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秋 著《可大可久:中国政治文明史》出版暨自序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1-09-16 19:25:06
标签:《可大可久:中国政治文明史》
姚中秋

作者简介:姚中秋,笔名秋风,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陕西人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华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发现儒家》《国史纲目》《儒家宪政主义传统》《嵌入文明:中国自由主义之省思》《为儒家鼓与呼》《论语大义浅说》《尧舜之道:中国文明的诞生》《孝经大义》等,译有《哈耶克传》等,主持编译《奥地利学派译丛》等。

姚中秋 著《可大可久:中国政治文明史》出版暨自序

 

 

 

书名:《可大可久:中国政治文明史》

作者:姚中秋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

 

内容简介

 

中国何以可大可久?此为研究中国政治、文明者所无法回避之“天问”。本书之作,正为回答:中国何以规模如此庞大而历史连绵如此悠久?近世中国何以屡遭失败而今日却能大步走向文明复兴?本书以政、教之互动性演进为中心,刻画两者共同塑造超大规模的文明与政治共同体、并持续生长扩展之历程,呈现中国可大可久之道,故谓之“可大可久:中国政治文明史”。从专业角度说,本书融政治思想史、制度史和事件史为一体,是一部历史政治学著作。

 

作者简介

 

 

 

姚中秋

 

1966年生,陕西蒲城人。笔名秋风,中国人民大学关系学院教授,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

 

早年对西方法政思想和制度有深入研究,出版译著十余种;近十余年来深入研究经学、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出版著述十余种,包括《国史纲目》《尧舜之道:中国文明的诞生》《原治道》等。

 

作者从中国立场出发,以全球的视野,探寻中国千年来的历史常道;以政、教的互动、演进为两条线索,阐述中国文明与国家成长之事,揭示“可大可久”的中国之道。

 

今天推送的是姚中秋教授为本书写作的自序。

 

自序

 

姚中秋

 

百年前,柳诒徵先生作《中国文化史》,其《绪论》提出历史学应予回答的三大问题:中国何以幅员广袤?何以种族繁多?何以历史悠久?这三个问题可归纳为:中国何以可大可久?此为研究中国政治、文明者所无法回避之“天问”。

 

本书之作,正为回答这一天问:中国何以规模如此庞大而历史连绵如此悠久?近世中国何以屡遭失败而今日仍能大步走向文明复兴?故本书虽系统叙述中国历史,但不求面面倶到,亦无意于详述具体的人、事、制度;作者之志,在于以政、教之互动性演进为主要线索,揭示中国作为超大规模的文明和政治体成长的过程,探索其中一以贯之的可大可久之道。本书之作,在于以史明道。

 

本书叙述中国历史,起于尧、舜、禹缔造统一的华夏国家,以孔子为界,划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各有两千余年,又可细分为六个时期:前段治理模式为封建,可细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五帝缔造中国,以禹之建立夏朝告一段落。第二期,夏、商、周三代封建制发展、完善。后段治理模式为郡县,可细分为四个时期:第三期,战国至西汉武帝时代,探索构建和改善郡县制。第四期,汉武帝更化至中唐安史之乱,士族逐渐兴起、支配社会又走向衰落。第五期,武周至乾隆帝驾崩,社会趋于平民化,以科举和宗族为中心组织,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参与创造完整的世界体系,清朝把中国弧地带完全纳入中国政治版图。第六期,1800 年至今,先经国家衰败,在世界体系中频遭失败,乃有仁人志士奋起寻求富强,今已初步实现文明复兴。

 

本书既为回答“中国何以可大可久”而作,故叙述每一时代历史,较多关注如下问题:

 

第一,学术思想和人民宗教生活之变化。

 

第二,国家、社会领导者群体之构成和转变,对孔子以来的历史而言,主要关注士人群体之演变。

 

第三,士人群体建制化之机制,比如察举制或科举制及相应制度,这构成国家之根本宪制。

 

