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历史政治学年会:“家-国关系与国家理论再思”成功举行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1-06-25 16:31:26
标签:第二届历史政治学年会

第二届历史政治学年会:“家-国关系与国家理论再思”成功举行

来源:“田野政治学”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五月十六日甲辰

          耶稣2021年6月25日

 

 

 

6月19日,“家-国关系与国家理论再思”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南湖综合楼举行。本次会议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历史政治学与世界政治研究跨学科交叉平台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历史政治学年会。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广西大学学报》《思想战线》《探索》等期刊的40余位学者参会。学者们围绕“家-国关系与国家理论再思”主题展开研讨。

 

会议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陈军亚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凌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徐勇、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分党委书记徐刚分别致辞。

 

赵凌云书记首先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各高校、各学者长期以来对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学科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认为在当代中国,政治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扎根历史、回归历史是有理论与现实逻辑的。从理论逻辑而言,一切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都是历史科学。从现实逻辑而言,当代中国的思想越来越回归历史,已经出现了某种潮流化的东西。当前经济学也在出现扎根历史、回归历史的趋势。从各种经济政策发展的过程中均可以看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必须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扎根中国的实践。因此政治学、社会学、哲学、教育学都应该走这种道路。这次年会的主题意义重大,它将推动政治学的历史自觉,最终推动原创自觉、学派自觉,为中国特色政治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杨光斌教授对各位同仁、专家学者对于历史政治学的支持与鼓励表示感谢。自章开沅校长开创了辛亥革命的近代史研究后,徐勇教授开创了以历史为底色思维的田野政治学,带领了中国政治学完成了从“高政治”到“低政治”研究的革命转型,使得中国政治学研究具有中国性和价值性。田野政治学是以现实实证方向发现历史,历史政治学是以研究过去的方式发现现在。因此,二者是南北呼应。长期以来,中国政治学拥有太多的外在性和现代性,也就是徐勇教授所说的与中国历史脱节,因而使得中国政治学不“中国”。世界中的中国理所应当有自己的中国政治学。正是因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的未曾中断的大型文明,这些历史现象本身就值得研究。

 

 

 

徐勇教授谈到政治制度的安排不能脱离历史,历史犹如魔法一般,成为政治学的皈依所在!历史政治学将政治学置于历史的进程之中,建立起与历史的关联。中国是唯一具有强烈历史感的国家,这种历史感赋予了国家的持久性,使得中国不断从自己的历史之中吸取力量,并为中国的持久性做出贡献。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迅猛的现代化进程之中,在这个进程中“家归何处”的老话题重新再现,“何以安家”的新话题也扑面而来。因此本次会议的主题“家—国关系与国家理论再思”有着特殊意义,从横向上看涉及到家-国关系,从纵向上看与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走向直接相关。所以,回答中国是个体主义国家的复制品,还是能够从历史中汲取宝贵的资源,从而建构起具有双重超越性的现代国家这一问题十分重要。

 

 

 

徐刚书记对各位政治学者能够齐聚在南湖之畔参加第二届历史政治学学术年会表示衷心的感谢与热烈的欢迎。他认为从政治学的学科角度对家国关系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尤为重要。2013年,徐勇教授提出了“家户制”的概念。随后家户制度、家国关系以及家户与国家理论成为中农院的重要研究内容领域,期间产生了一大批学术成果和原创性理论。2015年,中国农村研究院开启了深度家户调查,多年来累计调查一万多家户,累计调查资料有十亿余字。现家户卷累计出版了12卷,达到了1200万余字。通过家户制可以深度理解农民行为与中国的农村社会,进而理解中国的国家特性和进程。田野和历史都是观察和理解家户、家国关系的重要方法,今天的学术会议是方法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期待年会的召开为华中师大田野政治学的发展启迪智慧,凝聚力量。

 

 

 

杨光斌教授、徐勇教授、姚中秋教授、王向明教授分别做“家与国:理论”的主旨报告,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任锋教授进行主持。

 

杨光斌教授以《再论历史政治学》为题,对中国政治学百年学科史进行回顾。他认为中国应当从政治学知识的消费者成为政治学知识的供应商。中国史具有政治性、连续性与历史空间性等属性,这决定了中国政治史就是中国政治学,“找回历史”的历史政治学才是具有“中国性”的政治学。最后他将历史政治学与历史社会学的联系和主要区别进行了简要论述,并提出了如何研究历史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徐勇教授作了《社会分工、家户制与中国的国家演化》的主旨报告。他认为国家的起点、形态和演化路径是有差异的。中国的国家形态是“家天下”,以家为基础。中国曾经历了“共产制家庭公社”阶段,其表现更具家族性。随着“分家立户”革命的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户”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家户制将经济社会单位与政治统治单位联为一体,无论王朝如何更替,国家总能通过家庭的自我再生产而重新恢复,这也是中国得以持久的秘密。最后徐勇教授对“家归何处”的问题进行了回答。

