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传统在当今中国传承的问题
作者:程方平
来源:“屈子书院”微信公众号
尊敬的来自韩国、日本和中国各个书院、各个研究机构的专家,大家上午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书院传统在当今中国传承的问题”。
前面两位专家不仅讲了中国书院的传统和渊源,而且讲了书院在东亚、东南亚国家的流传和实践。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虽然本业是研究教育史的,但过去仅把书院当作一个历史的遗迹来看。大约从2000年以后,我逐渐发现,中国教育要追赶世界教育的发展水平,光是向西方学习,追随和模仿其形式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发挥我们自己的资源、自己的传统的作用。所以到2000年以后,国内不少学者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同时也特别重视书院的传统,我也认真地参与了进来。我在2011年,正好跟朱汉民会长在香港探讨过儒家教育思想和传统教育形式的现实意义问题。其焦点问题是:中国的书院是不是只有博物馆价值、只有申遗价值?中国的书院还能不能“活”起来,发挥独特的教育改革与探索作用?刚才朱汉民先生强调了这个问题。在这方面,胡适先生早就有一个非常值得今人参考的重要建议。他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明确提到,中国把书院完全改成西方式学校的方式是不可取的。西方的制度化、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科学化等方式有它的缺陷之处,而中国书院的因材施教,门槛低,适应各方面的人学习,相关的经验和做法可以与西学互补。中国的书院最早是在民间由乡贤建立的,后来被官方部分地学习与接纳,成为建构中国传统”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教育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书院在很多教育改革、创新和探索中,都走在了官学的前面,相关的案例很多。如岳麓书院是一个千年延续的书院,它不仅从宋代开始就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教育界,而且中国的近当代史几乎都跟岳麓书院脱不开关系。这样的影响,太学没有做到,国子学没有做到,但是岳麓书院做到了。说明什么呢?就是在学术、社会和文化发展过程中,书院和官学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有的时候书院特别在探索创新上是远远胜过官学的。因为官学很容易制度化、标准化、一体化,懒得做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的分别。
从书院发展的背景中我们看到,当下正规的教育也在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形式化,所以我们今天的大学都办在城市里。乡村的书院怎么发展?刚才韩国学者也特别提到,最早的书院办在农村,是乡贤从藏书、读书、编书、印书和敬孔尊贤开始的。所以,我们今天提出来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借鉴传统书院的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从古至今,中国和国外很多国家不一样,中国在长期的农业社会当中,就存在一个“学习型”的社会,这种学习型的社会一直到今天还可以看到它的很多遗迹。比如,在很多乡村老百姓的院门、房门上都会写着“耕读传家”。什么叫“耕读传家”?就是种地的不光要懂种植,还要会读书,还要知道向着理想的方向去努力。在这样的努力当中,每个人的发展都是不可限量的。中国不仅有诸子百家的传统,还有科举的传统,可以让在乡村生活的普通人能够有志于学习、有志于成贤成圣。给普通年轻人发展的希望与通道,而推动力就是教育或学习。
社会发展到今天,特别是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化”的努力有时候会有一些忽略乡村的倾向。如在城乡和谐发展方面,我国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我曾经做过了解,在县一级以下的单位和地区很少有高等教育机构,但是在历史上很多这样的地方都有书院。如果这些书院不只是有博物馆功能、历史遗迹功能、旅游功能,如果还有教育功能、研究功能,那么中国的教育(学习)资源就会更加丰富,书院就有发挥作用的空间,如研究地方问题、为地方培养人才、专业教学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等。
所以我们今天的教育、今天书院的发展,应该特别关注其本有的文化教育功能。前面讲的书院的文物功能、宗教功能以及其他功能,都非常好,其实都是教育的内容,这些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把城乡差距拉得太大,尤其是在教育方面。所以我通过一些考察和了解,也向一些地方政府提过相关的建议。比如说,昨天我在路上间汨罗的同志:"汨罗有没有大学?”他说汨罗现在还没有特别典型的大学,但有中职、中等师范。我觉得汨罗书院就可以朝着地方大学这个层次和目标来办,其效果不一定就不如正规的高校。
中国古代的书院绝大部分是大学,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分为两个阶段的,“小学”是7~15岁,15岁以上是“大学”。在历史上,偏重小学、偏重大学的书院都有。这是因为采用书院这种形式,可以有很多很多的探索,因为它既不是体制内的,又不是标准化的,所以它有很多自主、自由的发展空间。刚才日本的学者特别提到明清之际的“实学”,其实”实学”就是在宋明时期的书院先行探索的。这些探索成果都说明,体制外的很多探索有自己的空间和自由度,利于改革与创新。今天我们体制内的各种制度化的探索非常重要,但如果我们再有更多有自由度的、因地制宜的、个性化的这类探索,那么中国就会有很多新型的,既有传承又有特色的新型高等教育,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也是很有价值的。比如说屈子书院,我觉得应该在屈原的、楚辞的、诗赋和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与传承方面,尤其在屈原和楚辞方面成为一个资料中心、研究中心、交流中心、学习中心,因为这是得天独厚的。如果我们真正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高等教育就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各呈异彩。
人类发展到今天,正规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而大多可以百花齐放的,都是民间的这种非体制的,甚至是非专业的教育或研究,其价值和功用均不可限量。如果体制内的学校、教育能和体制外的教育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我们的教育、人类的发展就会更加光辉灿烂。
我先讲到这。谢谢!
主持人(李兵):非常感谢程老师的精彩演讲。程老师提出体制外书院的发展思路,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感谢程老师的分享。接下来进入讲坛的笫二个环节会讲环节会讲是书院进行学术交流的传统,允许不同思想、不同学派的人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今天把这种会讲的传统放到屈子书院来做显得特别有意义。
下期将为大家带来朱汉民、李相海、程方平三位嘉宾的会讲内容,敬请期待!
(王琦整理并经主讲嘉宾最终审定)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赵宁宁】细读圣经知大道
【下一篇】【陈立胜】哲学与工夫 ——陈立胜教授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