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与地方社会
作者:许超雄(上海师范大学)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九月廿三日己酉
耶稣2021年10月28日
2021年10月23日,“国家治理与地方社会”工作坊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举行。本次工作坊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主办,上海市历史学会协办,旨在探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与地方社会,总结相关经验教训,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从而为当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山东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大学、山西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学术月刊》杂志社、上海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工作坊,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对话交流。
与会人员合影
本次工作坊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姚潇鸫教授主持,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剑光教授致辞。张剑光在致辞中指出,随着50、60年代的学者逐渐退休,学术研究的主要力量逐渐转移到下一代的年轻人身上,尤其是80、90年代的年轻学者已经或即将成为学术研究的骨干力量。我们举办工作坊的目的是为年轻学者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学术平台,借助年轻人的力量推动相关问题的研究,同时希望通过前辈及同辈学者的相互切磋,助力年轻学者的成长与发展。
本次工作坊共有六篇主题报告,报告内容涉及秦汉至唐宋多个时段,涵盖秦代伦理秩序、秦汉时期官文书、汉匈关系、唐代河朔问题、南宋理学经义与政治、中枢政治运作等问题。《学术月刊》杂志社周奇编审、上海古籍出版社胡文波编审、上海社科院陈磊副研究员、山西大学贾发义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姚潇鸫教授和陈勇教授担任评议人。上海师范大学秦中亮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符奎副教授分别担任上、下半场主持人。
报告人:袁宝龙、吴雪飞、孔妮妮、秦中亮、苏俊林、韩冠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袁宝龙教授的报告主题为《“和亲”思想与“新纳贡”体系:前经学极盛时代的汉匈关系审视》。该报告考察了“和亲”内涵的动态演变及匈奴与汉王朝藩属关系的演变,尤其考察了南匈奴内附后形成的“新纳贡”体系。评议人指出,和亲存在于不同时期,需要有一个贯通的认识。而且和亲不仅存在于秦汉时期,也需要注意汉代以后和亲的内涵。关于战国秦汉时期和亲承上启下的关系仍可以进一步讨论。
山东大学吴雪飞副教授的报告主题为《秦汉“质日”性质再探》。该报告首先回顾了学界对“质日”的各种观点,并详细分析了新见岳麓秦简中的质日简,考察其特点。通过岳麓简、里耶秦简相关文书分析了“质日”性质及作用。评议人认为,质日简有部分是出土于私人墓葬,这与官文书的性质有别,如何解释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同时也对岳麓简中的释读问题进行了讨论。
上海师范大学孔妮妮副教授的报告主题为《南宋理学家的经义诠释与战略思想》。报告分析了南渡之初胡安国父子与杨时、张九成等对《春秋》《孟子》的经义诠释,考察了南宋后期理学诸臣坚拒和议,在边防上的部署与战略规划。评议人认为经义诠释与军政集合的宋代政治文化对于理解宋代政治具有重要意义,不过理学诸臣与其他朝臣的军政观点的异同、人事嬗递与人物行为应该结合进行分析,同时理学诸臣的多种身份也应该慎重区分。
上海师范大学秦中亮副教授的报告主题为《“再失河朔”发微》。该报告认为元和十五年刘总和王承元的归朝,表面看是唐廷彻底降服了河朔之地,实际上却是唐廷和河朔节度使家族的一场博弈,并具体分析了其中的相关细节,对长庆销兵进行了重新解读。评议人指出,报告中元和十五年节度使移镇的分析,具有新意,启发我们对唐与河朔关系重新进行思考。不过,对于长庆销兵记载与《樊川文集》、两《唐书》之间的史源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考虑。
西南大学苏俊林副教授的报告主题为《岳麓秦简所见秦代伦理秩序的建构与实践》。该报告认为秦代的现实生活呈现出复杂多样的伦理面貌,并具体分析了构建社会伦理秩序的三个方面,社会伦理秩序的特征及秩序的实践等。评议人认为,法家思想与法律实施不一定重叠。秦朝虽然灭亡,其制度被汉代所继承,在汉代社会中,秦代伦理秩序不一定很快崩亡。出土文献反映的社会伦理与传世文献相比,更贴近当时的社会。
上海师范大学韩冠群副教授的报告主题为《从朝堂到相府:南宋史弥远主政时期的中枢政治运作》。该报告分析了南宋史弥远长期专权的实现的原因,并考察了史弥远主政时期中枢政治运作的具体内容,同时讨论了史弥远专政的基础及特点。评议人认为,宋理宗与史弥远的“合作”关系,仍需要从皇帝专权的角度考察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以定义权相。从个案研究上升到普遍性的认识,视角需要由史弥远专权进一步延伸到宋代政治发展。
评议人:周奇、胡文波、陈磊、贾发义、姚潇鸫、陈勇
与谈环节由袁宝龙教授主持,五位与谈人就六场报告涉及的问题分享了各自的思考。
安徽师范大学张振国教授回顾了当下政治史研究的相关情况,认为日常政务运作的研究能够促使我们对原先不曾关注的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制度规定和运行是不一样的,在研究过程中,不能就制度研究制度,要把制度运行结合在一起,注意人在制度中的作用。在对历史进行认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古人的历史认知和理论的发展及相关背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杨副研究员指出,国家治理和地方社会是现在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有助于推动相关研究。同时,对六篇主题报告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及思考,如两汉时期,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与其他民族之间存在差别,从职官设置上也可以反映出汉与匈奴的关系;秦汉时期的社会伦理秩序之间的延续性也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浙江师范大学符奎副教授认为应该注意学术研究中的概念界定,文章标题要能够符合读者的期待。关于“质日”的公私性质判断,存在二重性,即未进入公家流程中则具有私的性质,进入后则变为公的性质。就社会伦理秩序而言,王朝政权虽然灭亡,但社会仍在运转,原有的伦理秩序并没有崩亡,秦朝灭亡后,秦代试图构建的社会秩序发生了变化。
上海师范大学杨永生讲师、刘莹讲师分别就“经学极盛时代”、汉承周制、“质日”二元性质、重新认识传世史料、和亲两个阶段的变化、秦代伦理秩序与法家理论的关系、正史与出土文献的关系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工作坊闭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孔妮妮副教授主持,陈勇教授致辞。陈勇回顾了本次工作坊的各场报告及各位评议人、与谈人的点评,认为本次工作坊研究内容有深度,体现了专、精的特点,有宏大的主题,也有中观、微观的分析。六篇报告新意迭出,问题意识强,充分体现了学术的创新性,同时充分运用新出土史料,研究方法具有启发性。
本次工作坊报告涉及出土文献所反映的秦汉政治制度、社会管理,两汉时期的边疆治理,唐代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南宋政治文化与政治军事的相互影响,中枢政治格局的演变等方面,从宏观的国家管理到微观的社会基层治理都进行了考察。评议人及与谈人针对政治史、社会史的研究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多有启发性、前瞻性的认识。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梁林军】张謇:在传承中推进书院革新
【下一篇】【朱汉民】以现代气息讲述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