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书院文献丛刊》第一辑《吴汝纶全集》出版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1-08-12 16:16:39
标签:《吴汝纶全集》、《莲池书院文献丛刊》

《莲池书院文献丛刊》第一辑《吴汝纶全集》出版

 

 

 

书名:吴汝纶全集(全四十册)

主编:周小艳 刘金柱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内容简介

 

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一字至父,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后期重要代表,著名学者、教育家。曾任保定莲池书院山长。一生躬读不辍,著述闳富,点勘群书数百种。本次影印《吴汝纶全集》主要以《群书点勘》为主,《桐城吴先生全书》为辅,收录吴氏著作七十余种,为学界全面系统地研究其学术全貌提供文献来源。

 

前言

 

直隸爲自古名區,瑰奇磊落之才不乏於時,明清先後繼起者,名臣如楊繼盛、趙南星、鹿善繼、張之洞諸公卿,名儒如孫奇逢、顔元、李塨、紀昀、翁方綱諸先生,英才達士,史不絶書。直隸作爲人文薈萃之地和燕趙文化的中心,以畿輔之鎮影響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走向。建於直隸之地的蓮池書院,作爲北方書院之首與嶽麓書院南北交相輝映,被譽爲北方學術文化的中心和南方桐城派學術思想的傳播重鎮。

 

劉春堂《蓮池書院碑銘》即曰:“蓮池書院者,北學盛衰一大關會也。……至國朝雍正十一年,始於其西間壁别立書院,後設聖殿三楹,河北名儒皆從祀焉。其前講堂學舍俱備。自道光初年,蔣礪堂節相、屠可如方伯,陶鳧薌、李竹醉兩觀察先後籌資修葺,然其時專以制藝課士,於經史經世之學猶未備也。同治初年,合肥相國節臨是邦,置書二萬餘卷於萬卷樓,以備諸生服習,後漸增至三萬餘卷。聘貴築黄子壽先生主講。先生立學古堂,增課經古。光緒七年,推廣學舍,由是北方學者莫不擔簦負笈,輻輳名山,燕趙儒風爲之一變。”蓮池書院作爲直隸的最高學府,成立之初即得到清廷的格外重視,乾隆帝曾三次幸臨,歷届直隸總督邀名師、訪名士、捐廉銀、資膏火、助藏書、親授課,使之成爲清代重要的政治活動場所和學術文化中心。汪師韓、章學誠、黄彭年、張裕釗、吴汝綸等學冠天下的宗師大儒長期親臨執教,革教育、興古學、傳西學,囊經史百家、天算地輿、海國圖書、當代掌故、器物科技,學者雲集回應,皆知以空疏爲耻,學風賴以大進。蓮池書院成爲北學盛衰、南學復變和南北學交融的大關鍵,彰顯了燕趙之地的學術格局和人文風貌。

 

兹思所成,意欲編纂《蓮池書院文獻叢刊》以顯其質,然工程浩瀚難以一蹴而就,姑按其輕重先後繼之。蓮池衆人無疑以吴汝綸最爲珍重,其以古文經濟、西學器物提倡後學,使北地士風蒸然日上,三輔英傑雲湧而出。其雖沉淪下寮,却因佐曾國藩和李鴻章兩位權傾朝野之士,主講北方書院之首的蓮池書院,以及繼任桐城派北方文學圈領袖之行,留迹晚清政壇,影響晚清文學格局的走向。故慮之再三,以吴汝綸之集開叢刊之首。然學界已有施培毅、徐壽凱校點的《吴汝綸全集》和朱秀梅校點的《吴汝綸文集》兩個珠玉在前,此書之版慎之又慎,斟酌再三,以《群書點勘》爲主,以《桐城吴先生全書》爲輔,掇撿遺珠,全吴氏學術全貌。

 

