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学术传承创新暑期学校成功举办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1-08-10 18:26:48
标签:中国古典学术

中国古典学术传承创新暑期学校成功举办

来源: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七月初一日戊子

          耶稣2021年8月8日

 

2021年7月21日-8月3日,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古典学术传承创新暑期学校”成功举行。本次暑期学校由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加华教授作为召集人,共分中国史、民俗学与民间文学、中国语言文学、哲学四大版块,分别邀请了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以及美国、日本的20位人文社科领域一流学者担任授课教师。200多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近千名同学报名参加,经认真遴选,录取正式学员237名,分别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澳门科技大学等56所知名高校与科研院所。本次暑期学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7月21日上午,暑期学校开班式启动。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李平生教授、执行院长王学典教授、院党委副书记李鹏程老师到会并发表致辞。开班式由王加华教授主持。

 

李平生书记在致辞中对河南受灾的广大群众表示慰问,向河南郑州抗击洪涝的广大党员、群众致敬。李书记指出,本次暑期学校的开办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学院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的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为适应新文科建设发展提出的内在要求,开办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暑期学校,汇集哲学、民俗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青年学生,是贯彻新文科建设的创新性举措。

 

王学典院长向参加暑期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和欢迎,他强调中国古典学术的特点是非文非史非哲的,要推动中国古典学术的传承创新,就必须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融合。本次暑期学校特别邀请了多位国内外不同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授课,为同学们提供了亲聆名师教诲和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希望同学们能开阔视野,在学术研究中勤于思考,以问题为中心,多阅读本专业之外的经典书籍,推动中国古典学术创新发展。

 

李鹏程副书记就暑期学校的学习纪律与结业要求进行了强调,希望学员在暑期学校的两周里认真学习,不虚此行,共同度过愉快、难忘的学习时光。

 

 

 

7月22日上午,暑期学校史学板块开课,山东大学陈峰教授《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发展新论》对20世纪中国历史学进行了概括与总结。陈教授指出,史学理论和史学史是历史学科的基础,史学科学化、理论与材料的关系是当前史学发展中的重要问题。22日下午,台湾大学古伟瀛教授《从“后”学思考史学方法的传承与创新》介绍了国内后现代史学的现状,认为国内对后现代主义存在着误解,而后现代主义给史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革新,应该增强对后现代主义史学的研究和理解。23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李孝迁教授《“行动的指针”:中共的写史与读史》从“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怎样写历史”“阅读接受”“读史的功要”四个部分展开,既详细介绍了中共写史读史的过程和特点,还展示了许多新中国以前的珍贵历史材料。24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赵庆云教授《新中国近代史研究机构之创建》指出研究学术史中从学术机构入手,将学者的学与行相结合来梳理学界人物之间的关联、学术群体的具体活动,可以拓展史学史研究的视野,增强研究的历史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十七年史学丰富与复杂的面貌。24日下午,山东大学郭震旦副教授主持专题讨论,学员们围绕“如何看待后现代主义”“如何看待历史与政治间的关系”等五个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25日上午,清华大学仲伟民教授讲授了《成瘾性消费品与近代世界的形成》,讲座围绕“研究成瘾性消费品的意义”“大航海是成瘾性消费品影响全球的契机”“成瘾性消费品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成瘾性消费品对近代世界形成的影响”四个部分展开,为学员提供了一个研究全球史和近现代史的崭新视角。

 

 

 

7月23日上午,民俗学(民间文学)版块开讲,中山大学吴滔教授从“历史田野中的点、线、面”“区域要素与尺度空间”“历史田野中空间分析的主要架构”三个方面,结合自身的田野经验对历史学的田野调查进行了详细阐释。24日晚上,北京大学赵世瑜教授从自己在山东与辽东的田野经历出发,结合在旅途中发现的田野资料,在琐碎的线索中建立联系,通过再次审视清兵入关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详细论述了山东与辽东的关系,并指出要在田野所见中大胆假设、发现问题。26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刘铁梁教授以《文明视野下的民俗观》为题,从民俗观的差异、民俗观与民俗主体性认知的关系等角度展开阐释。他强调,民俗学应当注重进入日常交流的过程,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发现文明风范与精神价值,以便于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26日下午,日本东京大学菅丰教授从文化资源化问题出发,指出围绕文化方面的遗产研究呈现出活跃动向,与文化遗产相关的体系与制度应成为制造融合而非分歧之器,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成立背景、组织章程进行了解读,呼吁要回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本的宗旨,积极推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国联合申报的制度。27日上午,日本神奈川大学周星教授围绕“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愁”“乡愁的能动性:愈合城乡的裂痕”“学术的立场:民俗学如何看待乡愁”四个部分展开讲座。他提出中国民俗学要超越乡愁、将乡愁作为客体化对象来研究,要关注当下现代日常和生活革命。27日下午,在李海云、林海聪、任雅萱三位老师主持下,全体学员围绕五位教授的讲座展开了讨论。

