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孔子世家谱》不仅是血缘,更是文化
作者:本刊记者 王海珍
来源:《中华儿女》2020年第三期
在他看来,《孔子世家谱》能够延续这么多年,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最长家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分不开的。
中国古代记载历史的文献有三种形式:一是正史;二是地方志;三是家谱。许多正史和地方志上没有的人文资料,可以在家谱中找到,因而它对正史和地方志有补充作用,是中国地域文化延续的重要形式。
家谱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祖谱、谱牒、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称法。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家谱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产物。
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作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
《孔子世家谱》以其延时之长、族系之明,纂辑之广、核查之实,体例之备、保存之全,2005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
孔氏家谱的流变
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孔氏全族之正式有谱,始于宋朝元丰甲子年间(公元1089年),迄今已历九百余年。在此以前也有族谱,不过只收长支,不及旁系。孔子家谱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五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六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
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四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自康熙甲子年(公元1684年)后规定:每逢甲子大修一次,每逢甲午小修一次。所谓小修,即将三十年内孔裔的生死变迁分别填造成册作为大修的底册,亦即为大修做准备。清代康熙、乾隆的甲子年(即公元1684年、1744年)都曾大修。自此以后,孔氏族谱命名为《孔子世家谱》。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五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它最后一次大修是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在曲阜孔府组成了以七十六代衍圣公孔德成任总裁的修谱筹备处,着手全国孔氏家族的合修家谱工作,历时七年,完成了现存的从孔子至七十六代近两千五百年的108卷家谱档案。家族谱是古代谱牒的一种,它记述了家族始祖源起,受姓情况,对于研究家族,特别是人物、礼俗等均有重要意义。如《孔子世家谱》中的孔子年谱、孔子姓源考等对于研究孔子的学术思想和生平事迹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它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孔子世家谱》共分为四集。一集,以孔子为卷一,以孔仁玉(孔氏中兴祖)为卷二,孔氏六十户则自大宗次第为60卷,每户一卷(有的一卷又分几册),共为62卷;二集则自孔仁玉以后流寓共为34卷,列入除六十户中兴祖流寓的孔裔;三集则自孔仁玉以前流寓共为十卷,每卷人数多少不等,列入中兴祖以前流裔的孔裔;四集则自上代失考者共为二卷,总共108卷。据《孔子世家谱》记载,孔子身后,单传者七代,自第八代起才逐渐繁衍,至第九代始有兄弟三人,传至第四十一代孔光嗣被孔末害死,篡位袭爵。十八年后,孔光嗣之子孔仁玉上书后唐明宗,孔末因而被诛,孔仁玉得以中兴孔族,后世尊之为中兴祖。孔末后裔从此被称为“伪孔”,不得入谱。北宋末年,第四十七代孔端友于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随高宗南渡,定居浙江衢州,谓之南宗。其侄孔璠留守林庙,金命权袭封衍圣公,谓之北宗。实际上南宗才是孔子的长支后裔,但后来南宗未再北返。然派分南北流,其间也曾有南宗、北宗为正宗地位之争,直到明代弘治年间才由皇帝决定承认北宗为正宗。故合散为聚汇为一谱。
孔氏中兴祖孔仁玉的后裔原分为二十派,传到第五十五代时(明代洪武年间),因子孙繁衍日多,散居各地,于是合此二十派的各支派分为六十户,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其中原来的长支为大宗户,属孔族内嫡系后裔。其余各支为小宗户,后者各有其名,如临沂户、孟村户、道沟户等。从此以后,由历代皇帝先后钦定了按照行辈取名用字的序,从“希”字起孔家姓名为三字,中间字相同,其后一代一字,十分明确。先后字辈次序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凡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其他姓氏也有行辈用字,但唯有孔、孟、颜、曾四姓用字相同,全国一律,不得含混,而唯有孔姓尤为严格,孔子后裔如不用此取名,不经更改,则不得入谱。所以,凡属孔姓,只要用行辈取名,一看便知是孔子的第几代子孙。这些孔裔与孔子的血缘关系应是一样的,只是由于以长子长孙做为主干的中心,其他支派才产生了相对的远近。
