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东亚人文国际论坛
——东方文明与礼仪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七月廿三日庚戌
耶稣2021年8月30日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段丹洁)8月21-22日,2021东亚人文国际论坛——东方文明与礼仪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中日韩三国的专家学者齐聚线上和线下,从东亚文化互鉴视角探讨人文问题,对东方文明宝藏、东亚人文精神进行深入学术挖掘和现代阐发。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数千年来,东亚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中国和日本、韩国等国“一衣带水”,文化相通。在这个跨地域的历史文化单元里,有着以儒家道教佛教等为文化传承系统而形成的典章制度、诗歌、书法、礼仪、风俗、科技、文化艺术等体系,推动了东亚各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形成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文明景象。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文明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表示,东亚文明多元共生既是深刻反映东亚文明交流的深度和广度的历史事实,又是内在于东亚文明的精神气质,其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度和广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无法比拟的。
“对任何一个文明和文化而言,礼仪是划分人群和文化边界的重要指征,围绕礼仪展开的交往和互动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进程。”郑筱筠提出,东亚文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共享的礼仪传统。“礼仪之大”“服章之美”是东亚文明重要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核。“礼者,敬人也”也是东亚各国人民共同崇尚的交往之道。礼仪不仅关涉秩序、信仰、道德和心灵的世界,蕴含着生命意识和社会意识,也始终有化民成俗的现实关切。因此,从不同的人文视角深入探讨东亚礼仪文化传统的现代价值及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中日韩三国学者就东亚的文化研究自由交换意见,可以让这些独特性和相通性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蜂屋邦夫以士昏礼为例,探讨了士昏礼当中体现的象征性意义。他认为,士昏礼中最具特色的一点是根据天地自然的法则来确定仪节的意义,亲迎在“昏”的时间段举行。利用谐音来理解事物的现象,不仅限于礼经内部,其外延部分相当宽广,体现出传统中国人特有的想法。
在韩国的岩刻画研究中重要的主题之一便是宗教问题。韩国仁荷大学名誉教授徐永大介绍说,关于岩刻画所反映的信仰与礼仪的诸多成果问世,为岩刻画本身乃至为理解韩国原始古代社会的宗教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宗教区别于哲学或思想的最大原因在于其存在实践行为,即礼仪。通过岩刻画遗址中礼仪分析,有助于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清理所当然的事情并非等同于原始或古代的真相。
以史为镜传承创新
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思想,在古代就已经被东亚国家所吸纳。近代以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和华人移居海外的增多,道教在东亚地区的传播和影响力有了更丰富的层面。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高澄表示,道教礼仪是殷商信仰的延续,又整合了先秦道家和儒家的礼仪。道教斋醮科仪是礼仪的主要内容,形象地表达了道教的思想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中华礼仪文明的承载者。作为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宗教,道教礼仪一方面要外化地传承道教古老智慧,另一方面还要注入新鲜活力,在新时代创造更多与社会生活的衔接点,提升信众的文化敬畏感,不断向国内和海外展现道教的独特魅力。
道教深深根植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土民间信仰和大众文化有着血肉般的密切联系。在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看来,较之其他宗教,道教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民众性格、生活习俗等方面的文化特质。他表示,道教传至海外至少已有千余年了,通过考察“道教走出去”的历史足迹,尤其是在东亚文化圈的本土化、民族化、地域化、处境化状况,可把道教在海外传播及其影响归纳为四种主要类型,即“本色型、吸纳性、融合性、更新型”,这表明道教在海外的传播及其影响,是合乎世界宗教史所揭示的生存发展规律的。当今“道教走出去”肩负着前所未有的时代使命,着眼“现时代的人类难题”,致力“现代性的义理阐释”,乃是“道行天下”的根本途径。
2021东亚人文国际论坛由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共同举办,自2009年启动,已举办12届。该论坛在中国道教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等国内兄弟研究机构和院校的大力支持下,每一届均邀请中日韩欧美的代表性学者专家,围绕东亚文明的一个核心主题开展深入研讨,并已正式出版研究成果论集五卷,有些研究成果在整理编辑过程中,将近期陆续问世。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