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门精神与政治品格 ——慢庐经典读书会《论语·泰伯》通讲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1-09-16 18:30:05
标签:《论语·泰伯》通讲

儒门精神与政治品格

——慢庐经典读书会《论语·泰伯》通讲

来源:“洙泗社”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八月初十日丁卯

          耶稣2021年9月14日

 

 

 

2021年9月12日下午,第八期“洙泗书院·慢庐经典读书会”——《论语·泰伯》通讲如期进行。本次读书会由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中心副主任、洙泗书院院长助理宋立林教授担任主讲,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魏衍华老师担任与谈人。共计七十余位专家学者、书院同道及儒学爱好者们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与活动。活动由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陈岳主持。

 

通讲伊始,宋老师先对本篇进行了概述。《泰伯》篇一方面集中记载了孔子对古代尧、舜、禹、泰伯等圣贤政治品德的颂扬;另一方面,《泰伯》从第三章开始,连续五章出现曾子的言论,是《论语》中曾子言论集中出现的一篇。宋老师强调,《泰伯》篇对我们理解儒家对尧、舜、禹的认识,理解曾子、理解儒家政治品格与精神非常重要。

 

 

 

宋立林教授

 

“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本章置于篇首,便有其用意。宋老师指出,它代表儒家的一种政治品格,即“让”德。孔子表彰泰伯,实际是对现实的一种批判,“泰伯让天下”的德性与尧舜禹“禅让”一样,非常了不起,而这种“让”对于周族建立周朝取代商朝具有决定性意义,有助于周王朝后来实现天下归心。

 

与首章论“泰伯”相呼应的是第十八到二十一章,四章接连都是对尧、舜、禹的评价。“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是对舜和禹的表彰,宋老师援引郭店楚简中《唐虞之道》,指出“禅让”所反映的儒家的政治理想。儒家认为禅让是顺取,天下朝代的更迭在三代圣王那里以禅让为正,至于汤武革命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禅让恰是儒家“让”德的体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其中两句重复,用来表达对禹的赞美。在儒家看来,圣王最高德行的体现,一定是体现在自己严以修身,对自己要求很严。宋老师谈到在《论语》中孔子曾称许过两次“至德”,都在《泰伯》篇中,一次是称赞泰伯,一次是赞美周之德,于此可见孔子心目中的最高政治境界。

 

《泰伯》篇第三至第七章集中了曾子的言论,宋老师认为从中可以看到曾子曾子之学既有据有守,又弘大刚毅,反映了曾子在儒家学脉中的地位。《泰伯》第五章:“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宋老师认为这章是曾子对人格精神的描述。“有若无,实若虚”是一种谦虚的精神,“犯而不校”则是一种宽容、包容的精神。宋老师强调,“谦”在儒家和道家都是盛德,“谦”并不是道家的专利。儒道的谦德意识其实都来自先民共同的智慧。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有一种结构叫“儒道互补”(李泽厚语),儒家的“积极进取”“有为”的思想,和道家“消极无为”“隐退”的思想,形成互补关系。这种互补非常关键,增强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韧性和生命的韧度。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章是孔子论教化之道。宋老师指出,本章虽简短,但对于儒学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儒家要培养理想人格,所以儒学是成人之教、成德之教,是生命的学问与生命的教育。教化与政治相关,所以把这章视为教化政治也成立。人格完善不在于知识的教育。诗代表情感的兴发,礼则是理性的规范,乐是融理于情继而超越情感理性的“灵性”。其中,“兴”,起也,始也,是为第一步;“立”,初成也,是为第二步;“成”,是完成,是第三步。其所表达的是孔子之学,即生命的学问;孔子之教,即生命的教育。

 

 

 

陈岳博士

 

“民可使由之”章在整部《论语》中可谓是争议颇多,有许多句读差异。宋老师结合郭店楚简《尊德义》中“民可使,道(导)之;而不可使,知(折)之”,为正确理解此句提供了有力佐证。宋老师指出,此处不改变句读,也可以看出这里并非是讲愚民思想。孔子兴办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皆是孔子所讲并非愚民的力证。

 

“笃信好学”章,是孔子对于出处进退之道的论述。宋老师由此展开对于儒、道二者异同论述。他引李泽厚的话来说,无论天下有道还是天下无道,在道家看来都应该逃避,而儒家讲“隐”讲“藏”则是为了韬晦保身,以便将来能够“达则兼善天下”,其基调仍是积极进取。同时,儒、道两家都很重视保全自己的生命,不主张毫无原则的去献身,这便是它的共同点。

 

随后,在主持人陈岳博士的主持下,线上、线下听众积极发言,交流感想。对于听众提问的有关“缧绁非罪”、儒家的入仕思想、“周公之才之美”中“美与才”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宋老师也细致分享了自己的理解,他指出,“学”与“仕”二者并不矛盾,是所处的两个不同阶段,当以“道”为引来综合考量。宋老师也肯定了“美”是来修饰“才”的这种理解。

 

 

 

听众分享发言

 

 

 

现场听众

 

讲读结束后,魏衍华老师就通讲内容进行点评补充。魏老师指出《述而》篇所谈论的主要是孔子的形象,而《泰伯》这一篇展现的是孔子儒家心目当中圣王的形象。《泰伯》篇告诉我们通过修养、教化、学习,通过圣贤这样一种楷模的形象,可以最终达到儒家心目当中圣王境界。

 

 

 

魏衍华研究员

 

“慢庐经典读书会”是洙泗书院新推出的公益经典阅读活动,书院秉“君子以朋友讲习”的读书理念,围绕儒家经典为中心“以文会友”,力争将学习继承儒家文化与发展创新相结合,挖掘儒家经典的当代价值。接下来,书院也会继续敞开大门,保持每周一篇的进度,继续邀请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共读《论语》。

 

 

 

读书会现场

 

欢迎有志同道一起相约慢庐,共品经典。今后,我们将陆续推出“悦·读”经典书会、“思·享”雅集等活动,在学术研讨、文化交流和国学传承等方面搭建平台,为国学爱好者提供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