主持修谱责任重大如履薄冰
孔德墉先生是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的堂弟,现任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会长,生于济南。抗日战争爆发时,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应国民政府蒋中正之命,随国民政府南迁武汉,孔府事务遂全权委托孔德墉先生之父代为主持,为避战乱搬至曲阜孔府居住。1945年,孔德墉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到北京读书工作,身为孔子的后裔,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自然难免受到批判和牵连。他被发配到天津静海“五七”干校做食堂管理员,跟华君武、赵寻、钟灵、吴祖光、丁聪、冯牧、郭小川等一大批文化名人一起接受“审查”和“改造”。孔德墉与这些文化名人的关系很好。“文革”结束,“坚冰”开始松动,对孔子的评价也从阶级斗争的层面恢复到正常的文化形态。
1987年9月,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谷牧和会长匡亚明提出要续修孔氏家谱,认为这是继承传统文化的问题。1992年,曲阜市请示了国务院台湾办公室、中央统战部,同意修谱。
但问题是,嫡传长孙孔德成已于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迁居台湾,孔氏在大陆已缺乏最权威的代表。
经过争取,孔德墉于1996年9月底获准前往台北拜会堂哥。孔德成表示赞成修谱,但具体操作事宜由孔德墉代劳。1998年,孔德墉在香港注册了《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为方便认证调查工作,续谱办公室设在山东济南。
“1987年生意做得很顺的时候,我去了老家曲阜,见到了谷牧副总理,他对我说,你应该给孔家修家谱,不能把孔家家谱仅仅看作自己家族的事,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我当时一没有时间,二也有顾虑。到了1996年,我才到台湾找孔德成讨论修谱事宜。孔德成连说了三次,应该修。”孔德墉回忆说,“1996年10月28日,在曲阜召开了第一次修谱启动会议。从前孔府有衍圣公,一声令下,各个地方修支谱,把支谱接上,就修好了。经过几十年的战乱,现在找谁去?我看了看民国谱,那时候有108个支,哪些地方人多,就从哪个地方开始。像河南,人很多,我先派代表去了解情况。最后我发通知,把河南省各村各县的代表五十多人请到济南来,吃喝住行我全负责。开完会后,大家都行动起来了。一开始我在香港和大陆之间来回跑,后来我把生意交给我女儿,专注于修谱。”修谱是一件大事,自从孔德墉开始修谱以来,他的生活重心就全部倾斜过来了,“如履薄冰,责任重大。”
修谱不易,尤其是孔氏家族枝叶繁多,“为了修孔家家谱,光调查和采访就用了七年时间,第八年才编纂定稿。”孔德墉说,从1999年起,他与家住济南的孔德威、孔德宏按照《民国谱》上记载的地址,给各地大量写信,收信人为“孔氏族人”,但这些信件大部分石沉大海,回复者寥寥无几。他们还去广东、江苏、四川等省跋山涉水深入孔姓村庄实地调查,可效果不佳,大部分人态度冷淡,认为他们是骗子。
真正的转机从2003年开始。随着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重视,以及孔氏家族续谱之事被新闻媒体报道,很多分散在各地的孔氏后人开始相信修谱一事,并且主动前往山东“寻根”,一些曾经拒绝的族人也要求入谱。
有一次,山西昔阳县一群孔姓人找到孔德墉,拿出族谱,让他查查自己是“真孔”还是“假孔”,《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编辑部将他们的谱与民国谱对照,发现该支源自唐末第四十一代孔邈,证实他们确为孔子后裔,大家抱头痛哭。
除此之外,他还专门为新修的家谱编辑了一套电脑程序,这又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意味着要专门设计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据续谱办公室人员说,孔德墉个人为此次修谱已花费不下八百余万元。
之前,有人建议续修家谱用D N A检测,但这次续修《孔子世家谱》不采用DNA检测。孔德墉认为,首先遇到的是模板问题,2500年前的孔子并没有留下可以检测DN A的遗骨,以往过世的先人也都没有留下DNA数据,如果检测在世的孔子后裔,以谁为标本?怎么证明他的DNA与孔子的相同呢?所以这是不可能操作的想法。
这如同对孔子标准像的看法一样。孔德墉说,“我是孔子的第77代孙子,但是我没有见过孔子,也不知道孔子长得什么样,因为那时孔子没有照过标准像。你现在要搞一个孔子标准像,以哪幅画为依据,形不成统一意见,就要引起争论。这不是我们续修《孔子世家谱》的目的。”
孔德墉介绍,这次续修的不仅是血缘家谱,更是文化家谱,不仅要确认你是不是孔家后人,还要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你的父亲是谁、祖父是谁?要有记载能够证明你是哪一支的孔家后裔。为什么这样做?是因为延续了2500年的《孔子世家谱》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更是一种独特的具有世界价值的东方文化的传承。
