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斌】王阳明的三个“命题”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1-07-23 17:21:59
标签:“命题”、王阳明

王阳明的三个“命题”

作者:王学斌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六月十二日庚午

          耶稣2021年7月23日

 

近些年来,海内外兴起一股“阳明热”。明儒王阳明开创的“心学”深有奥妙,需要把握蕴含其中的精髓真意。南宋大儒朱熹曾言:“论其世,论其当世行事之迹也。言既观其言,则不可以不知其为人之实,是以又考其行也。”前一句说,所谓“论其世”,就是要研究和论述诗书作者在其所处的时世中的行为和经历;后一句说,读作品,就不能不了解作者的实际经历,因而必须考察他的行为和经历。综观王阳明一生,我们大致可提炼对其影响深远的三个“命题”,从一个侧面来把握“心学”的当代启示。

 

首要命题即“立志成圣”。王阳明自小博览群书,并对读书之目的有个人定见。11岁在京师读书时,他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说,“惟读书登第耳。”换言之,读书是为了考取功名。王阳明则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他认为读书是为了学圣贤。“读书学圣贤”虽是王阳明年少时的追求,但处于科举时代,他循惯例亦参加了科举考试。首度会试名落孙山,当同考者为落第而感到羞耻时,王阳明反而安慰他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可见其志向所在。

 

后来,贬谪贵州时,他在龙冈书院撰写《教条示龙场诸生》作为学规,语重心长地告诫诸位弟子治学为人当以“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八字为要诀。当然,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还是立志,“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向与理想,往往体现着一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与格局。所以王阳明强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即使是各类工匠艺人,也都以立志为根本。人若无志,就如同无舵之船、无衔之马,四处飘荡奔逸,荒废终生,实现不了人生价值,更何谈成圣成贤。可见,他所强调的“立志”,首先注重树立为国济民之大志,又须要确立锲而不舍之长志。

 

空有志向,亦非圣贤,尚需经历风雨,耐受寒暑,方可百炼成钢,于是“事上磨炼”乃顺理成章之途辙。王阳明指出:“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一个人的志向绝不是仅仅嘴上说,纸上写,须在一件件具体事务中打磨验证。王阳明非常注重践行,时常将自己的所学所得在实际中加以实践和印证。他少时就有策马边关、建功立业之梦想,对《孙子兵法》之类的书是爱不释手。在十五岁时,单人独骑,勇闯居庸关外,阅山川之形貌,逐胡儿骑射之,时间长达一月有余;此后又每逢宾客必聚果核以谈兵法阵形,督建王越坟墓时以行兵打仗之法御使劳工;直到建立巡抚南赣、平定思田、擒获宁王三大不朽事功。在修身养德方面,胸怀成圣之志的王阳明也进行了很多实践和探索,格竹七日、山中问道、辞官返乡,修道问佛,及至后来上疏被贬,悟道讲学等,都是其循着良知真义磨炼自己心性的一个个事件。

 

毕竟世间之事纷纭复杂,甚或光怪陆离,经得多未必定能达致“不惑”,故而定力与定性便显得尤为关键。一个人能不能恒久地控驭己心己意,这就涉及“破心中贼”的命题。明正德十三年,王阳明赴江西、广东平叛,途中致信弟子杨仕德、薛侃,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直指人心,切中要害!唯此一句,常为后世所传诵引用。无论古今,抑或东西,个体一旦步入仕途,为人处世,都要面对治事与治心的互动与纠结。

 

古人看来,治事须先治心,阳明心学正是追问内心之学。所谓阳明心学,简言之,是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经世致用为治学目的的学术体系。王阳明曾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这就是“知行合一”学说,其要点大致有三:知行只是一个功夫,不可分割;知行是一种辩证统一,互相实现;知行合一既是道德实践,也是政治实践。具体而言,道德实践就是要克服恶念,养成君子,政治实践则要求亲民爱民,安民富民。

 

因而“破心中贼”之目的,即实现知行合一。作为国家具体事务的负责人和公权力的执行者,官员势必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挑战,难免会有畏难消极情绪;时常会遭遇不同人群的“围猎”,不免产生心情的复杂波动。这就是古人常讲的“理欲交战”,克服心中贼的时刻便来临。如何真正化解此危机?按照阳明心学的心得,贵在涵育政德。恰如民国学人钱穆先生所言,“德,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其所得,若其所固有,故谓之德性。为政者当以己之德性为本”,从而形成政德,作为施政之本、执政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领导干部而言,党性就是最大的德”“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可谓对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借鉴与超越。

 

由“立志成圣”开始,经“事上磨炼”强大,至“破心中贼”通透,终“知行合一”无碍。无论是古代的圣贤,还是当今的精英,皆要从一件件事情上去学思践悟,在为人处世中去学习良知、思考善恶、践行真理、感悟人生。王阳明曾反复强调:“吾之心即圣人之心”,故“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何况你我之辈乎?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