 

 

 

7月28日上午,哲学板块开讲,山东大学曾振宇教授《民心即天命:董仲舒政治哲学漫谈》从天论入手证明了“民心即天命”,统治者应循仁义而行,因而涉及到如何制约最高权力的问题,董仲舒的政治哲学由此获得形而上根基——仁义,仁义实为其政治哲学之本体。28日下午,山东大学林安梧教授《中华学术的传承与创新:话语与存在》指出与西方文化存在与话语一致不同,东方文化存在与价值的和合性是第一义的,并深入探讨道、德、仁,由此指出必须回到传统中去,建构自身文化主体性,与西方进行真正的对话。29日上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陈怀宇教授《简论中古时期儒释道三教对动物的态度及其启示》以虎蛇为切入点,认为儒释道三家皆提出应对人与动物冲突的办法:儒家借助政府的德政或个人孝行抵御蛇虎的伤害;佛家主张驯化;道家则不仅有驯服主张,更有杀生的传统。29日下午,山东大学黄玉顺教授《儒家哲学的传承与创新》指出儒学本然蕴涵着现代性,儒学现代化有两大依据:生活方式的现实依据:现代性的市民生活方式、儒学的学理依据:仁→义→礼。在现代性的生活方式下,儒学原理要求正当而适宜的制度规范只能是基于现代权利观念的设计。30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石云里教授《从历理到物理:明末清初欧洲天文学引进吸收中的儒学追求》,首先以《崇祯历书》等为例介绍明末清初欧洲天文学的引进,其次探寻“用西法”的儒学动机,最后以方以智对西学的批评、揭暄的理论创造说明儒学亦会产生极有创造性的结果。30日下午,在山东大学邹晓东老师的主持下,学员们采取组长先行选题与随机分组的方式,围绕五场哲学讲座所讨论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7月31日上午,文学板块开课,首都师范大学左东岭教授《<文心雕龙>研究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以文本细读方法为切入点,围绕体要与由点及面等门径与方法对《文心雕龙》进行了颇有新意的解读。31日下午,山东大学王承略教授在《目录学与中国学术史》中指出了目录学作为中国学术史重要载体之一具有反映学术发展源流的功用。其中,《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文献通考·经籍考》《四库全书总目》因目录体例的完善、学术内容的丰富和成书的特定时代以及书目的集成性质显得尤为重要。8月1日上午,台湾成功大学张高评教授《自成一家与诗分唐宋》以宋代印刷术的进步为切入点,指出印刷传媒在宋诗变革中的推手作用。在传媒效应之下,宋诗创意造语、遗妍开发、跨际汇通,达于学唐、变唐、新唐、拓唐,最终自成一家。8月1日下午,台湾大学徐富昌教授在《出土文献与典籍异文——以简帛材料为中心》中廓清“异文”的概念,以出土典籍与传世文献为对象具体分析了异文构成的六种原因与两种存在模式,材料翔实、学理深厚。8月2日上午,中央财经大学左汉林教授《文学地理学与杜甫生平研究》,以“文学地理学”为支撑,回顾重走杜甫路中的所见,将杜甫遗迹现状的照片与杜诗对比考察,形成了图文并茂的“杜甫行踪遗迹考察记”。2日下午,学员们在任增强老师的主持下围绕事先设定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8月3日上午,暑期学校结业典礼举行。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李平生教授向暑期学校的顺利举办表示祝贺,对学员们的积极参与表示肯定,并指出当下是全国新文科建设的关键时期,希望学员们能立大志,推动古典学术传承创新。学员代表发言环节,华中师范大学2019级硕士姬厚祥、郑州大学2018级本科生田靖、南京师范大学2019级硕士李祥翔、西北师范大学2018级本科生段洁文,分别代表史学组、民俗学组、哲学组、中国语言文学组,发表了参加本次暑期学校的感悟和心得。他们一致认为,本次暑期学校课程设置合理,内容丰富,使学员们在此次暑期学校的学习中受益匪浅。结业式最后,王加华副院长对老师们的精彩讲授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并宣布本次暑期学校顺利结束。

 

 

 

本次暑期学校,以推动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为宗旨,采取史学、社会学、哲学、文学多学科交叉的课程设置体系,力求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融合,培养问题意识,使学员们拓展了学术视野,提升了理论素养,受到广大学员的一致好评。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中国古典学术传承创新离不开一代代学人的辛勤付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将不断开拓奋进,为学术传承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纽带、搭建桥梁。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