第四,各族群之间的互动,由此导致的国家规模、天下秩序和中国地缘格局之变化。

 

概言之,本书以政、教之互动性演进为中心,刻画两者共同塑造超大规模文明与政治共同体、并持续生长扩展之历程,呈现中国可大可久之道,故谓之“可大可久:中国政治文明史”。从专业角度说,本书融政治思想史、制度史和事件史为一体,以完整地揭示中国文明、国家凝定、发育之要素、结构及机制,故本书是一部历史政治学著述,也即从时间性叙事中掘发塑造今日中国文明与政治的结构性因素。历史政治学的基本信念是:历史活在当下,对中国尤然。

 

本书所引史料,多据传世典籍;叙述三代古典文明,多据《尚书》《诗经》等五经,参以现代考古发现;对今人重要研究,有所汲取。概括汉武帝更化改制以来所形成的政制为皇权士大夫共治体制,受钱穆《国史大纲》和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之启发。

 

本书系由《国史纲目》(海南出版社2013年10月版)一书经全面增删修订而来。2011年秋冬学期,我开始在北航开设“中国文明文化史”课程,系统讲授中国文明发展演变的历史,乃在多次讲授基础上写成此书。该书出版后,继续讲授该课,又有所调整。同时,解读五经以探究中国治理之道,研究历史以求解国家盛衰之因,续有所得,乃知此书之作,过于仓促,颇多偏失疏漏。2019年,我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工作,并与同仁共倡“历史政治学”研究范式,而老朋友黄明雨先生提议重出此书,我立刻答应,正好可从历史政治学进路对全书大修一遍。2020年春节前着手进行修订增补,工作刚刚展开,新冠病毒肆虐神州,困于家中,反得以专心致志,对全书作全面修订。此次修订保留了原书框架,书中章节有合并、有添加,至于词句,则修订甚多,有些章节近乎重写,篇幅亦增逾十万字。再沿用原书名,于读者为不诚,乃遵明雨兄之嘱,易为今名,以副其实。

 

目录

 

自序

卷一  政教肇造:从尧舜到周公

第一章  尧舜之道

  一、尧、舜之前的文明积累

  二、帝尧合众邦为统一的华夏国家

  三、敬天最大,立孝为教

  四、中国政治基本原理:天下为公

  五、帝舜制礼作刑

  六、帝舜建立第一政府

第二章  王道之初建

  一、皋陶作为第一位思想家

  二、皋陶阐发天道治理观

  三、《禹贡》与国家的疆域自觉

  四、王道之本:厚生养民

  五、王权政治的第一次危机

  六、第一次革命与殷商之制

第三章  殷周革命

  一、周人的兴起与其精神气质

  二、周文王之受命

  三、周武王完善革命理论

  四、《洪范》:王道大典

  五、周之封建天下

  六、封建制:多中心的间接统治格局

第四章  周公制礼

  一、平定叛乱,营建洛邑

  二、构建天命观: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三、忧患意识与道德自觉

  四、建立宗法制,提升王权公共性

  五、再次封建,完善君臣之礼

  六、初建官僚制

卷二  封建制:以西周、春秋为典范

第五章  君臣之道

  一、君臣关系之建立程序:策名委质

  二、君臣权利—义务之相互性

  三、封建伦理规范:主忠信

  四、君臣关系的自愿性:以义而合,不合则去

  五、反抗的权利:弑君正义论

第六章  君子群体

  一、社会分工中的君子群体

  二、君子之德行

  三、君子之治理技艺

  四、君子之威仪

  五、君子文明

第七章  共同体主义

  一、井田制与基层共同体

  二、君臣为“朋友”

