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德教育学院与百年学堂共同举办国学经典讲座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1-06-30 20:04:13
标签:中华美德教育学院

中华美德教育学院与百年学堂共同举办国学经典讲座

来源: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五月二十日戊申

          耶稣2021年6月29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了解国学经典,2021年6月26—27日,在济南珍珠泉酒店会议厅,由山东大学中华美德教育学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联合山东大学百年学堂,以及山东大学校友企业家俱乐部、山东大学济南校友会,共同举办了以“致敬国学经典·遇见《文史哲》”为主题的讲座。

 

 

 

(国学经典讲座启动仪式)

 

讲座邀请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兼中华美德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李平生教授,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兼《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教授,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教授,进行了为期两天精彩纷呈的四场国学讲座,吸引了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山东大学校友代表等各界嘉宾和学员,现场座无虚席,气氛十分热烈。讲座由百年学堂负责人肖连生主持,李平生进行介绍点评。

 

 

 

(主办方代表山东华天科技集团董事长李宇兵)

 

6月26日上午,在活动的启动仪式上,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代表山东华天科技集团董事长李宇兵在致辞中表示,为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华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重要回信精神,喜迎山东大学120周年校庆,更好地凝聚山大力量,借助此次机会举办致敬国学经典讲座,选取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路标和丰碑,选取国学经典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多维度、多视角地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当代价值,有利于从坚信到力行,用中华民族最璀璨的智慧为人生赋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兼中华美德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李平生教授)

 

随后,李平生教授作题为《文化自信与中华美德》的讲座。讲座围绕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从三个大方面阐述了文化自信与中华美德。在第一部分,李平生教授结合《文史哲》创刊70年来的发展历程,对总书记回信精神进行了解读。他指出,习总书记回信对于“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了明确的指示,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第二部分,李平生教授就坚守文化自信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总书记回信这篇重要文献的“文眼”。当代中国人的骨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人的底气来源于5000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使中华文化内核在发展中不断丰富,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在第三部分,李平生教授结合总书记回信精神,从文化传承创新角度阐释了中华美德。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美德是其集中体现,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汇入了新的内涵,在当代实践中集中凝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结合中华美德赋予的新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教授)

 

6月26日下午,颜炳罡教授题为《人文化成与斯文中国》的讲座,从历史典故开始,引出其“中国文化是人文化成之文化”、“儒家成德之教在中国人的教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的主要观点。他首先提出“什么是人文化成”,又提出“怎样人文化成”的问题。他认为,人文化成,首在自化;自化是指自我学习,而学习的目的在于变化气质,最终成德成圣。儒家圣贤之道是为己之学,讲求躬身修己,只有修己,才能真的“做自己”,使自己不被异化。然后,他提出“斯文中国”的重建是知识分子的天职,化成不仅是自我化成,也有赖于他化而成,知识分子要担当起重建“斯文中国”的“道义”重任,要有文化自觉、文化担当,放弃小我,成就民族的大我,这也会使我们个人的生命获得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讲座的最后,颜炳罡教授谈到乡村儒学便是“化民成俗”的儒者实践,要走到民间、走到乡间、走到社区去感化民众,把中华文化道统的传承与担当由少数知识精英转化为全体民众,乃至中华民族的每一分子,这样中华文化才能兴旺发达,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兼《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教授)

 

6月27日上午,王学典教授作题为《学习贯彻总书记回信·呼应全党工作重心第四次转移》的讲座。在讲座前半段,王学典教授主讲学习贯彻总书记回信精神。他从以下三个问题入手:总书记的回信对《文史哲》意味着什么?《文史哲》编辑部写这封信的初衷是什么?《文史哲》为什么能得到总书记的回信?他讲述了《文史哲》杂志的办刊理念及实践。《文史哲》杂志从创刊起,就瞩目于传统文化、古典学术、中华文明,杂志发稿的重点就是中国古典学术研究,中华文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70年来一直如此。在讲座下半部分,王学典教授主要阐述儒学复兴与全党工作重心第四次转移。他表示,党的十八大后国家在思想文化方面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文化复兴、儒学复兴进入党和政府联合推动的新阶段,传统文化复兴的思潮和行动呈现“沛然莫之能御”之势,精神气候、文化气候、思想气候正在发生深刻的变迁和方向性发转折,从“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信”,从反传统走向礼敬传统;而这一文化思潮的出现,正是全党工作重心正在发生的新转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一个民族如果抛弃自己的文化,就会失去精神支撑,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化复兴呼应了全党工作重心第四次转移。

 

 

 

(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教授)

 

6月27日下午,杜泽逊教授作题为《四库全书的传世价值》的讲座。首先,他细致地讲述了《四库全书》的编纂方式以及丛书的概念,介绍了《四库全书》的分类方式、装帧方式;又深刻分析了乾隆皇帝修这样一部大书的原因。他认为,中国文化主要体现在两套书上,一为《十三经》,二为《二十四史》,它们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而现在也应具有这样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之后,杜泽逊教授介绍了《四库全书》是怎样修纂的,从乾隆皇帝下诏征书、四库馆臣的抄书过程,到军机大臣设定修书细则、献书最积极的藏书家、修纂《四库全书》的主要人物,讲座的最后讲述了《四库全书》的命运。

 

 

 

(讲座活动现场)

 

在为期两天的国学讲座中,四位教授以见解深刻、通俗易懂、各具特色、充满激情的阐述为在场听众带来学术盛宴,使在场听众叹服于各位教授的渊博学识和深厚底蕴。据悉,山东大学中华美德教育学院与山东大学百年学堂已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及商德教育精品课程,中华美德教育学院联手山东大学百年学堂将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发挥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领域的优势,探索新时代中华美德教育模式,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