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伟锋《典籍里的中国》“出圈” 何尝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打开方式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21-06-17 18:25:02
标签:《典籍里的中国》

《典籍里的中国》“出圈” 何尝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打开方式

作者:谢伟锋

来源:齐鲁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五月初五日癸巳

          耶稣2021年6月14日

 

 

 

一部《论语》,千古流传;一位老师,万世师表。梁启超先生曾说:“苟无孔子,则中国当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众所周知,《论语》是孔门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对话里。适逢端午假期,《典籍里的中国》于6月13日晚8点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五期《论语》。传统文化的现代打开方式,就此如约而至。

 

一个文化节目的风靡一时,并非是偶然现象,而是代表着这个时期人们的文化审美所向。《典籍里的中国》自开播以来,坚持以精深而有价值的思想感染观众,每一期都用一个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温暖而富有力量地传递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和高贵的精神。本期《典籍里的中国》,就尽显孔子精神高光的“陈蔡绝粮”。这则故事是说孔子与众弟子游历列国途中,于陈蔡之间,惨遭围困,绝粮七日。仲由心中不解,质疑孔子对“天下大道”要求是否太高,孔子感慨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道路坎坷,但众弟子誓与夫子共苦,一碗薄粥,众人分食,追寻大道,虽苦犹甜!此情此景,就正如舞台上主持人所言:“追寻大道的苦、患难真情的甜,都在这一碗薄粥里了!”

 

诚如斯言。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展现出来的深厚魅力和时代风采,不仅仅是一个《典籍里的中国》节目本身所赋予的内容表达,还在于它更深层次的文化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星空里,有着诸多照亮世界文明进程的耀眼光亮——从周易的“阴阳相生”到孟子的“民贵君轻”,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到朱子的“格物致知”,这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孔子的“仁者爱人”。这种文化自信,当然不是自我的臆想。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历史也已经证明,儒家思想不仅在学术上曾给世界巨大贡献,在精神上同样能推动人类文明走向未来。对于这个宏观语境,华夏儿女始终笃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自春秋以来,无论此后朝代政权如何更迭,孔子的儒家精神丰碑始终屹立在历史的殿堂之上。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如今,我们依然用高规格的仪式来怀念这位伟大人物,是要以此来濡染华夏子孙的生命底色,更要弘扬儒家思想的文化自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本期《典籍里的中国》特别邀来四位读书人对孔子进行深度解读,“仁爱思想”始终是秉轴持钧的关键,而这也深刻地影响着当下。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的万国宫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如此恢弘的时代落笔,也正与儒家思想“仁者爱人”的理念同频共振。

 

既是扎根神州大地的“中国价值”,是立足千年传统的“东方智慧”,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发展壮大之源,亦是面向世界、走向未来之本。“人类命运共同体”勾勒宏大蓝图,“一带一路”打开发展空间,中欧班列往来于大陆的东西两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思想理念的“中国智慧”,更延伸出切实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这番维度,可谓是“儒家思想颂千秋,文化自信成大同!”诸如儒家思想这般的传统文化的形成,是岁月和人们长期打磨的结果,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就此翻过,又怎能从内心深处体会到那独一份的文化自信。儒家文化诞生和发扬于齐鲁大地,更应当“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不断赋予它们崭新的时代内涵之中,去汲取前行的赓续力量。当传统文化有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赓续力,我们这个民族,也就有了实现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