吴汝綸(1840—1903),字摯甫,一字至父,安徽桐城人。同治四年(1865)進士,以内閣中書用,因文見知於曾國藩,以漢禰衡相比擬,留佐幕府,從之授學與術,并隨之自江南移至直隸。曾國藩薨逝,李鴻章繼督直隸,續留李氏幕府,執章奏之屬,尤爲倚重。留佐曾、李幕府期間因曾氏舉薦以直隸州牧用(1870)、直隸州深州知州(1871),任一年丁父憂去官返鄉,繼丁母憂(1875)。服除,署天津府知府(1879),次年復補冀州直隸州知州(1880)。因性剛不諧世俗,吴汝綸入仕二十年無所增秩,居冀州八年之後引疾乞退,李鴻章堅决不受,處爲賓師,留主蓮池書院。期間機要奏疏,外事交際,竭誠贊畫,如在幕府。變作當亂之時,避地深州。李鴻章北上主持和議,尤爲疑謗所叢,吴汝綸不避艱險,至京師相佐,與爲始終。和議既成,李鴻章薨逝,吴汝綸决意南歸,士人魏鍾瀚等千二百人上書請留,時吏部尚書兼學部大臣張百熙爲學堂之立,數過客邸請出師相助,吴汝綸屢辭不受,張百熙私自請旨加五品京卿銜充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因慮大學初立,體制未善,用西法恐不得要領,而日本變法已久,舉國皆設學堂兼用中西教法,故自請去日本訪詢學制以答百熙之意,總教習之職懸而未允。吴汝綸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五月踔海東渡,“自長崎、神户、大阪與東、西京所有之學校,無不往也;自文部大臣,以及教師學徒,與凡以教育名家者,無不晤語也,自大學下至村町之學,其學地、學舍、與於學事之人、學所應具之器物,無不博稽而詳察也;教授之法、論學之旨,則必深求其所以然之故,求而不得,思之至困,日行數十里,日接數十人,而文部聽講,尤必日至不少間。舉見聞之涉乎學制者,編以爲《東游叢録》,既備既精”。逾百日乃返,携日籍教師早川新次,便道過故里,召父老謀立學堂,甫未就,勞疾病卒,春秋六十有四。

 

吴汝綸師事曾國藩,而所詣尤爲精邃。馬其昶作《吴先生墓誌銘》以“始爲吏繼爲師,一以文術誘進之”概括吴汝綸一生,吾以爲知言。其爲吏,勤懇勉力,清廉自持,身繫百姓,心繫天下。居幕府,籌謀獻策,執筆章奏;署州府,一心利民,治理水患,整治吏治,開啓民智,聲著顯赫。其爲師,廢時文、黜科舉、興學堂、通古學、引西學、改學制、育人才、啓民智、利國富,名望素孚。

 

其爲學“以潔身不爲利爲本,無古今,無中外,唯是之求;淵涵渟泓,渾無涯涘,上與元氣者侔,而下與萬匯相昭列;自六經諸子百家傳記,以逮國朝著述,與夫儒先遺聞緒論、斷簡零章,無不博求而慎取也;自譯行海外之奇書,新出之政聞,與其人士之居於是或過而與相接者,無不廣覽而周諮也”。吴汝綸博極古今中外之學,於事物無所嗜,獨喜蓄書、讀書,故身無長物唯有書卷。“居恒手一卷不釋,購書數萬卷,皆手自厘定,自群經子史、周秦故籍以下,逮近世方、姚、曾、張諸文集,無不窮其源而竟其委。於經則《毛詩》《三禮》《左氏》《穀梁》、四子書,旁及小學音韻,各有詮釋點勘,而《易》《書》二經,皆勒有成書。其説《書》用近世漢學家體制,考求訓詁,一以《史記》爲主,《史記》所無,亦不蹈襲段、孫一言半義……《易》用宋元人説經體,亦以訓詁文字爲主,自漢至今,無所不采,亦無所不掃……於史則《史記》《漢書》《三國志》《新五代史》《資治通鑑》《國語》《國策》皆有點勘,《晉書》以下至《陳書》,皆嘗選集傳目。而尤邃於《史記》,盡發太史公立言微旨……於子則《老》《莊》《荀》《韓》《管》《墨》《楚辭》《吕覽》《淮南》《法言》《太玄》,各有點勘,而最取其精者。於集則《文選》《漢魏百三家》《唐宋八大家》及李白、杜甫、李觀、李賀、李商隱、杜牧、李翱、皇甫湜、孫樵、許渾、韓偓、黄庭堅、晁沖之、陸游、金元好問、明歸有光、國朝方、姚、梅、曾、張諸集,《全唐文》《唐文粹》《宋文鑑》《唐詩鼓吹》、王士禛《古詩選》、姚曾所選詩文,皆有點勘之本。”吴汝綸之學由訓詁以通文辭,於經史子集,於古今中外,無所不采,亦無所不掃。藏書數萬卷,皆手自考定校勘,評騭醇疵高下,丹黄甲乙燦然識别。

