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教授做客中山大学 主讲禾田哲学讲座——朱子五讲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1-07-15 17:54:03
标签:朱子五讲、禾田哲学讲座、陈来教授

陈来教授做客中山大学 主讲禾田哲学讲座——朱子五讲

来源: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三月十二日辛丑

          耶稣2021年4月23日

 

2021年4月15日至21日,适值陈荣捷先生120周年诞辰,中山大学哲学系举办了纪念陈荣捷先生的系列活动。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会会长陈来教授,应中山大学哲学系禾田讲座的邀请,为中山大学师生们开展了主题为《朱子五讲》的系列讲座,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张卫红教授、冯达文教授、杨海文教授和陈立胜教授分别主持五场讲座。

 

 

 

与会人员在陈荣捷先生塑像捐赠仪式现场合影

 

在研讨会开幕式上,举行了陈荣捷先生塑像的捐赠仪式。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陈来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朱子全书》主编朱杰人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何俊教授,开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余文锋先生,塑像出资人陈少林先生、黄寄波先生,协调人罗璇女士,中山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张伟教授、冯达文教授、陈立胜教授等参加了本次捐赠仪式。仪式由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主持。

 

 

 

陈来教授向中山大学哲学系捐赠陈荣捷先生塑像

 

作为捐赠方代表,陈来教授介绍了陈荣捷先生塑像的捐赠缘起和准备工作,对中山大学哲学系举办此次活动表示支持和祝贺。关于陈荣捷先生对中国哲学研究的贡献,陈来教授认为主要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其一,陈荣捷先生是中国哲学通向世界最重要的两个代表之一(另一位是冯友兰先生),是海外中国哲学研究和教学的最高权威,与冯友兰先生在国内引领中国哲学研究相映成彰,构成了中国哲学在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格局。其二,陈荣捷先生是最早推动召开东西方哲学交流会议的主要人物之一。1939年陈荣捷先生与在夏威夷大学的几位美国哲学家共同创立了“东西方哲学家会议”,对推动中西哲学与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三,陈荣捷先生还是最重要的中国哲学翻译家。其最具代表性的翻译作品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开创了向西方全面介绍中国哲学原著的先例;贡献最大的则是《近思录》和《传习录》英译版,这两个译本深入天道、心性的讨论,其中的概念和内容翻译难度很大,而陈荣捷先生以其深厚的中西方学养将之译出,为西方深入了解宋明理学的精微内容提供了资料和条件。

 

 

 

陈来教授在陈荣捷先生塑像旁留念

 

作为受赠方代表,张伟主任认为重新理解陈荣捷先生的工作,对于当下学科建设和文明互鉴研究均有重要启示。首先,陈荣捷先生的研究视野极其宏阔。陈荣捷先生曾自道“致力于东西文化沟通”,在高度认同儒学的同时,也有着深厚的西学素养,对各家学说持开放态度。这对于我们今天进行东西哲学和文明互鉴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其次,陈荣捷先生治学非常严谨。其著作《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溯源清晰、考据详尽、注释详实,为今天我们进行中学西传的工作提供了很高的标准和很好的榜样。最后,陈荣捷先生孜孜不倦,退休之后仍笔耕不辍。陈荣捷先生晚年致力于宋明新儒学研究尤其是朱子学研究方面,并在80岁高龄之后仍写作、出版多部优秀研究著作,如《朱子门人》(1982)、《朱学论集》(1982)、《朱子新探索》(1986)等。1982年他所筹备组织的“国际朱熹会议”,更是确立了他在世界朱子学研究中的领导地位。陈荣捷先生持之以恒的工作,对欧美学界对中国哲学,尤其是新儒学和朱子学的研究兴起,有重要推动作用。这对于今日如何让中国哲学在世界舞台上切实绽放自身的思想光芒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张伟主任代表受赠方向捐赠方代表陈来教授颁发捐赠证书,随后两人代表受赠方与捐赠方向塑像出资人陈少林先生、黄寄波先生颁发证书。冯达文教授、陈来教授、余文锋常委、张伟主任等共同为陈荣捷先生塑像揭幕。陈荣捷先生塑像将安放于锡昌堂内,陪伴着哲学研究的代代延续和发展。

 

本系列讲座分别于2021年4月15日、16日、17日、20日、21日,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103讲学厅举行。

 

 

 

张伟教授向陈来教授颁发禾田讲座荣誉证书

 

讲座伊始,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在简要介绍禾田讲座后,向陈来教授颁发了禾田讲座荣誉教授证书。随后,陈来教授开启了本次讲座第一讲“朱子《太极解义》的哲学建构”。陈来教授从“太极”的本体论,“太极”“动静”阴阳论,“太极”本性论,“全体太极是道”四个论题对朱子如何通过周敦颐《太极图》与《太极图解说》的注释进行哲学建构。陈来教授从文本细读和哲学史的双重维度揭示朱子通过《太极解义》建构他的本体论和本源论的过程。这一建构不仅把太极动静阴阳引向了理气哲学的开端,也以“全体太极”为成圣成贤的新内涵。这不仅使其后期思想获得更宏大的发展,也使得北宋以来的道学在理论上和体系上更加完善。

 

 

 

