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根勤】子贡:富起来之后怎么办?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1-10-30 20:32:36
标签:子贡

子贡:富起来之后怎么办?

作者:刘根勤

来源:《扬州晚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九月廿三日己酉

          耶稣2021年10月28日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中期的学生,师徒二人可谓“相见恨晚”。孔子晚年最大的悲哀,就是儿子孔鲤去世,颜回早逝,子路遇害,这时他最爱的弟子就是子贡,他对子贡寄托了无限希望与期待。

 

子贡名列“四科十哲”,属于“言语”特长生,其实他是“全科”。他的政事与言语都是绝顶水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贡益处,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这一句证明了他的政治与外交才能,绝对不在后世的纵横家之下。他凭借自己的财富与影响力,是《论语》成书的最有力推动者,他对“文学”的贡献自不待言。他在恩师生前身后,以全部身心支持恩师的事业、弘扬恩师的德行,孔子去世后,子贡以天下顶级政商的身份,为恩师守孝六年,其间亲情,远胜绝大部分亲生父子,这不是“至德”又是什么?

 

子贡最为世人所知的,就是他的“生财有道”。《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常相鲁卫,家累千金……”他不但是孔门首富,越王勾践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史记·货殖列传》还载:“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富可敌国”“分庭抗礼”说的都是他。他成为“儒商”的祖师爷,与范蠡的“道商”殊途同归。

 

《论语》和其他典籍中,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内容很多,其中大多是儒家财富观的核心宗旨,也是后世“儒商”文化的源头。篇幅所限,这里只列举其中数端。

 

其一,《论语》中,孔子与子贡讨论怎么当穷人、怎么当富人。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夫子答:“可也。但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说的,类似于后世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当然王勃所说的“穷”与“通”相对,主要是指政治层面的身份地位或者际遇,但都属于理想中的境界。小时候我们常听老人说“穷不失志,富不癫狂”,也是这意思。

 

但孔子提出更高要求。贫富都有时,“邦有道,贫且贱,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所以君子要“安贫乐道”,比如颜回还有后来的原宪。但正常世道,鼓励大家富贵。富不容易,贵更难。富了之后,自己要学习,《论语·子路》中说的“教之”,学习知识,更要学习“礼义廉耻”,这样才能有贵气,受人尊敬。

 

有人说了,子贡这么问,大概表明了这时候他已经是富人了,需要“升级”。

 

其二,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仁”是孔子价值观中的高级境界,子贡问这话时,底气不足,但又满怀希望,结果孔子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推己及人”,共同富裕,最终天下大同。这既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也是为政的最终目的。

 

其三,这是个故事,《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记载: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贡知行合一,“民胞物与”,他救了本国的同胞,使其免于奴隶的命运,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孔子为何却批评他?子贡的问题在于他的境界太高,他的起点是别人一辈子难以企及的终点。他不接受奖励,这是在把道德的标准无限拔高,或者把个人的私德当作公德的标准,这两种做法只会得到一个结果,这就是让道德成为天上的明月,让人可望而不可即。

 

真正的道德如同空气,应该是一个人人都能够做到的无损于己而又有利于人的概念。“共同富裕”也是这样的原理。

 

孔子通过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点拨,造就了空前绝后的“商圣”子贡,也为中国人树立了“大中至正”的财富观。“端木遗风”,就是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