 

其爲文“合司馬子長、揚子雲、韓退之而糅化之,慄魄讋魂,雲蒸熛怒,雷奮蟄起,僵僕昭蘇,原、况、軻、非,遐方新語,奔赴駱驛,隸我指麾,驅使惟心,前無往古;晚更奄光閟響,遏博禦奇,强抑而發,精怪彌騁,觀者眩駴戰惑,莫測其淵涯”。因其深具閎博精偉之識,故文氣逸發不可控銜,或辭高、或雅潔、或奇崛、或醇厚、或老確,海納百川而燦然可觀。“而當同治初元,海内方争以守舊屏絶新知相高异,已怵然於變法圖强之不可緩,大聲疾呼,鮮與爲應,而爲之益力,雖重被謗譏不恤,其後徐乃大白;其創開風化之功,乃綜集中國數千年固有之學術,糅而化之,以與未來之新學相應和,於晚近數十年間,崒然卓立而無與并”。吴汝綸博覽群書,學貫中西,周諮海内外學者,故爲文能糅化古今中外,因文以求意、因文以傳道、因文以傳西學、因文以救國運,規模之遠大,文風之醇厚,遠超同輩諸人,即如姚鼐、梅曾亮、曾國藩亦多有不逮。

 

吴汝綸一生躬讀不輟,著述閎富。兹據郭立志《桐城吴先生年譜·著述表》統計吴汝綸著述有《桐城吴先生全書》三十六卷(家刻本),包括《易説》二卷、《尚書故》三卷、《夏小正私箋》一卷、《文集》四卷、《詩集》一卷、《尺牘》五卷、《補遺》一卷、《諭兒書》一卷、《尺牘續編》四卷、《日記》十二卷、《傳狀》一卷、《清史本傳》一卷;《深州風土記》二十二卷;《東游叢録》四卷;《寫定尚書》一卷;《姚氏漢書平點》一卷;《姚氏老子章義》一卷;《曾文公古文四象》五卷。《群書點勘》百種,其中經部有《周易》《尚書》《詩經》《四書》《左傳》《穀梁傳》《三禮》《國語》《國策》九種;史部有《史記》《漢書》《後漢書》《晉書》《宋書》《齊書》《梁書》《陳書》《魏書》《隋書》《新唐書》《新五代史》《通鑑》《明史稿》《一統輿圖》十五種;子部有《老子》《莊子》《管子》《墨子》《荀子》《韓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説苑》《新序》《法言》《太玄》《晏子春秋》《孔叢子》《文子》《靈樞》《素問》《抱朴子》十八種;集部有總集,如《楚辭》《文選》《古文苑》《漢魏百三家集》《全唐文》《宋文鑑》《古文約選》《古文辭類纂》《經史百家雜鈔》《駢體文鈔》《瀛奎律髓》《唐詩鼓吹》《王姚古今詩選》《劉氏歷朝詩約選》《十八家詩鈔》十五種,另有蔡中郎、陶淵明、徐孝穆、庾子山、李太白、杜子美、李元賓、韓退之、柳子厚、李習之、皇甫持正、孫可之、李長吉、李義山、杜牧之、韓致堯、歐陽永叔、蘇明允、蘇子瞻、王介甫、曾子固、黄魯直、晁叔用、元裕子、歸熙甫、方靈皋、姚姬傳、張皋文、梅伯言、曾滌生、張廉卿、黎蓴齋、薛庸庵等别集三十三種;金石小學類有《説文》《隸釋》《金石録》《漢隸字原》四種。編有《古文讀本》《古文四家》《古詩鈔》《韻學》《李文忠公全集》《冀州公事章程》等。除以上刊行本尚有《歷代都邑表》《禹貢疆域表》《導山表》《導水表》《虞十二州表》《爾雅九州表》《職方九州表》《尚書地理表》《詩十五國表》《春秋列國地理表》等十種未及刊行之稿本,計百六十餘種,數百卷。

 

