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白沙儒学之路,探寻江门文脉传承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1-09-30 16:34:46
标签: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献章

重走白沙儒学之路,探寻江门文脉传承

来源:主办方赐稿儒家网发布



地处帝国边陲的岭南文教自古不兴,汉唐之际虽有陈元、惠能、张九龄等学者宗师,然亦屈指可数、寥若晨星。然自明代中叶以来,陈献章、湛若水踵武象山,力倡心学,岭南儒学遂昌,颉颃江浙,影响深远,正如梁启超所言:“吾粤自明之中叶,陈白沙、湛甘泉以理学倡,时称新会学派,与姚江並名。”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世称“白沙先生”,广东新会人。有明一代,心学昌明,然其奠基者为陈献章,黄宗羲曾言:“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其吃紧工夫,全在涵养。喜怒未发而非空,万感交集而不动。至阳明而后大”,并盛赞白沙学派说:“出其门者,多清苦自立,不以富贵为意,其高风之所激,远矣。”白沙之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2021年9月11-12日,中山大学哲学系李兰芬、周春健、陈乔见、李长春、黄少微、杨青华等老师组成的调研团队,在五邑大学刘贻群老师和江门区氏家族后人区小健先生的精心安排下,进行了一次“重走白沙儒学之路,探寻江门文脉传承”调研活动,来到白沙故里广东江门,沿着圣贤“心”迹,追寻江门千年文脉传承。

 

时维八月,序属仲秋,9月11日上午,调研团成员考察了坐落于江门市白沙村的白沙祠(又称陈白沙纪念馆)。白沙祠,占地18000多平方米,包括白沙铜像、贞节牌坊、春阳堂、贞节堂、崇正堂、碧玉楼等古建,是白沙的出生和讲学静修之地,内里陈列着白沙先生的著述、墨宝和遗物。高大清矍的铜像展现了白沙先生睿智的儒者形象。巍峨高耸的牌楼象征着白沙先生高峻的品行。静谧的春阳堂见证了白沙先生“静坐中养出端倪”的为学宗旨。一件件遗物,穿越漫长的时空,传达着先贤的“心迹”,拉近了与圣贤的距离。

 

白沙祠

 

离开白沙祠后,调研团来到距离其不远处的白沙公园。白沙公园始建于1920年,为纪念白沙先生而建,是在白沙先生会见师友之所嘉会楼遗址上扩建而成,是江门市新八景之一,被称为“白沙仰贤”。公园内有慈母亭,其背面伫立着民国十年乡人所撰楹联:“到此地便当效此人莫作寻常神道碑读去,有是师不可无是弟都从实践伦理学做来。”熙熙攘攘的行人,每到此处都不由放慢脚步,细细领略着先贤遗教与真知。沿着静静的蓬江,随后调研团来到了白沙静修之地钓鱼台遗址。白沙《江门钓台》诗云:“何处江边著钓台,楚云溟月尽收回。若比桐江还胜概,千年埋没一朝开。”看着涓涓的河水,令人不禁遥想到一位圣贤曾经在此支杆独钓,思索着生命真谛的美妙场景。

 

其后,调研团成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白沙墓。白沙墓是白沙先生长眠之处,是新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虽保存完好,但较为荒凉,似乎极少有人前来祭拜。调研团成员在白沙墓前集体三鞠躬,以表达对这位先贤的敬仰之情。

 

白沙公园慈母亭 


白沙墓

 

当天下午,调研团来到江门潮连的祠堂街。据新会区氏家族后人区小健先生介绍,潮连的祠堂文化非常浓厚,曾大大小小有一百五十余座祠堂。其中潘、卢、区、陈是潮连地区四大家族。这些家族皆为南宋末年随宋帝逃难岭南时的遗民,其祖上多为北方望族。如范阳卢氏是隋唐时期的著姓,潮连卢氏大宗祠门联即写道:“思源姜水,立德范阳。”毅斋卢公祠门联为:“宗承宋祚,祀享清熏。”在明时,当地世家大族子弟多从白沙先生游,深受白沙儒学思想影响,如区氏家族的九世祖区越为白沙弟子,事亲极孝,白沙对此表示非常赞赏,並为此作《慈母石歌为门人区越作》及《慈母石》诗以资鼓励。青砖绿瓦、雕楹画廊见证了王朝兴替、家族盛衰,也是白沙儒学在民间传递者。如华峰卢公祠楹联写道:“崇仁笃行,衍义传嘉。”漫步在古街,让人真切感受到江门“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淳朴民风。

 


新会潮连祠堂街

 

