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者,理也”
——慢庐经典读书会《论语·八佾》篇通讲
来源:“洙泗社”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七月初三日庚寅
耶稣2021年8月10日
2021年8月7日下午,第三期“洙泗书院·慢庐经典读书会”——《论语·八佾》通讲如期进行。为配合疫情防控,本次读书会采取线上模式。读书会由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中心副主任、洙泗书院院长助理宋立林教授担任主讲,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杨朝明先生应邀出席,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魏衍华老师等四十余位专家学者、书院同道、儒学爱好者们参与了活动。活动由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昭主持。
主讲人宋立林教授
在讲读环节,宋立林教授首先对本篇做了概述,他认为本篇紧承第二篇《为政》而来。不同于西方所讲的政治,儒家的政治突出“德治”,是一种教化的政治。而教化所依靠的是礼与仁,礼是外在的规范,仁是内在的自觉。因此,第三篇《八佾》谈礼,第四篇《里仁》言仁。本篇共26章,皆言礼,这里的礼包涵着乐在内。
宋老师说,尽管在一些历史时期内,礼曾遭到了非理性的批判,但是礼恰恰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礼是通天人的,天人之际,人不是孤立的一个存在,一个物种,他立于天地之间,人和天之间的关系,靠礼来联结起来的。中国人的信仰世界,终极关怀,是通过礼来表达的。赅内外就是我们人的内在生活,精神生活,心灵生活,外在生活就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礼是都可以统辖的,所以礼又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第三个存体用,礼有体有用,它本身有一个制度的建构,同时能够在这个实际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功用。它最后的目的,礼之用,和为贵,礼以制中,礼以达和,所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礼的一个最重要的追求,或者实现的一个效果。礼关乎着天理、国法、人情,是中国人的一种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表达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人情世故的一种看法。从这个角度来说,礼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基本标志,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如果不了解礼,就很难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真切的把握。礼的内涵非常丰富,包含礼义、礼制、礼仪、礼器、礼俗等。这些内涵不少是超越时空的,而要理解中国的礼,离不开周公与孔子。
线上分享
在“八佾舞于庭”章,宋老师这样讲道,礼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区别了秩序差别。在现代社会,等级制已不复存在,但是现代社会仍有层级。周代礼乐制度包含着四个支柱: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如果不理解它们,理解《论语》就很困难。宋老师对古代的八佾舞作了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后人以八佾祭孔算不算僭越”的思考。本章作为《八佾》开篇,批判的就是春秋时代礼坏乐崩的现实。值得一提的是,宋老师纠正了“礼崩乐坏”习惯用法,引用《阳货》篇宰我谈三年之丧指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礼坏乐崩”,并对礼坏乐崩在客观上带来的积极意义作出解读。他说,春秋时代制度瓦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中国思想史有四个黄金时代: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两宋之际和清末民初。这些都是动荡、混乱的年代,礼坏乐崩,思想世界相对自由,有思想刺激,社会需求。
在“人而不仁”章,宋老师认为,这章主要谈“仁”和“礼”的关系问题。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之本是仁。孔子早期非常重视礼,礼代表孔子对传统的继承赓续;到了五十岁左右,孔子对仁的思想有了创造性转化,仁是孔子思想的发明创造。礼表达孔子儒家对政治的关注,导向了政治儒学;仁提撕人心,开创了心性儒学。仁对于礼来讲是根本性的,仁和礼之间,仁是体的话,礼就是用,仁是本的话,礼就是末,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所以没有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要用礼来彰显仁。但是没有仁,礼就成了一个空壳,一个具文的形式。
在“季氏旅于泰山”章,宋老师谈到,孔子通过对弟子冉有的批评,提出儒家对为臣者的教导。臣子对君主不仅要辅佐还要劝谏,臣子辅佐君主应按道义的要求去做,而不是按君主的意思去做。对于季孙僭礼的现象,冉有做不到谏止,孔子十分不满,认为这违背了儒家“君子儒”的理想。
线上分享
宋老师通过“君子无所争”章解读了“礼”与“让”的关系。他说,“礼”当中包含着“让”的精神,“让”与“争”相对。竞争是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特征,那么,“让”在当今社会还会不会有价值?接着,宋老师“说文解字”,展示了“射”字形字义的演变,表现射礼在中国上古时代的重要性。古代人通过射礼考察德行,反求诸己。最后,宋老师不忘提醒听众思考:射本来是武术活动,后来儒家把射文化、礼仪化了,这对于后来国民性的柔弱有没有关系?
在“祭如在”章,宋老师认为,本章主要是谈祭祀的态度问题,要深入理解儒家的祭祀观。“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不能代替,祭祀也必须诚敬,要按照礼的要求去祭祀。“祭如在”、“敬鬼神而远之”正体现孔子中庸的鬼神观,“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祭祀背后体现的是“神道设教”,是文化活动。
“君使臣”章主要是讲“儒家的君臣关系”,宋老师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体现了孔子的君臣观。君臣关系是一个双向伦理,君臣、夫妇、父子、兄弟、朋友之间,都是一种双向关系。在早期儒家只有父子兄弟血缘关系是绝对的,君臣关系是相对的,就像现在的契约一样,是可以解除的。但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这种伦理观念也在不断演变,以至于出现片面强调君权、父权、夫权的“三纲”。现在虽然没有君臣,但是我们有上下级,所以儒家的君臣关系是相对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相应的角色,都要承担一定的义务规范。
与谈人魏衍华老师
讲读结束后,魏衍华老师作出点评。他说,《八佾》篇贯穿的一个核心是“礼”,“礼”分为三个层次:礼仪、礼制、礼俗。《为政》篇谈为政之道,《八佾》篇谈的还是为政的问题——“以礼从政,以礼为政”。为政不僭越礼制,礼制的背后是礼义,“义者,宜也”,也就是说,礼制是适宜的、恰当的。《八佾》篇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讲礼仪还是礼制,其背后主导的还是礼义,礼之义就是要敬。这篇充分展现了一个温文尔雅的孔子儒家形象,这一形象的背后是对礼仪的尊重和对礼制的遵守,最终归结到治国理政,修己安人,修己安百姓,修己安天下。
主持人刘昭博士
随后,在主持人刘昭博士的组织下,线上听众先后发言,提出问题,交流互动。对于听众的疑惑,宋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活动现场与线上参与人员
活动最后,杨朝明老师做了总结。他说,本篇是从总体上来谈礼,谈为国以礼、为政以礼、为家以礼等问题。既然我们形成了社会,那么人与人之间相处就必须要有礼的原则、规则和准则,把握其精神实质,把握礼的精神,才能成为真正有德的人。《八佾》篇讲礼,讲礼仪、礼制的“礼”,就是讲道理的“理”。希望我们大家能循礼而动,遵道而行!
“慢庐经典读书会”是洙泗书院新推出的公益经典阅读活动,书院秉“君子以朋友讲习”的读书理念,围绕儒家经典为中心“以文会友”,力争将学习继承儒家文化与发展创新相结合,挖掘儒家经典的当代价值。接下来,书院也会继续敞开大门,保持每周一篇的进度,继续邀请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共读《论语》。欢迎有志同道一起相约慢庐,共品经典。
今后,我们将陆续推出“悦·读”经典书会、“思·享”雅集等活动,在学术研讨、文化交流和国学传承等方面搭建平台,为国学爱好者提供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何俊 著《从经学到理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