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里的“中国心”
——读刘强《四书通讲》有感
作者:杨文隽
来源:《江南晚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五月三十日戊午
耶稣2021年7月9日
一般人都知道,“四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显赫,影响深远,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教科书,甚至是概括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符号。但是,真正通读完“四书”,并且将其内涵和道理融会贯通的人又有多少呢?我想恐怕不多。所以,如果有人不但通读了《四书》,还能为大家“科普”一下这传说中的“东方圣经”,碰到这样的人,我当然是要肃然起敬的。
我有一位深交20多年的文友,年轻时先后辞去机关和电视台的工作去上海读书,6年后获得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一直在同济大学中文系任教,现在已是该校的教授、博导。此人就是刘强,字守中,别号有竹居主人。记得2010年10月,他登上央视《百家讲坛》主讲“竹林七贤”,名言佳句随口就来,诗词典故张嘴就说,令我刮目相看,佩服得五体投地。昔日的文学青年俨然成了一个学有专攻的学者,不禁令人心生感慨。
2015年,我的第三本散文集《自然的召唤》出版,特意邀请刘强给我作序,很快就接到他发来的文章,留下了难得的笔墨缘分。有道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些年陆续收到他不少签名本,从《世说新语会评》《竹林七贤》《有刺的书囊》,到《惊艳台湾》《世说三昧》《古诗写意》《论语新识》《穿越古典》等等,竞有十几本之多,足见其才华和勤奋。
话说几年前,他送了我一本《论语新识》,算得上是我的《论语》入门书。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孔子不像我之前想象的是个不苟言笑的教书匠,而是非常温暖幽默的一个人,甚至很喜欢说俏皮话,与学生亲密无间,情同父子。从“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但孔子也有喜怒哀乐,有时也会发脾气。比如宰予白天睡觉,他就骂:“朽木不可雕也!”孔子还喜欢听音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他也临水兴叹,感叹时光的易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喜欢游山玩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越读越觉得:《论语》不可不读,你可以读出气象万千的孔夫子,读出为人处世之道,读出中国人的人格特征,也读出一个大写的“仁”字和“爱”字。我甚至把不到16000字的《论语》全部抄写了一遍!慢慢发现,读《论语》不仅是常读常新、也是常读常乐的一件事,能在中国古老的智慧当中,去发现自己的缺点,做到知行合一,何乐而不为呢?
今年4月,刘强应邀来无锡天一中学讲《孔子的智慧》,我和不少朋友现场聆听,深受感染。课后他告诉我,有本新著即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6月份,果然就收到了这部刚出炉的《四书通讲》。信手翻阅,便被深深吸引,欲罢不能。此书延续了刘强独特幽默的语言风格和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从为学、修身、孝悌、忠恕、仁爱、义权、诚敬、正直、中庸、治平、齐家、教育、交友十三个方面来阐述“四书”中蕴涵的儒家思想。其实,每个中国人从出生起,就已经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了,只是很多.人没有察觉而已。比如说吧,儒家讲“孝”,中国的小孩一生下来,还不会说话,就已经接受了这一点。就算很多现代中国人对“孝”一直批判,也仍然改变不了其基因中受“孝”文化影响这一事实。你看小孩子吵架,如果说到对方父母的名字,那就是羞辱;典型的“国骂”因为涉及对母亲的褒渎,更是被认为“侮辱性极强,伤害性极大”。尽管这一切都是不成文的,但在国人心目中却视为天经地义。
这跟儒家难道没有关系吗?当然有。
“四书”,或者说儒家思想,包含了一套系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可以概括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价值观就是追求道德完美,摒弃道德的沦丧;世界观则是敬天法祖,重人事、远鬼神。数千年来,它启迪了炎黄子孙对宇宙自然的体悟、对人生哲理的认识、对人伦天理的阐释,也提供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经验。
我一向认为,书是有等级的,也是有血统的。不论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中国文化经典如“四书”,肯定是具有高贵血统的书,是能给人打精神底色的。读经典,关乎一个人的格调、品位,也关乎一个民族的格调、品位。如果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想成为高雅的人或者文明的民族,不与经典结缘,那是不可想象的。而“四书”这样的古老经典,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批判地继承蕴涵在经典中的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的健康发展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我想,刘强写《四书通讲》的本意,就是想用通俗的语言去解说经.典,在高深的学术与普通百姓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帮助大家守护好自已的那颗“中国心”。当人人都有一颗“中国心”的时候,就是分再久,也分不掉了。因为那些流传千年的经典,是有凝聚力量的。所以,时常对“心灵鸡汤”、八卦趣闻趋之若鹜的我们,真应该回头看看这些国学精粹。直接看原文,或许对一般读者要求过高,那么,先读读刘强教授的这部《四书通讲》,为自己打开一扇通向经典的门,还是很有必要的。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马子木】十八世纪理学官僚的论学与事功
【下一篇】【杨国荣】叶适的实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