在孔德墉看来,《孔子世家谱》能够延续这么多年,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最长家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分不开的。孔子因创建儒家学说和多年的教学实践而被后人尊崇为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家谱才能够得以一代代延续至今,这在表面看是孔家的事,实质上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孔家的子孙后代能作为孔子这棵大树的枝叶遍布全球,要感谢中国历朝历代对儒学文化的保护和尊崇。从这一角度看,修谱也是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纯粹的血缘纪录。
修谱中的观念突破
孔德墉试图在这次续修家谱的过程中,进行很多方面的“突破”。即不分性别、不分民族、不分国际的“三不分”方针。民国时期续写的孔氏家谱是个创举,因为它首次把家谱修成了“全国谱”,而这次孔德墉还想更大胆一点,他想把孔氏家谱修成一部“全球谱”。目前,《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450多个续修机构。孔子海外后裔以韩国人最多,其次是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瑞士等国。
《孔子世家谱》在世2500多年,本次续修之前没有收入一个女性。在以往的修订中,女性孔子后裔从不列入家谱,男性孔子后裔的配偶则以小字标注在丈夫姓名之后。而本次修订首次全面将女性孔子后裔列入家谱,与男性一样以大字标注,其配偶则以小字标注,跟随其后。如果其子女跟随孔姓,也可列入家谱。
孔德墉认为,女性能入谱,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家谱修完以后,我发现还有很多人没有入谱,就成立了孔子世家谱常态化续修协会。我提出,很多人反对女性入谱,其实有些女性比男性还孝顺,另外,如果一户人家只生女儿,不把女儿记入家谱,这家就绝户了。所以,一定要把女性写入家谱。这次修谱还收了15个少数民族的孔子后裔。过去家谱中没有收入过外籍华人,但确实是孔子后代的必须收进来。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孔德墉说。
据了解,在新登记的12 0万孔氏族人中,女性总数已达到25万人。这不仅在《孔子世家谱》修订史上是第一次,在中国家谱修订史上也十分罕见。在列入世家谱的女性里,有孔子第76代孙(女)原全国妇联副主席孔令仁,也有1995年出生辈份最小的第83代孙(女)孔念莹。超越性别界限,是本次修谱的特点之一。
自明朝以来,《孔子世家谱》有“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的定约,但受历史条件限制,未能完全实现,这次修谱是历史上第五次私修。据记载,唐、宋两代都由朝廷主持官修过《孔子世家谱》;明朝天启年间的修谱是第一次私修;清朝的康熙、乾隆年间两次私修《孔子世家谱》,康熙年间担任主修的是著名戏曲家——《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民国期间,1930年至1937年私修世家谱是第四次;1996年至今的这一次是第五次私修。
孔德墉介绍,第五次修谱与以往四次不同。前三次修的都是嫡系谱,明代家谱已不存世,清代康熙年间家谱共记载孔子后裔近2万人,乾隆年间家谱为10万余人;第四次的民国谱首次收录了全国各地的支谱,孔氏族人达到56万;第五次续谱的范围超越国界,涵盖了全球,自19 9 9年开始征集信息,到去年12月31日结束,已收集到120多万族人资料,加上民国谱56万人,《孔子世家谱》所收人数将达到180万人。这使得《孔子世家谱》在时间跨度和纂辑广度上都成为世界之冠。
孔德墉说,这次历史上最浩大的续修《孔子世家谱》工程进展如此顺利,除了靠族人的努力工作,还得益于许多有识之士的鼎力支持,更依赖于国家改革开放、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孔德墉也给家中第三代传承家风,他说,他要讲三节课:第一堂讲“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强调学习待人处事的道理;第二堂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修身立德;第三堂讲“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齐家”是达到理想社会状态的基础。“孔子后裔要有历史担当,弘扬孔子道德。潜移默化的孔家家风让我终身受益,将其传承下去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孔德墉说。
作为新版《孔子世家谱》的主修人,孔德墉十分清楚:按常规,续修家谱是家族内部的事,但是续修孔子的家谱就绝不只是一个家族的事,因为孔子和他的思想学说属于产生在黄河之滨这片土地上的华夏文化,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甚至属于世界。
“孔氏家族是一个大家族,家谱对每一位族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人生坐标和亲情纽带。它告诉孔家每一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也提醒每一个孔氏家族的人牢记‘诗礼传家’的家风。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往哪里去,还要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更要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人生在世匆匆忙忙几十载,你之所以走得更远,是因为你始终有家可回。”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王钰】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