  三、君子共和

  四、君位继嗣之共决

  五、国人起义与共和

  六、君有合族之道

第八章  礼治

  一、礼是习惯性规范

  二、祭祀天地鬼神之礼

  三、经礼作为非成文宪法

  四、周王在礼之下

  五、司法过程中的司寇和史官

  六、统治权之诉

  七、军礼:以兵为刑

第九章  蛮夷戎狄及其中国化

  一、华夏与蛮夷戎狄之分别

  二、对待蛮夷戎狄的两种策略

  三、西周国家与蛮夷戎狄

  四、“诸夏”认同与尊王攘夷

  五、楚、吴、越的中国化

卷三  大转型:从孔子经秦始皇到汉武帝

第十章  圣人孔子

  一、删述六经,凝定中国之道

  二、创立儒学,开启专业学术

  三、兴起文教,养成平民为君子

  四、诸子皆出于孔子

  五、政、学两分或治、教两分

第十一章 诸子百家

  一、百家争鸣之兴起

  二、儒家思想议题之拓展、深化

  三、兵家之勃兴

  四、作为国家构建学的法家

  五、墨家作为原始的新兴宗教

  六、《道德经》与庄子

  七、名家与刑名术

  八、纵横家的国际战略构想与操作

  九、阴阳学的兴起与广泛影响

  十、杂家:百家争鸣的总结

第十二章 战国王权制

  一、封建解体,王权兴起

  二、编户齐民:相互平等的国民

  三、子夏提供知识,魏国率先变法

  四、全民战争与常备军

  五、郡、县的出现

  六、官僚制

  七、统一适用全民的法律之治

第十三章 秦制:皇权官僚郡县制

  一、确定国家精神:秦穆公与由余

  二、商鞅的国家构建学与其变法措施

  三、统一的皇权官僚郡县制之建立

  四、超大规模的现代国家

  五、规模难题与焚书事件

  六、秦朝速亡之谜

第十四章 汉初黄老之治

  一、革命新形态:平民革命

  二、汉承秦制

  三、封建之重建与终结

  四、黄老之术

  五、匈奴兴起与汉朝困境

  六、早期资本主义恶性发展

  七、酷吏群体之兴起

第十五章 早期现代性

  一、政治平等与财富不平等

  二、人的普遍离散化、个体化

  三、神仙迷信与长生不死妄想

  四、物质主义人生观

  五、追求富强:物质主义国家观

第十六章 归向道统

  一、儒家之优势

  二、陆贾命题:从打天下转向治天下

  三、叔孙通制作礼仪

  四、贾谊之更化改制构想

  五、武帝初年王臧之更化改制

  六、汉武帝归向道统,立经学为王官学

  七、“文教国家”之形成

第十七章 第二次立宪

  一、汉初两条变革路线

  二、文教的建制化

  三、建立察举制,选贤与能

  四、打击豪强,抑制资本主义

  五、建郊祀之礼,恢复敬天

  六、反击匈奴,以安定中国

  七、张骞凿空,构建西域天下秩序

  八、国民凝成与“汉人”意识初兴

  九、儒生激进改制,王莽身死名裂

卷四  士族社会:从汉武帝到安史之乱

第十八章 士大夫与皇权共治体制

  一、儒家士大夫群体之特质

  二、五经大义作为根本法

  三、皇权与士大夫之共治

  四、经义、刑律、礼俗之多元共治

  五、循吏:权力与教化之共治

  六、社会组织与政府权力之共治

  七、共治型国家:“霸王道杂之”

