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忠】清华简的独特性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经典新解系列
发布时间:2021-07-15 00:00:54
标签:清华简

清华简的独特性

作者:刘国忠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六月初三日辛酉

          耶稣2021年7月12日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通称清华简。学校迅即成立了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负责组织、协调校内外的科研力量,从事这批竹简的保护、整理和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清华简的特点

 

同已经发现的其他简牍材料相比,清华简有几个重要的特点。

 

一是时代很早。经碳14测定,清华简的抄写时代大约在公元前305年左右,属于战国中期偏晚,相当于孟子、庄子、屈原等先哲们生活的时代。由于这批竹简长期深埋于地下,没有遭遇秦始皇焚书之厄,从而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先秦古籍的原貌,属于国宝级的奇珍。

 

二是数量众多。清华简总数达2500枚,将其中一些残断的简拼接缀合后,总数约有1800支,这是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数量最大的一批。

 

三是内容珍秘。清华简全都是古书,以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为主,经过编排,总共约有70篇文献。这些文献绝大部分已经失传2300多年,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可谓空前。它们所产生的影响也将至为深远。

 

从2010年起,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开始陆续编写出版清华简的系列整理报告,迄今已经出版了10辑,第11辑整理报告将于2021年底正式对外公布。已经获得整理公布的40多篇文献,全部被收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清华简的学术价值

 

目前,清华简的整理工作已经过半,但是研究工作才刚刚起步,学者们对于它们的认识也还很肤浅。因此,当前讨论清华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产生的影响,也还只能是初步的,随着整理和研究工作的展开和深入,清华简的学术价值将在今后不断得以体现。从目前来看,清华简的学术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现了先秦时期的《尚书》等经学文献及类似典籍。清华简中有许多经学文献,而经学本身就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内容。据初步统计,清华简中《尚书》一类的经学典籍可谓十分丰富,总数在20篇以上。比如清华简中有属于《今文尚书》的《金縢》篇,但与传世本相比,有重要的异文,对于研究周初史事至为重要。不仅如此,清华简中还有属于《古文尚书》的《尹诰》《说命》等篇,却与传世本完全不同,为传世《古文尚书》系后人伪作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清华简还证实了传世《逸周书》中一些篇目是可与《尚书》比肩的重要文献。如清华简中所发现的《皇门》《祭公》等篇,保存良好,很多地方可以与金文相对照,将其与传世本对读,可以纠正传世本中的许多问题,这对于改变人们对《逸周书》的看法也有重要作用。

 

第二,揭示了众多闻所未闻的历史真相。清华简中有多篇历史著作,如《系年》《越公其事》等。其中的《系年》篇记叙了西周至战国前期的历史,不少记载或为传世文献所未有,或与传统看法不同,使我们了解到了许多历史真相。比如《系年》中有关秦人始源的记载,就极其珍贵。秦人是从哪里来的,其文化有怎样的历史背景,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而根据《系年》第三章记载,周武王死后,发生了三监之乱。周公等人平定叛乱后,还将部分参与叛乱的“商奄之民”强迫西迁,其做法类似于后代的谪戍,而这些西迁的“商奄之民”正是秦的先人。这一记载足以补充传世典籍的阙文,也很好地解释了文献中有关秦人起源的各种歧异之处,是有关秦人始源问题的重要记载。再比如《史记》关于西周末年“烽火戏诸侯”的记载,学者们一直心存怀疑,现在清华简的记叙已经从根本上否定了“烽火戏诸侯”的可能性,可谓有关两周之际历史变迁研究的重要进展。

 

第三,发现了前所未知的周代诗篇。清华简《耆夜》一篇,记载周武王八年征伐耆国(即黎国)得胜回到周都后,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参加者有武王、周公、毕公、召公、师尚父等人。典礼中众人饮酒赋诗,诗的内容均见于简文。该篇与《尚书·商书》的《西伯戡黎》相关,并纠正了《尚书大传》《史记》以为伐黎为文王时事的说法。这篇竹简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文学意义。其中周公的一首诗竟然与传世的《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诗有密切关系,更是出人意料。另外像《芮良夫毖》《周公之琴舞》等篇中大量雅、颂类诗篇的发现,更为先秦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资料。

 

第四,复原了楚国历史及历史地理。清华简《楚居》详细叙述了历代楚君的世系及定都之地,为楚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及文物考古工作提供了大量线索,有力推动了楚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另外,从清华简等材料中可以看到,自西周以来被贬斥为蛮夷的楚国,此时也已深受中原华夏文化的影响,而且对这一文化传统作出自己的贡献。应该说,这是当时中国各个民族互相融合、文化彼此交流的大趋势所造成的,这也进一步证明,中国自古是多民族、多地区的统一国家,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为各民族、各地区人民所共同缔造。

 

第五,推动了古文字特别是楚文字的研究。清华简所用文字系战国时期的楚文字,由于数量庞大,从而为楚文字的深入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清华简的内容皆为古书,有些有传世本或在传世本内有类似材料,学者们可以通过与传世本对照或对相关文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识读出许多过去不认识或者误识的楚文字。如果在此基础上进而与甲骨文、金文等材料进行对比研究,还可以进一步解决甲骨文、金文中的许多疑难问题,从而在古文字研究方面大放异彩。

 

第六,发现了中国迄今最早的数学文献《算表》。清华简《算表》全篇由21支简组成,是一篇图表形式的简文,上面填写了许多数字,结构奇特。经研究,这篇《算表》不仅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数学文献,而且具有计算功能,可以便捷地进行乘、除以至乘方、开方的运算,其便捷程度与丰富内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极大重视。2017年4月,经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确定,清华简《算表》是世界上最早的具有计算功能的十进制数学图表。

 

第七,提供了解决《周易》疑谜的重要钥匙。在清华简中有一篇与《周易》关系密切的文献,科研人员将之命名为《筮法》。《筮法》共有63支简,保存完好,在入藏时仍然成卷,不曾散乱。经过小心揭剥与整理,全篇完好无缺,证明是楚国专论《周易》占筮的书。简中附有图解,并详细记载各种“数字卦”的涵义和吉凶,对于《周易》的研究极有价值,有可能对于解决中国古代的“数字卦”问题有重要的帮助。

 

第八,加深了人们对于古书及古籍整理工作的理解。清华简中的许多古书都涉及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这些经典书籍的传世本千百年来经过了无数学者的精心整理,凝聚着无数学者的心血和汗水。现在,我们看到了这些经典的原来面貌,自然可以对历代学者整理工作的艰辛有更多的体会,也能够更好地指出他们整理工作的得失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为将来的古籍整理工作提供更好的借鉴。因此,清华简的整理工作也可以很好地推动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

 

第九,丰富了人们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思想的认识。清华简以经、史类典籍为主,有不少富有思想性的文献,如《治邦之道》《治政之道》《邦家处位》《天下之道》《虞夏殷周之治》《厚父》等,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重视,也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密切关注。如《厚父》篇中有关于“民心惟本”的论述,把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上推到了西周早期;《治邦之道》主张由明君来治国理政,倡导举贤用能,并强调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虽贫以贱,而信有道,可以驭众、治政、临事、长官”;《天下之道》是一篇与军事相关的文献,主张用兵之道不外乎进攻或是防御,简文称之为“天下之道二而已,一者守之之器,一者攻之之器”;其他如《成人》篇强调要依法治国,执法必严;《治邦之道》倡导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倡节俭;等等。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当今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