至终隐瞒的是自己的儿子,却不禁替她心疼。这一细节实在耐人寻味。西方文化对于父子相隐并未太多着意,却正是儒家文化的胜场。全面失序的人伦关系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没有什么出路可言,在儒家文化中却意味着某种开端。女主始终笼罩在儿子自杀的阴影之中,只因自主的观念穿透不了父子之情,心理医生更帮不上什么忙。既然抵达了无法穿透的父子之情,我们的文化是不是可以出场了呢?
五月初五端午于与文里小区
责任编辑:近复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