 

 

 

姚中秋教授的报告主题为《以中国定义“国家”:论“国-家”》,他首先通过西方观念史上破家以立国的三个隐喻来进行文明的比较,揭示其破家、去情以立国的观念传统。其次他对中国式国-家兼容一体结构之韧性进行了探讨。提出“国-家兼容一体”结构有三个历史关键节点。一为尧舜时代“国-家兼容一体”结构之形成。二是从战国到秦汉,古典结构解体,儒家观念在直接统治的政治架构中熔铸出新的国-家兼容一体结构。三是从19世纪末以来持续至今,西方所谓现代国家观念传入中国,国-家兼容一体结构解体。最后他对“国-家”的性质、形态和功能进行总结。

 

王向明教授以《“何为中国”:中国政治学的内在转向》为题,他发现近些年中国政治学发展呈现出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变,并形成了一些“建制性”概念。中国政治学的内在转向是近年来中国政治学发展的重要走向。它意味着中国政治学从对西方的步趋,逐渐转向自身历史与田野的内在解释。他通过分析近年来中国政治学形成的一系列建制性概念,在古今中西的框架内认为,“内在转向”意味着中西之间,以中国为方位,古今之间,以现代为指向,其历史语境分析亦有解构西方、建构中国的不同方式,其核心是中国作为分析性概念的自觉意识,中国不仅是描述对象,更是解释“何为中国”的分析视角。

 

 

 

此次会议共分为四个论坛。论坛一“家与国:历史”由《中国社会科学》期刊刘倩编辑主持,武汉大学刘伟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张舒讲师等为会议与谈人。同济大学孙磊教授从历史政治学的视角,以家国关系为根本问题,以中国传统周代国家理论构建为核心,探讨其中“亲亲”与“尊尊”的张力,思考家国文化如何通过调和“亲亲”与“尊尊”,维系中华政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思考现代中国国家理论构建如何返古开新。吉林大学马雪松教授以继体守文、偃革兴文、乃武乃文等中国历史上的文皇帝谥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传统观念意识的承袭和演化、制度形式的延续和变革、政治行为的意义和诠释进行探讨,以此丰富历史政治学研究内容。天津外国语大学吴倩教授以家国关系视野下的宋代宗族重建研究为主题,对“家国关系”进行了梳理后发现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与血缘家庭密切相关,其主要考察这种独特的家国关系在唐宋转型之后的变与不变,以及其构成的传统社会后期宗族的典型模式。华中师范大学黄振华副教授从家户制与中国政治的长周期演化进行探讨,认为中国政治具有稳定性与周期性双重特性,家户制是中国政治演化的社会基础,其不仅塑造了中国社会形态,也形塑着中国政治演化的模式。中国人民大学胡云博士探讨了郡县制时代的“以家治国”与家型政治关系的法治转型,从“以家治国”在郡县时代历史缘起、家治的法治转型、家型关系与以家治国的意义进行研究与分析。清华大学余霄博士从纲纪次序考疑出发,对“家-国”秩序生成与演化的理论进行了反思。认为“家-国”既由自发秩序所生成,也由来源于又超越于前者的建构秩序所制作,形成了维度上相异、理路上相通的多层网状秩序。与会者分享后,刘伟教授、张舒讲师进一步对“家与国:历史”的主题分享进行交流与讨论。

 

 

 

论坛二“中国式国家理论”由中国人民大学黄晨讲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苏鹏辉讲师、华中师范大学吴春宝副教授等为会议与谈人。中国人民大学任锋教授与韦伯的家产官僚制进行对话,并作出以下思考:怎么能绕开家产官僚制,用中国几千年的实践经验中来阐述家国关系、家国秩序。并提出历史政治学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定的施展空间。华中师范大学陈军亚教授认为中国国家建构的核心问题在于国家权力的集中和渗透。主要在于改造传统社会的“小主权者”,将“小主权者”对乡村社会的控制权和支配权集中于新的国家政权,实现民众从忠诚于“小主权者”向忠诚于新的国家政权的转移。复旦大学贺东航教授围绕集权与分权的交织演进,谈到中国国家的内生性演化之路。他提出,中国的大一统思想内涵是中国国家治理中很重要的逻辑,而党领导国家和政治势能让中国在冲击中又回到大一统。华东政法大学汪仕凯教授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模式,指出人民是根本力量。一方面,支撑着多民族共同体,使多民族共同体得以保存。另一方面,支撑着社会主义国家,使民众的政治地位得以确立。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田飞龙副教授认为,一国两制是实验性宪制,它有生命周期。国家建构不是单纯地追求权威秩序的最大化,而是秩序与发展的动态平衡。目前“一国两制”中出现的国家垂直立法,是一种补救性的国家建构,不是追求国家权力的简单宣誓。中国政法大学宋磊博士后以法家家国观的内在理路与历史地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从家国异利到家国互利的演变历程。认为只有理清法家关联家国的运作思路,才能得到一幅完整的中国古代家国关系发展图景。论坛分享结束后,苏鹏辉讲师、吴春宝副教授对与会者的分享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交流。