然傳至今日,多有缺失,輾轉搜集,彙輯衆版終成此書,目之如下:《易説》二卷、《尚書故》三卷附《夏小正私箋》、《桐城吴先生文集》四卷(以上爲清光緒三十年王恩紱刻《桐城吴先生全書》本),《桐城吴先生詩集》一卷《附録》一卷、《桐城吴先生尺牘》五卷《補遺》一卷《續編》四卷《諭兒書》一卷、《桐城吴先生傳狀》一卷(以上爲清光緒三十年賀濤、宋朝楨刻《桐城吴先生全書》本),《桐城吴先生日記》十六卷(民國十七年蓮池書社刻本),《尚書讀本》二卷(清光緒三十四年保陽書局鉛印本),《詩經點勘》《論語點勘》《孟子點勘》《大學點勘》《中庸點勘》、《左傳點勘》十二卷、《國語點勘》二十一卷、《戰國策點勘》三十三卷(以上爲民國七年都門書局鉛印本),《老子點勘》、《莊子點勘》十卷、《管子點勘》二十四卷、《墨子點勘》十五卷、《荀子點勘》二十卷、《韓非子點勘》二十卷、《吕氏春秋點勘》二十六卷、《太玄點勘》十卷(以上爲清宣統二年衍星社排印《桐城吴先生點勘七子》本),《淮南子點勘》二十一卷(民國蓮池書社鉛印本),《史記點勘》一百三十卷(民國四年都門書局鉛印本),《漢書點勘》二卷附《姚姬傳張廉卿二家圈識》一卷(民國八年深澤王勤生都門鉛印本),《諸史點勘》(民國九年深澤王勤生都門鉛印本),《楚辭點勘》、《文選點勘》五卷、《古文苑點勘》(以上爲民國萃升書院校刻朱印本),《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選點勘》(民國六年都門鉛印本),《古文讀本》二卷(清光緒二十九年直隸學校司排印局鉛印本),《經史百家雜鈔點勘》、《十八家詩鈔點勘》三卷(民國三年京師國群鑄一社鉛印《曾選詩文評點》本),《瀛奎律髓點勘》四十五卷(民國十七年南宫邢之襄校刻藍印本),《唐詩鼓吹點勘》十六卷(民國十四年南宫邢之襄校刻朱印本),《古詩鈔點勘》二十卷(民國十七年北平武强賀葆真刻本),《韓集點勘》《柳集點勘》《李習之集點勘》《皇甫持正集點勘》《孫可之集點勘》《唐諸家集點勘》《歐集點勘》《蘇集點勘》《曾集點勘》《王集點勘》《黄詩點勘附晁具茨、宋諸家、元遺山》《歸集點勘》《方姚集點勘附張皋文、齊蓉川》《梅曾張集點勘》(以上爲民國蓮池書社鉛印本),《吴摯甫先生文稿》不分卷《隨筆》不分卷《詩稿》不分卷《朋游來牘》不分卷(以上爲稿本),《矮栝居文存》(鈔本),《東游叢録》四卷(清光緒石印本),《吴京卿節本天演論》一卷(清光緒鉛印本),《李鴻章神道碑》(拓本),《清贈道員直隸知府陳公墓碑》(民國石印本)。吴先生著述所見存者,幾近網羅殆盡。其遺珠之憾,則有待來日續編!

 

編者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

 

注釋:
 
【1】(清)劉春堂:《蓮池書院碑銘》,吴闓生編《吴門弟子集》卷五,河北保定蓮池書院1930年刊本,第47—49頁。
 
【2】(清)賀濤:《吴先生行狀》,(清)吴汝綸撰,施培毅、徐壽凱校點:《吴汝綸全集·附録》,黄山書社,2014年,第1142頁。
 
【3】馬其昶:《吴先生墓誌銘》,(清)吴汝綸撰,施培毅、徐壽凱校點:《吴汝綸全集·附録》,第1153頁。
 
【4】李景濂:《吴摯甫先生傳》,(清)吴汝綸撰,施培毅、徐壽凱校點:《吴汝綸全集·附録》,第1130頁。
 
【5】李景濂:《吴摯甫先生傳》,(清)吴汝綸撰,施培毅、徐壽凱校點:《吴汝綸全集·附録》,第1131—1134頁。
 
【6】張宗瑛:《吴先生墓誌銘》,(清)吴汝綸撰,施培毅、徐壽凱校點:《吴汝綸全集·附録》,第1150頁。
 
【7】李景濂:《吴摯甫先生傳》,(清)吴汝綸撰,施培毅、徐壽凱校點:《吴汝綸全集·附録》,第1130—1131頁。
 
【8】郭立志:《桐城吴先生年譜》,(清)吴汝綸著,朱秀梅校點:《吴汝綸文集·附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718—720頁。

 

目録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