陈少明教授、张伟教授、陈立胜教授、徐长福教授(从左到右)

 

陈来教授从五个部分展开第二讲“《太极解义》成书过程与文本修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朱子与吕祖谦的往来讨论,朱子《太极解义》初稿完成三年后才定稿,但其与吕祖谦的书信往来中却无一提及《太极解义》,而考察吕祖谦与朱子的书信,却可以看到两人论学的痕迹。陈来教授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朱子门人对此没有妥善的保存或有意删却。第二部分是朱子与张栻的往来讨论。朱熹与二人在详论《太极解义》的义理时,既有分歧又有共识,分歧主要体现在对“无极之真”的理解和“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的解释上,共识主要体现在关于“太极”的论述上——其不仅具有宇宙论意义,还有心性功夫论的意义。第三部分是朱子与当时其他学者的往来讨论。陈来教授指出,除了张吕二人外,朱子在完成《太极解义》后,还与其他学者做了广泛交流。第四部分是吕祖谦节录的的《太极解义》初稿。陈来教授详细对比了朱子前后两个本子的差异,指出吕祖谦的意见从义理和表述两个方面促成了朱子定本的完善。第五部分是对《太极解义》淳熙本与通行本的比较。陈来教授经过仔细对勘,认为通行本的某些增删修改,主要是为了更加完整的表述,无碍大义。陈来教授还特别指出,朱子《太极解义》三个版本中,第二定稿本根本理论来源于朱子且又广泛吸收当时学者意见,代表了道学群体从前到后理论共识,是最为重要的版本。

 

 

 

陈来教授主讲《陈荣捷与中国哲学研究》

 

在第三讲《陈荣捷与中国哲学研究》中,陈来教授首先深切地缅怀了陈荣捷先生,他满怀深情地讲述了自己与陈荣捷先生在各个时期的往来,表示关于陈荣捷先生有两个方面尤其值得注意:其一,陈荣捷先生是广东籍的世界哲学家,是世界范围内中国哲学的权威;其二,陈荣捷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进入了岭南大学的领导核心,其教务长职务的重要性仅次于校长,与校长、秘书长并称为一所学校的“三巨头”,这样的地位值得注意。陈来教授还表示,朱子学是陈荣捷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讲座以“朱子”为主题,正是向陈荣捷先生致敬。冯达文教授也表示,中山大学哲系将会矢志不渝地继续沿着陈荣捷先生开辟的道路前进,把中国哲学进一步推向世界,这既是陈荣捷先生的余愿,也是中山大学的志愿。

 

 

 

陈来教授主讲《朱子论义》

 

在第四讲《朱子论义》中,陈来教授对“义”的哲学意义作了梳理。义在先秦时代主要有道德,道义、正义、善德、端正几种意思。而汉代以来,对“义”的道德要义的把握在于坚守对道德原则的承诺,明辨是非善恶,果断裁非去恶。这是对先秦“以正释义”思想的转进。受此影响,朱子强调“义”是面对恶的德性,突出“义”是对不善的憎恶。朱子对“义”的哲学理解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继承了汉以来的论义的裁断‘’义,二是把“义”纳入以仁德为首的四德体系,三是扩展了“义”在仁体宇宙论中的意义。陈来教授指出以裁断解义未能突出“义”的价值内涵;但另一方面,“义”的裁断义使朱子将之引向宇宙论成为可能,发展了“义”在朱子宇宙论中的意义,充实了朱子宇宙论的结构图景。

 

 

 

陈立胜教授主持第五讲

 

在第五讲《朱子论羞恶》中,陈来教授从“羞恶”的内在根源和外在原因出发,深入地阐述了“羞恶“”与“义”和“四端”的关系。从《孟子》四端说到《中庸》四情说,朱子思想前后期的重心发生了转移,由性情体用转变为对心的讨论,这就将四端问题关联上了人心道心的问题。对此,陈来教授辨析道,道心是道德意识,人心是感性欲念,二者都是人的知觉之心。中节全善的四端是道心,广义的四端却不能说是道心。就心、性、情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言,性是理,情是流行运用处,而心是具此理而行此情的。在性情关系中加入心的维度,凸显了心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主宰作用。但朱子前期所讲心主性情更重在心性情结构,只有心为主宰义与道心人心说结合之后,心的道德实践的意味才被显明,从而超越心统性情的结构意义,因此朱子在后期对心的主宰作用的强调,更具有功夫论层面的实践意味。最后,陈来教授总结到,孟子的性情说与《中庸》的中和说构成重要的互补,而对此问题的探讨也揭示出,对于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的处理,只有性善论是不够的,必须有持中的实践范导和裁制,思想感情的活动才能中节而善。

 

 

 

讲座现场学生提问

 

每场讲座后的互动环节,陈来教授都与现场的师生们进行了热烈深入地探讨和交流,并就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地解答。尽管大家关心的问题具体面向不同,但大家表现出的对于中国哲学传承和发展的热忱,正是当代学者们“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真实写照。

 

作为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陈来教授在中山大学期间,还看望了95岁的李锦全教授和90岁的袁伟时教授。

 

 

 

陈来教授看望李锦全教授

 

 

 

陈来教授看望袁伟时教授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