9月12日上午,调研团来到距离新会县城50公里的崖山古战场。宋末元初,蒙古大军横扫中原,南宋朝廷力不能敌,带着20万军民,沿着海路南逃,至今天新会的崖山,试图凭借水军和地形优势阻击元军,历史上著名的崖山之战就此上演。然而寡不敌众,全军覆没,丞相陆秀夫背负幼帝投水而亡,延续数百年的赵宋朝廷就此灭亡,而北方游牧民族第一次全面统治中国,以汉族为中心的华夏文化遭受重创,因此有“崖山之后无中国”之说。据史料记载,此次大战持续七日,异常惨烈,战后海面浮尸10余万。国虽亡,种难灭。随宋廷逃难的多是当时皇亲贵胄、世家大族,他们当中不少人劫后余生,散落民间,隐姓埋名,将华夏文明的火种散播在岭南大地,赓续着华夏千年文脉。百年之后,一代宗师白沙先生便出生此地,将儒家文化继续弘扬光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历史上,此地引来无数文人墨客凭吊怀古。如陈白沙《慈元庙碑记》便回顾了这一悲怆历史,并有《奉陪赵提学崖山慈元殿吊古》诗云:“信国诸臣近有碑,一陵濒海尚堪疑。荒山野水无人到,落日轻风送我旗。天地几回人变鬼,风波万里母将儿。萋萋芳草慈元下,邂逅渔樵问旧时。”登上宋帝行宫遗址上的崖山亭凭栏远望,由于时世变迁,沧海桑田,当年壮阔的海面现在变成较为狭窄的河道,可谓“曾不容舠”,已很难感受到当时波澜壮阔的战斗场景,然而仍能勾起对那段悲壮历史的无尽思绪。


 

崖山古战场 


宋帝行宫遗址的慈元庙

 

调研团还考察了位于新会主城区的新会学宫。新会学宫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也是新会历史博物馆所在地,里面收藏有许多江门地区历史文物。学宫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是仿照曲阜孔庙修建,元代毁于兵燹,其后历代皆有补修,1939年遭日军破坏,损毁严重。现仅存棂星门、化龙桥、泮池、大成殿。其中大成殿为明代古建,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据《新会县志》记载,学宫在明清两代一直是当地县学所在地,是江门千年文脉的承载者。

 

新会学宫


学宫收藏的石牛石马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千年文脉,传承不绝。地处海滨的古城江门,不仅有白沙这样的儒学宗师,在近代还产生了梁启超、陈垣等思想家和学术大师,同时也是盛产科学家的地方。据统计,江门一共有两院院士31位,有著名的院士路、院士村。此次调研活动,调研团考察了梁启超故居和陈垣故居。梁启超故居位于会城镇茶坑村,是梁启超早年生活读书之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启超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学术宗师。从早年的戊戌维新,到后来的海外保皇运动、再到民国时期的反袁活动、参加巴黎和会,最后晚年任教清华大学国学院,是近代历史变迁的亲历者与推动者。故居展出的《饮冰室合集》《时务报》《清议报》《国风报》《欧游心影录》等文献,展现了这位思想斗士的生命历程。

 

陈垣是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是“史学二陈”之一,与陈寅恪、吕思勉、钱穆并称为现代“史学四大家”,曾长期担任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被毛主席称为“国宝”。其《校勘学释例》《敦煌劫余录》《通鉴胡注表微》是文献学名著,《元也里可温考》《明季滇黔佛教考》《元西域人华化考》是宗教学史的典范著作。故居里陈放着陈先生生前的遗物、照片和著作,一幅幅照片,一本本著作,展现了这位学术巨人的杰出成就和风采。故居的管理人员还为调研团播放了“国宝陈垣”的纪录片,清晰展示了这位学术巨人平凡而精彩的学术人生。

 

陈垣故居 


梁启超故居“公车上书”油画

 

考察完陈垣故居,调研团又来到了开平市,考察陈荣捷故居,并就陈荣捷故居的修缮与保护工作与当地相关部门举行了座谈会,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陈荣捷先生生于开平市长沙镇南溟里,早年毕业于岭南大学,192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是哈佛首位华人哲学博士,毕业后回国,任岭南大学教务长,后移居美国,先后任教于新罕布尔什州达特默尔学院、匹兹堡彻含慕学院等。1978年当选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院士、1980年当选为美国亚洲研究与比较学会会长,是著名的哲学史家、朱子学专家。其《朱子门人》《朱学论集》《朱子新研究》《朱子新探索》《近思录详注集评》等是研究宋明理学的重要著作。除此之外,陈先生还积极译介了许多中国传统典籍,如《老子》《近思录》《传习录》《北溪字义》《六祖坛经》等,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作出了卓越贡献。如果说白沙先生是岭南地区儒学的开拓者,那么陈荣捷先生则是“北美大陆的儒家拓荒者”,二者一脉相承,是孔孟儒学忠实的践行者、传播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短短两天,往返数百公里,调研十余处,行程紧凑而丰富。此次调研活动让大家对陈白沙学术思想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同时也使我们领略了江门千余年绵延不绝的人文魅力。

 

(随同调研团一同重走白沙儒学之路的还有在江门市委工作的谭林)

 

(杨青华撰稿、张清江修订)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