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宋朝的财政收入有多大规模?

栏目:钩沉考据
发布时间:2021-06-22 16:03:16
标签:宋朝的财政收入
吴钩

作者简介:吴钩,男,西历一九七五年生,广东汕尾人。著有《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隐权力2: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游戏》《重新发现宋朝》《中国的自由传统》《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原来你是这样的大侠:一部严肃的金庸社会史》《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仁宗:共治时代》等。

宋朝的财政收入有多大规模?

作者:吴钩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我们都爱宋朝”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五月十三日辛丑

          耶稣2021年6月22日

 

 

 

宋王朝的财政岁入究竟几何,是一个时有争讼的问题。

 

有人说宋朝财政规模高达一亿贯铜钱,比如有一篇网文说:“(北宋时)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最高曾经达到了16000万贯文,即便到了北宋中后期,也可以达到八九千万贯文。到了国土面积更为狭小的南宋,财政收入最高也达到了一亿贯文。”还有的网文直接将一亿贯钱换成一亿两白银。

 

这些网文并不完全是编出来的,其依据是曾巩《议经费扎子》与《宋史•食货志》中提到的数据:“皇祐、治平皆一亿万以上,岁费亦一亿万以上”;“治平二年,内外入一亿一千六百十三万八千四百五”,所以他们认为宋代的财政岁入超过一亿贯钱。

 

又有网文出来纠正:“之所以会有人认为宋代财政收入上亿两白银,是因为他们以为宋朝财政收入是以贯做单位,然后他们想当然的认为一贯铜钱等于一两白银。于是他们得出一个著名神论,宋朝每年财政收入过亿两白银,远超于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富裕,财政收入最多的朝代。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问题就出在宋朝财政收入的统计单位不是多少两白银,也不是单指多少贯铜钱”,而是以“贯石匹两束”为统计单位。

 

这个批评是对的,因为史料中的“一亿一千六百十三万八千四百五”是指铜钱、白银、绢帛、谷米、草料等物资的总和,并不是单指缗钱。而且,由于不知银绢谷草的具体比例,根本无法折算成钱贯。

 

那么宋代的财政岁入究竟有多少呢?我在新书《宋潮》中作了统计分析,认为南北宋的财政岁入都达到一亿贯钱的规模。大家看看我的分析有没有道理,或者说,有没有问题。

 

 

 

我们需要一份以钱贯计算的宋代财政收入清单。

 

恰好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就有这样一份清单。先来看北宋部分:“国朝混一之初,天下岁入缗钱千六百余万,太宗皇帝以为极盛,两倍唐室矣。天禧之末,所入又增至二千六百五十余万缗。嘉佑间,又增至三千六百八十余万缗。其后,月增岁广,至熙丰间,合苗役易税等钱,所入乃至六千余万。元祐之初,除其苛急,岁入尚四千八百余万。”按李心传这个记载,户部岁入的峰值是熙宁—元丰年的6000余万贯,元祐初政府减税,岁入缗钱降至4800余万贯。

 

但生活在南宋的李心传对北宋财政岁入的记述是不是很准确呢?他记录的4800余万贯是元祐初年的全部岁入吗?有没有漏计了地方留用的收入?

 

宋依唐制,将天下正赋收入分为“上供”、“留州”、“送使”三部分,其中“上供”需解运京师入库;“留州”与“送使”则充地方经费,宋人称为“系省钱物”,即隶属于尚书省、留置在地方的财税收入,例都由户部(元丰改制前为三司)统一会计:“祖宗之制,天下钱谷,自非常平仓隶司农寺外,其余皆总于三司,一文一勺以上悉申帐籍,非条例有定数者,不敢擅支。故能知其大数。”因此,李心传这里的记录显然包含了“留州”与“送使”的数目。

 

但是,不要忘记了,李心传已明言这是“天下岁入缗钱”,除了缗钱,宋朝还有一部分实物税,大头是田赋。有没有缗钱之外的统计数据呢?有。元祐初,户部尚书李常、侍郎苏辙主持修订了《元祐会计录》,苏辙还因此写了一篇《元祐会计录叙》,一篇《收支叙》,一篇《民赋叙》。在《收支叙》中,苏辙列出了元祐初年的户部收入数目:

 

“今者一岁之入,金以两计者四千三百,而其出之不尽者二千七百;银以两计者五万七千,而其出之多者六万;钱以千计者四千八百四十八万(除米盐钱后得此数),而其出之多者一百八十二万(并言未破应在及泛支给赐得此数);绸绢以匹计者一百五十一万,而其出之多者十七万;谷以石计者二千四百四十五万,而其出之不尽者七十四万;草以束计者七百九十九万,而其出之多者八百一十一万。”

 

——可知元祐初的岁入绝不止李心传记录的“四千八百余万”贯。

 

我们将金、银、绸绢、米谷都折算成缗钱(草的价值较低,略过不计)。当时金一两约值10贯钱,4300两即值4.3万贯钱;银一两约值一贯钱,57000两即值5.7万贯钱;绸绢每匹约值1.5贯钱,151万匹即值226.5万贯钱;米谷一石约值一贯钱,2445万石即值2445万贯钱(折算标准参见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合计约2680万贯。加上按缗钱征收的货币税收入4848万贯(李心传载岁入缗钱“四千八百余万”;苏辙载“钱以千计者四千八百四十八万”,数目相近,正可以互证),总数约为7500万贯。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商税务

 

但这7500万贯钱就是元祐初年的全部财政收入吗?不是。须知北宋的财政管理是分成两个系统的,一个是户部左曹(元丰改制前为三司)统率的、由转运司—州县长官—市镇税官构成的财政收纳系统,掌田赋、商税、酒税、常贡、征榷之利;另一个是户部右曹(元丰改制前为司农寺)统率的、由提举常平司—州通判—县丞构成的财政收纳系统,掌常平、免役、坊场、坑冶、河渡、山泽、地利、榷货、户绝没纳之财,“左曹隶(户部)尚书,右曹不隶(户部)尚书,天下之财分而为二”。苏辙也在《元祐会计录叙》中申明:“若夫内藏右曹之积,与天下封桩之实,非昔三司所领,则不入会计,将著之他书,以备观览焉。”可知前面折算出来的7500万贯钱,只是户部可以会计的正赋岁入,户部右曹掌管的那部分收入,是未计在内的。

 

由于目前未能找到元祐年间的户部右曹收入账目,只能以其他年份的作为参考。户部右曹的职掌同熙宁变法后、元丰改制前的司农寺,司农寺执掌的财政收入主要有常平青苗钱、免役助役钱、坊场钱等。熙宁年间,青苗钱“岁收息至三百万贯”,每年新增的常平本钱未计;元丰七年(1084),免役助役钱多达1870万贯;坊场钱即扑买坊场、河渡、盐井所得的收入,元丰七年为500万贯,另有谷、帛90多万石、匹,折钱约100万贯;元丰七年,朝廷还将市易钱从户部左曹划到右曹,按熙宁十年市易司所收息钱(不含市利钱)计算,为140多万贯。此外,铸钱监每年新铸之钱,例入内藏库,也非户部所预,元祐年间,“岁铸二百八十一万贯”。

 

这当然不是户部右曹的全部账目,不过主要的钱物窠名应该罗列在内了。合计起来,约有3100万贯,与前面统计出来的7500万贯相合并,岁入过亿贯。不过,元祐年间朝廷罢征免役钱,助役钱减半输纳,因此,元祐岁入应该不及一亿贯,但哲宗亲政之后,免役钱又恢复了。可以说,北宋自熙宁以降,除了元祐几年,其他年份应该都能够维持一亿贯左右的岁入规模。李心传称“熙丰间,合苗役易税等钱,所入乃至六千余万”,这个岁入数字其实是低估的。

 

 

 

宋代十二两半银铤

 

在北宋一亿贯的财政收入中,田赋折钱顶多是3000万贯左右(其中实物征收的米谷2445万石,折钱征收部分未知,但数目不会很大),比重大约只占30%;非农业税的比重高达70%。这是其他任何王朝(晚清除外)都未曾出现的财税结构。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