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书院的创办点滴——张新民先生口述

栏目:民间儒行
发布时间:2021-07-15 17:33:14
标签:张新民

原标题:张新民先生口述

整理:苦茶

来源:“守靜齋主”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六月初五日癸亥

          耶稣2021年月7月14日

 

张新民先生近照

我们中国文化书院从创立那天开始,就是无数人做义工积累为当下的成果。回忆当年成立的时候,是有很多朋友的帮助。书院刚成立的时候,我们就推动了十万人的读经活动。那时候,我们印了很多的读经课本,送到乡下的就有六万余册,是发到每一个学生的手上的。读经活动是通过两种方式推动的,其一是通过教育系统的推动,其二是民间自发组织起来推动。当时将课本送到乡下的时候,只有一个要求,这些书读完之后不能损坏,要传给下一班来读,然后再传给下一班来读,按照这个比例,我们推算应该有十万儿童读经。在当时推动的时候,都是在做义工,当时汪海是一个县一个县在跑,贵州有八十多个县,他跑了五十多个县,那个时候是多么的艰难啊!到那些地方去,人们都不相信,这个时代还有不要钱来送教材的。你是不是坏人,马上给公安局打电话举报,说有骗子来了!骗子来了,能骗什么?读经课本是不是毒草,是不是黄色的东西,搞封资修,搞封建迷信。为了做这件事,我们不知道碰了多少的钉子。汪海的车子是自己的,汽油是自己的,他的时间是自己的,他全部拿出来做公益工作。


 

书院正门


我们书院成立那天就有读经班,坚持最久的高坡的小潘老师,他周末到书院来教孩子读经。四川大学的吴铭能教授来书院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感动不已,回到家就写了一篇文章来纪念。我就对他(小潘老师)说,书院也没有什么要求,就是不要收费了。其实,我知道他生活也非常艰难,却长期坚持义务教孩子读经,做不收费的义工。去年他向我告别去广西,临走时对我说,张老师您还是物色一个人将这个读经班坚持下去吧!我听了,眼里是含泪的。


现在书院是人多了,我们的读经班却结束了。《文化论坛》人少的时候,还办下去,人多了就办不下去了。当时我们人少《阳明学刊》办的还好,现在书院人多了,《阳明学刊》的周期反而更长了。


 


书院里很多东西都是人家无偿捐赠的:书院门口的礼运大同篇是台湾朋友捐赠的;外边的贵山书院是锦屏县政府送我们的;合一亭中那个贵山书院的碑是文化局专门送给我们的;书楼上的《乾隆大藏经》是弘福寺慧海老和尚送我们的;书院中悬挂的《圣迹图》是北京的大律师李庆送我们的;书院门口的孔子像是香港汤恩佳先生赠送给我们的——当时我们自己动手请人来安装的,不是找学校后勤,是我们自己找吊车来安装的,黄诚廖峰你们都在,你们证明一下是不是这样。我们书院好几台电脑是台湾印顺基金会赠送给我们的,复印机也是他们赠送给我们的。还设立菩提奖学金,一一发放到学生手中,并与学生们一一交谈讲话,不知道帮助了多少学生。他们在传递爱心,但爱心在我们书院有吗?香港王煜夫妇在非典那年立了一个平安书(遗书),一旦他们有事,张新民在师大,他们的所有遗产捐赠给师大,张新民在贵大,他们的所有遗产都捐赠给贵大。他们夫妇每年拿出一万块钱在贵大发放奖学金,连续做了七八年。我前年告诉他们不发了,为什么呢,我有苦水。


 

勉学堂大门


我在书院,劳累了很多人,欠了一大堆人情。前两天天柱县又送来奇石,每个都值万元,我这不是又欠了天柱县人民的情。回想那个时候,我们为了做楹联,一趟趟地跑工地,一趟趟去潘经理那里订制。陈福桐先生九十多岁了还跟着我们一遍遍校对,杨祖垲先生也是九十多岁了,还一趟趟过来帮助我们搞设计。我对汪海说,还是给老先生们一些钱做报酬,老先生们说你们都在做义工,我们还能要钱吗?将钱如数退回来。前两天台湾朋友过来,我们请他们去黄果树瀑布,他们临走前转来一个信封,里面装了五千块钱。四面八方的温暖,四面八方的温情,四面八方的帮助,所以我愧对四面八方的朋友。


 

勉学堂大厅

 

我这个书院,我心里讲要告别,理想中的书院永远存在,现实中的书院存不存在,我不知道。但是我的学规是我的心法,那是我用生命,用心写出来的,他刻在我的心上。所以,他在世间成败好坏那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我说求仁得仁,求义得义,不以成败论。因为,求的就是这个。但是我还是真心希望大家关心这个书院,爱护这个书院,就像逄飞爱护一耽学堂。因为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见证。感谢所有帮助过书院的朋友们,有些已经故去了,已经走掉了。陈福桐老先生走的时候,叫我去,拉着我的手对我说,哎呀,他前三十年坐了国民党的牢,中间三十年坐了***的牢,最后三十年推动文化事业。他说后三十年推动文化事业还是很有意义,结交了很多的朋友,有刘学柱八十多岁了,史继忠也七十多岁了,还有张新民。对于老先生,我能有什么回报,什么回报都没有。老先生过世后,我连花圈都没有送。杨祖垲先生去世的时候,我也没有去看他,书院中有好几幅他的对联,勉学堂中孔子像旁的对联是表彰我们书院的,他是把我们看作是中国文化的正统所在,有机会你们抄下来自己看看。慧海老和尚拿了弘福寺的车,将大藏经送给我们,他走的时候,我也没能去看他。人走也未必要见面,我这辈子欠了太多人的情,欠的情非常多。我欠中国文化的情,我欠一代代圣贤的情,欠生我养我这片土地的情,欠一切帮助中国文化,帮助书院的朋友们的情,我欠的人情还不起,我会尽我的命分之责,做好我应作的事。这是我听了逄飞的报告后的感想,谢谢大家!


涵远读书楼


 

涵远藏书楼外景


大家同学还是要好好读书,大家要进入社会,多做公益活动,大家还是要读书,磨刀不误砍柴工,自己还是要把自己弄好,知识、情操、人格的统统需要完善,自己到社会上做公益活动的时候,才可以不被社会潮流邪恶裹挟而去,人们才能转化世界,才能不被世界转走。天下滔滔的时候,人间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你还是要将良知守住,不能被社会的邪恶裹挟而去,在这意义上讲,古来圣贤皆寂寞。这个世界你要认真看,我是坚信,人人在本体论上都是圣人,都是善人,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小人太多,君子太少,守君子之道,守圣贤之道,就不能与众多的小人同流合污,能够守住自己,哪怕只剩下一个人也要守住自己,以死见证道的存在。屈原就是投江死的,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上,梁漱溟的父亲梁巨川投湖而死,你们说自杀有没有意义,自杀当然有意义,见证了道的存在,人肯拿自己的生命来见证道,谁不想多活啊,谁不想荣华富贵啊,但是偏偏有人要选择死,这才是中国文化的真精神,劝勉大家,好好努力!

 

附记

 

这篇讲稿是2012年11月15日下午北京一耽学堂负责人逄飞先生演讲后,张先生在点评后开始讲起书院的往事,其中有很多耐人玩味的句子段落,故加以整理。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