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亮】儒家的需要的生存论转向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1-06-07 08:00:00
标签:



儒家的需要的生存论转向
作者:陈文亮(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研究生一年级)
来源:作者赐稿
时间:西历2011年6月6日


     历史地来看,近代中国思想史发展的主要理论背景是西学假借现代性的名义对中国自发形成的思想体系自证其合理性的要求。从类型学的角度来讲,第一种做法就是在人类学社会学的意义上,每个社会发展都必须根植于自己的传统。抽象地强调传统的意义。传统的断裂意味着文明本身的消失。

      这样就把儒学和中国古学的合法性建立在抽象地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之上。这样的规律(如果不假借论说者本身的权威性和作为一种舆论本身的现实力量)本身是缺少说服力的。因为这种论说是建立在一种粗糙的类比之上的,如果说统计学的和纯粹类比的分析,对当下的事态的发展缺少决定作用的话,那么这种论说始终是外在的,游离的。

     第二种是从儒家文本自身来讲。包括所谓的发掘儒学的当代意蕴。这种视角可以归之为一种文本阐释学。这种做法不像前一种抽象强调传统的必要性,而是直接根据于儒家文本做一些发掘和展示。儒家学说,作为一种完备性理论,确实可以用现代学科话语来分解和辨析。但是儒家学说不是一种现代意识里的哲学,伦理学。但是与其说不是,不如这种比较根本上是犯了逻辑上的范畴错误。至于儒学/儒教是否一种宗教的问题,儒家和其他宗教的对话和比较,也可以广义地包括在文本诠释的范围以内。这种论说,从其切入点来说,始终局限在儒学文本以内,而忽视了真正在世存在着的人。忽视了当代人确实的存在处境,忽视了儒学发展的根本上是一种“人学”,儒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于它是一个在世存在者赋予意义的意义世界。

     在第三种视角的观照之下,才可以看到以上两种做法所谓的“局限性”。即从生存论的角度,关注人的安身立命问题。

    虽然“性命”问题,在弘扬儒学的论著中,并不鲜见。但仍然是从理论上面强调儒学的社会功用,而不直接揭示人的存在意义。甚至,关于儒学/儒教是否宗教的问题上面,也很少指向人的现世存在。
    
     至今为止,所有关于儒家哲学和意义的论著中,存在者本身都被忽视了。这种忽视的结果是,儒家学说的当代发展,变成了一种书斋里面的建构。不止不不在行动上面成为一种实践哲学,同时其理论趣味也不真正指向人的生存。

    中国人的自我意识的危机,与其说是儒学的危机,不如说是存在者的存在意义危机和有意义的社会的延续的危机。缺少了儒学的整合,生活世界就变成了物理世界,社会生活就变成了契约关系和机会世界。历史和现在就变成了时间的连续,而缺少血肉的关联。
    
     那么,如果这确实是儒学的当代危机的本质(而不是儒学自身的式微),那么,当代儒学发展内在需要的一种趋向,将是一种生存论的转向。

      西方的生存论哲学和思想资源,可以成为当代儒学发展的可凭借的资源和参照。儒学的真正精神是对人的生存的观照,是这样的一种“人学”。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具身性存在者的确实感性自觉和深层的生命体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此文明的价值信条,不应该仅仅看成一种道德要求和审美趣味。直接指向人的现世生存,儒学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命源泉。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