第十九章 士族之盛衰

  一、士族的形成

  二、东汉士风与名教

  三、汉末名士与清议

  四、曹魏对士族之利用与压制

  五、西晋之再封建化

  六、东晋政权的脆弱平衡:王与马,共天下

  七、南朝皇权复兴与士族衰亡

  八、士族与个体化艺术之出现

第二十章 族群之冲突与融合

  一、胡人统治者已部分中国化

  二、北方士族之文明坚守

  三、北朝政权之中国化及其反复

  四、北周的族群融合与隋唐国家之建立

  五、隋唐以“南朝化”推进中国化

  六、西域天下秩序的扩展

第二十一章 神教之勃兴

  一、道教之初兴

  二、佛教之传入

  三、佛教大规模传播与建制化

  四、道、儒之间的会通

  五、道、佛之间的冲突

  六、儒、佛之间的辩难

  七、佛、儒之间的会通

  八、佛教中国化,丰富中国文明

卷五  科举社会:从中唐到明清

第二十二章 中唐之变

  一、精英崇信释老,国家精神散乱

  二、安史之乱与北方再度胡化

  三、经济文化中心之南移

  四、均田制解体,农民获得自由

  五、商业繁荣与市镇发展

  六、海洋贸易与东亚天下秩序

  七、科举制创造新兴士人群体

第二十三章 宋代学术重建

  一、韩愈:首倡道统

  二、范仲淹:道德自觉与天下情怀

  三、宋初三先生:宋学初兴

  四、欧阳修:经史之学与文章之道

  五、王安石:始创道学

  六、濂、关、洛学道学范式之形成

  七、朱子与道学家共同体

  八、佛教完成中国化

第二十四章 宋代政制

  一、转向文治,完善科举制

  二、祖宗之法作为宪法惯例

  三、经筵制度:帝王养成之法

  四、共治成为基本政治共识

  五、财政危机与变法努力

  六、“国是”与士人政党政治

  七、执政与台谏的分权制衡

第二十五章 农牧混合国家之建立

  一、辽与金:跨长城国家

  二、宋朝的战略劣势与南北对等的国家间关系

  三、忽必烈的中国化及其限度

  四、明代政制:归正与其限度

  五、清朝的矛盾:正统但专制

  六、疆域一统与中华民族之熔铸

第二十六章 宋明社会自治

  一、士人群体的扩大与士绅的形成

  二、书院讲学与士人结社

  三、宗族与祠堂:庶民之重新组织

  四、平民之礼与乡约

  五、士绅主导的自治性福利机制

卷六  在现代世界体系中:从郑和下西洋至今

第二十七章 参与构造现代世界体系

  一、蒙古人打通亚欧大陆

  二、中国技术和人文精神之西传

  三、郑和下西洋与印太天下秩序

  四、明清中国作为世界工厂

  五、白银全球化与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

  六、基督教入华与中西文化冲突

  七、18 世纪的中学西渐

第二十八章 外围化下的危机与贫弱

  一、海陆之间的战略两难困境

  二、资源过度消耗与生态危机

  三、欧美帝国主义之兴起与入侵

  四、士人反思失败,寻求富强

  五、外来宗教与大叛乱

第二十九章 士大夫政治之回光返照

  一、清代中期的学术转向

  二、湖湘之学的特质与复兴

  三、湘军:秀才加农民

  四、同治中兴:共治体制之回归

  五、寻求自强:洋务运动

  六、权力地方化与现代化的迟滞

第三十章 传统政教体系之瓦解

  一、帝国主义重压下的全面政教危机

  二、康有为:激进主义之滥觞

  三、张之洞:保守主义之阐发

  四、梁启超:国家主义之高唱

  五、华北社会危机与义和团运动

  六、新政:传统文教体系之瓦解

  七、清末立宪与政治的全面地方化

  八、共和政治失灵,国家濒于解体

  九、新文化运动:对文教的最后一击

第三十一章 剥极而始复

  一、孙中山:从排满革命到五族共和

  二、军绅政权与国家衰败

  三、五四运动:民族主义的反帝自觉

  四、新儒家思想之初生

  五、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国民党改组

  六、国民党的保守转向与政治衰败

  七、抗战建国与文化建设的民族自觉

  八、抗战胜利,中国成为世界大国

第三十二章 初步实现富强

  一、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大一统重建与抗美援朝战争

  三、苏联援助下的重工业化

  四、党政国家作为资源的高效动员机制

  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挫折

  六、强干部加强企业家作为工业化的驱动者

  七、中国文化开始复兴

第三十三章 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

  一、中国文明之可大可久

  二、中国复兴而与众不同

  三、中国文化铸就世界秩序新方案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