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芳】“告诸往而知来者” ——2021年“古典传统与人文教化”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开班仪式致辞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21-07-16 17:09:31
标签:告诸往而知来者
刘铁芳

作者简介:刘铁芳,男,西元一九六九年生,湖南桃江人,湖南师范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哲学、道德教育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道德教化问题审理》《保守与开放之间的大学精神》等。

“告诸往而知来者”

——2021年“古典传统与人文教化”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开班仪式致辞

作者:刘铁芳

来源:“刘铁芳人文教育”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六月初三日辛酉

          耶稣2021年7月12日

 

 


尊敬的唐文明教授,尊敬的颜胜利处长、彭运石书记,各位嘉宾、各位青年朋友:大家上午好。炎炎夏日来临,我们相聚在美丽的岳麓山下、湘江河畔、桃子湖边,相聚在被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存教授誉为“全国最美教科院”的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参加2021年“古典传统与人文教化”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学习活动。在此,我代表教科院和湖南师范大学古典教育研究中心,对各位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

 

本次暑期学校的成功举办要感谢湖南省教育厅学位办的大力支持,感谢学校各单位特别是研究生院的鼎力相助。本次暑期学校招生启事一经发布,反响热烈、报名非常踊跃。我们收到来自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线下正式学员申请121份,线下旁听学员申请29份,线上旁听申请共101份。申请者来自教育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领域。本次暑期学校录取线下正式学员80人,线下旁听学员29人,线上旁听不设名额限制。学员来自不同学科与地区,其中有学生,也有教师,特别是有不少中小学教师。这正指向我们的目标,就是面向全国,面向不同的群体,开放办学,促进学科交叉,彼此融通。希望大家在暑期学校学习期间多交朋友,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收获友谊,建立跨学科、跨区域的学术共同体。

 

本次暑期学校授课导师中名家云集,有多年从事儒学与中国哲学研究的清华大学唐文明教授,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湘潭大学陈明教授,对中国古典学术有着精深研究的同济大学张文江教授,西方古典学专家海南大学程志敏教授,马克思哲学研究知名专家、吉林大学贺来教授和现象学界代表人物中山大学朱刚教授等。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慷慨应邀、前来讲学的各位学界大咖们。相信他们会给我们呈上丰盛的精神大餐,所有学员在这段时间都会收获满满。本次暑期学校,我们特别安排了多次集体研讨,希望集体研讨能够激发思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促进学术的深入交流与友谊的升华。我们的宗旨是立足古典传统解读,但不局限于此,而是力求以更宽广的视野,求得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融通。

 

湖南师范大学古典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年6月,其成立初衷是针对当下教育研究与实践缺乏扎实的思想基础、存在无根化、浅薄化的倾向,旨在深入挖掘并转化古典思想资源,深化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思考,更深层次地反思和回应当代教育问题。这也是当前许多教育学和其它人文社科学者的共识,直接或间接投身于古典教育研究的学者也越来越多。古典教育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逐步建成跨学科、跨地域的学术团队,开始形成鲜明的研究特色,撰写了多篇古典教育博士论文,发表系列研究论文,出版古典教育相关专著多部。在华夏投资集团的支持下,设立了华夏古典教育研究奖,已举办了三届颁奖典礼和古典教育论坛。我们还致力于将古典教育研究与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小学教师培训结合起来。2017年12月提出中国少年培育理念,随即组建“中国少年培育联盟”,以培育自信、豪迈的中国少年为目标,我们进行了多所联盟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课程诊断,编著古诗文读本,在中小学进行礼仪教育、诗歌教育、自然教育等实践探索。我们重返古典教育传统并不是一味好古,而是在当下时代背景下,激活古典思想资源,在古今中西的视阈中打开自我,追寻生命和精神的整全,以期推进当代中国教育实践的内在转向,促进教育实践的文化价值自觉。

 

 


常有人问起,为什么要倡导古典教育研究?在一个新就是好的时代里,我们力求以诚敬的姿态重返古典,深入开展古典教育研究与实践,不辞辛苦地开办暑期学校,究竟是为了什么?古典教育乃是“古”而“典”的教育。所谓“古”意指出于古代、历经历史时间检验;所谓“典”则是指超越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而达于民族、人类生命之典则。正因为如此,所谓古典教育并不是回到古代,而是经由不断地重温古典典籍而达到对民族、人类之典则的体认,进而有效地提升当下我们自身的生命。孔子有言,“告诸往而知来者”,重温古典教育传统,乃是为了更充分地打开我们自己,让我们足够地广阔,足够地包容,足够地去爱。重温古典传统,并不是让我们固守传统,回到过去,而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开启当下,迎接未来,由此而更好地活在当下已至未来。用北京大学吴飞老师的说法是,“我们研究古代和挖掘古代不是为了复古,而是对目前有一个更好的解释。使之和目前发生作用,而使得我们现在的历史能向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

 

这里我再谈谈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即我们究竟应以何种姿态转向古典传统?我在这里说四点:切己体察,虚心涵泳,切磋琢磨,融通血脉。所谓切记体察,就是要从自我完整生命个体出发,整体地融入其中,感受古典的魅力;所谓虚心涵泳,就是尽可能地抛开成见,打开自我,浸润其中;所谓切磋琢磨,一是指师友之间的彼此磨砺,二是指我们自身内在生命的磨砺;所谓融通血脉,乃是指我们亲近古典,最终是让我们与民族、人类深远的精神血脉相连通,进而让我们自身活得通透,活得高远。我们今天大力倡导批判性思维,也叫审辨式思维。无疑,这对于我们今天吁求创新、彰显个性的时代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但我们同样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与基础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站在哪里来展开我们的审辨性思维?殊不知苏格拉底审辨式思维到基础乃是爱与虔敬,对城邦之爱与对神的虔敬。我们常言要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忘了思想的巨人是那么容易让我们站上去么?而实际上我们不过是站在盲目与虚空之上,我们站立的姿态乃是自大而骄横,骨子里却是无力与虚空。用流行的话语来说,我们站了半天,原来站的不过是寂寞而已。倡导古典教育,就是要在时代的喧嚣之中能认真地聆听古典智慧,以唤起我们内心的高贵与宁静,获得一种柏拉图所言的“那珍贵的喜悦”(dear delight)。

 

我们再把目光转向两千多年前孔子和弟子相与论学、彼此言志的经典场景:当曾点舍瑟而作,说出“异乎三子者之撰”:“暮春四月,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随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之所以与点,正是因为“风乎舞雩”所打开的世界正是天地人神共在的世界。回返古典,就是让我们在天地人神之间开启我们更为本真、更为基本的存在,由此而更充分地打开自我,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宏阔。心中常系念着两句话:“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真正高宏之人,必能造福人类。”愿与各位共勉。

 

最后,希望大家照顾好自己,注意生命和财产安全,在长沙度过一段充实而难忘的时光。期待大家以后继续关注、支持湖南师大教科院和古典教育研究中心的发展。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