 

 

 

论坛三“历史政治学的方法与议题”由华中师范大学黄振华副教授主持,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杨廷智副教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杨巍巍助理研究员等为会议与谈人。武汉大学刘伟教授对历史制度主义与历史政治学的比较进行了深入与丰富的探讨,他认为历史制度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历史政治学的西学缘起,在未来,两者间关系可能发展为由单向输入关系转化为互相输出、相辅相成的关系。北京大学罗祎楠助理教授通过对家国研究的解析阐释学路径进行分析,对历史政治学如何叙述“家国”故事进行探讨。现有家国叙事的本体论基础为目的-手段的个体视角,要构建具有“解释力”的因果叙事,就得超越现有的本体论基础,进行“情势想象”的理论构建。武汉大学翟晗讲师分享了比较法视野中的“团结原则”及欧盟公法秩序中的“团结原则”。并认为政治决策和学术研究经常忽略“团结”作为价值和原则在现代法治的制度安排和认同机制两方面有明确的现实功能。华中师范大学任路助理研究员认为,家户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农村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重要现实意义,如何将“家庭”带入政治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当前家户研究的整个研究历程遵循“家-村-国”的扩展逻辑,未来可将家户研究范围扩展至城镇化、市场化下形成的新型家户等。华中师范大学孙强强博士做了家户分离、技术赋能与乡村共同体重构的分享,认为技术赋能是在家户分离形态下乡村共同体重构的一种有益尝试。其目的在于实现乡村经济利益共同体、治理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重构。分享结束后,与谈人杨廷智副教授、杨巍巍助理研究员做了深入的讨论并提出建议。

 

 

 

论坛四“田野视野下的家-国关系”由《探索》期刊的编辑赵超主持,复旦大学贺东航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林子等为会议与谈人。华东政法大学唐文玉教授通过纵向的历史追溯认为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经历了从“层系社会”到“总体社会”、再从“总体社会”而走向“协同社会”的变迁过程,其中历史与政党塑造了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发展走向“协同社会”而非“公民社会”的方向。华中师范大学张大维副教授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具有丰富的协商基因和底蕴,在找回协商的过程中应扎根中华民族的家国传统开展理论对话与融合,给予协商本土研究更多的包容性,在汲取国际理论议题基础上更多立足本土实践,立足更多传统协商形态的历史挖掘与探索。华中农业大学陈明副教授尝试以“家国同构”这一学界普遍的共识来重新审视中国农民的日常政治表达。认为不应以西方政治现代化的标杆来审视中国农民政治表达,应基于中国历史政治实践本身,结合农民的日常生活实践,重新建构关于中国农民政治研究的话语体系。苏州大学刘向东讲师以“家户主义”为视角,通过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民日常生活的田野研究,尝试提炼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家庭与国家制度体系之间的关系及其发生机制。认为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民家庭,兼具为巨大国家机器的现代化输送燃料和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功能。华中师范大学朱露博士基于“深度中国农村调查”材料的分析,对关系叠加视角下以家户为基的村落制度形态进行了研究。认为农村的社会形态与制度是国家的底色与根基,深入理解社会形态和制度有利于提升乡村治理和国家治理能力。分享结束后,贺东航教授,林子博士两位与谈人对各位汇报者的分享进行了讨论与交流,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追问与建议。

 

 

 

会议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姚中秋教授进行闭幕致辞。通过回顾历史政治学的发展与往届学术年会的筹备工作,姚中秋教授表示,此次历史政治学学术年会取得圆满成功离不开每一位学者的积极参与和辛劳准备。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历史政治学的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如何让历史政治学发展为一个正式的研究方法与范式,还需要各位学者的继续努力。之后历史政治学研究也可能将纳入到世界的研究体系中,以历史政治学的方法讨论世界政治,并从世界的视野更好的认识历史。田野政治学在空间上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历史政治学在时间上拉长了时间值,引入世界政治的研究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发现新的事实,构建不同的理论。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