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 著《思路:李泽厚学术年谱》出版暨后记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1-11-05 02:17:46
标签:《思路:李泽厚学术年谱》

杨斌 著《思路:李泽厚学术年谱》出版暨后记

 

 

 

书名:《思路:李泽厚学术年谱》

作者:杨斌

出版社:孔学堂书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3月01日

 

内容简介

 

倾三十年之力,阅读、收集李泽厚作品,加之众多书信往来、访谈,杨斌梳理出这份信实可观、情意浓重的年谱。按年代次序,年谱记叙和深挖谱主九十年来的人生经验、学术历程、文化活动和人格魅力,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的理论思考和哲学求索,充分呈现了李泽厚灵感喷涌的生动时刻。年谱扎实、严谨、有血有肉,以亲切有味的语言带我们走进作为思想家李泽厚个性鲜明、创意迭出的人文思想世界。

 

作者简介

 

杨斌,苏州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著有《教育美学十讲》《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发现语文之美》等作品,编有《李泽厚话语》《什么是我们的母语——民国三大家论语文教育》《教育照亮未来——民国八大教育家经典文选》。

 

目录

 

编写凡例 001

走进世界的李泽厚(代序) 001

引 言 001

1930(庚午)·诞生 003

1932(壬申)·3岁 005

1933(癸酉)·4岁 006

1935(乙亥)·6岁 007

1936(丙子)·7岁 008

1937(丁丑)·8岁 009

……

1973(癸丑)·44岁 081

1974(甲寅)·45岁 082

1975(乙卯)·46岁 083

1976(丙辰)·47岁 084

1977(丁巳)·48岁 086

1978(戊午)·49岁 088

1979(己未)·50岁 091

1980(庚申)·51岁 103

1981(辛酉)·52岁 114

1982(壬戌)·53岁 122

……

2014(甲午)·85岁 370

 

【后记】

 

本书是《李泽厚学术年谱》的增补版。在复旦版(2016)基础上增补了约20万字,翻了一番还多。因此有必要就新增内容作一简要说明。

 

大致说来,增补内容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较多增加了学术背景、学术联系、学术交往和学术评价。初版由于受篇幅限制,主要内容为谱主学术活动、学术成果和学术思想。人是社会产物,人物活动离不开其社会环境,学术活动也是如此,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在体例上,本书把与谱主有关系的重大历史背景置于年度之首,把与谱主有关系的重要人物重要讯息在年末列出,文字虽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人物活动的背景和环境。对谱主重要的学术活动则不惜笔墨,努力还原历史场景。譬如,19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这是李泽厚先生在学术界初显身手的重要事件。那么,这场讨论因何而起,如何深入,其他论战诸家观点如何,分歧何在?本次增补作了比较深广的发掘和展开,读者可以由此进一步了解讨论始末,进而加深对谱主学术思想发展的认识。对于谱主重要的学术观点,都力求引用学术界有代表性的评价,正反两方面的都有,以帮助读者明白这些观点的价值、意义和社会影响。

 

其次,是在梳理谱主思想发展脉络上增加较多篇幅,也将其置于更为突出的位置。作为学术年谱,清晰明了地理清谱主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自是题中应有之意,初版即已秉持此念,做出了一定努力。此次增补,着墨更多,努力使其线索清晰,脉络分明,发展演进有迹可寻。李泽厚先生乃一代名家,其学术体大思精,涉及哲学、美学、思想史等,领域广,创见多,同心圆环环相扣,山重水复,波澜起伏,因此,真正弄清楚其思想演变的来龙去脉,实非易事。譬如,在李泽厚思想大厦中居枢纽地位的”积淀论”,明确提出这一概念在写于1960年代初的《积淀论论纲》,而最初萌生可能要上溯至19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彼时讨论自然美时提出“人化的自然”实乃“积淀论”之思维起点;而“人化的自然”则又源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于是,追根溯源还要从谱主何时接触到这一重要历史文献入手。如此,方可合理地解释:1960年代初李泽厚和赵宋光之间的私人学术讨论,直接起因是为参与当时学术界“先有劳动,还是先有人?”的争鸣,而思想发展上的潜在动因其实与“人化自然”思想遥相呼应。正是在1962年发表的《美学三题议——与朱光潜同志继续论辩》中,作者创造性地将“人化自然”由马克思的“物质自然”拓展到人的“内在自然”,从而又成为《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1979)中人类主体性包括“工艺——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一重要思想的先声。围绕这样重要的思想发展轨迹,本次修订增加了比较多的材料。与此类似的还有”救亡压倒启蒙”“儒道互补”“儒法互用”“西体中用”等等,本书也力求沿流溯源,弄清原委。

 

 

 

第三,是在文本梳理基础上增加了较多第一手资料,让严肃的学术面孔之外有点细节,有点血肉,增强一些立体感和可读性。年谱不是人物传记,当然更不是文学创作,人物形象不是年谱写作的目标追求。但是,年谱又是传记的别体。一些原始资料自身带有的生活气息,对保持年谱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还是会有所帮助。幸运的是,多年来,笔者和李泽厚先生通过电话、邮件、微信尤其是若干次面对面的访谈,积累下较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成为本年谱的一大特色。譬如谱主当年下乡劳动的一些计划、笔记,可以为我们还原生活场景,了解人物的艰辛经历。再譬如一些私人信件,也让我们更多地感受人物的生活气息,了解其心路历程,有的还能帮助我们解开某些学术谜团。“在此如常,略感郁郁,虽全家在此,故土之思油然,年岁日增,心理老化,亦可悲也。每夜均喝酒。因气候终日如此,虽有冷气,竟日仍昏昏然,不思做事。”如此文字,无疑让我们见到先生学者生活的另一面。再如,李泽厚和刘纲纪共同领衔的《中国美学史》,在1980年代曾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那么,这两位主编是如何共同运筹这本著作的?各自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李刘二人的通信,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比较翔实的资料。

 

此外,自复旦版年谱交稿之日算起,至今已近五年。五年来,李泽厚先生的学术研究又有许多新成果,增补这些自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我们高兴地看到,近五年来,年届耄耋的李先生仍在不时发表对世界、人生的意见,而对伦理学方面着墨尤多。今年是李泽厚先生九十华诞。在此,我们由衷地祝福先生健康长寿,对这位已然走向世界的东方哲人新的思想智慧充满期待。同时,也对李先生一直以来对本书写作提供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春风桃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部学术年谱的编撰是一段漫长的旅程,沿途风光无限。哲人思想的旖旎风景、色彩斑斓的逻辑画卷以及诗一般的华彩辞章,常常让我沉醉其间流连忘返,而众多师友林林总总的帮助和激励更让我感动莫名。初版后记中曾列出一串竭诚致谢的名单,旧雨新知,从未敢忘;借此机会,再表谢忱!此次年谱增补过程中,又曾得到刘悦笛研究员、刘纲纪教授、彭富春教授、朱志荣教授、马群林先生、陈军先生等人的关心和帮助,尤其是刘景琳先生和他所在的广西师大出版社以及合作单位孔学堂出版社、南昌大学的张国功教授、本书责编凌金良先生,为本书出版均做出重要的努力。远在大洋彼岸的刘再复先生,在年谱初版时,即写出激情洋溢赞誉有加的评论文章并见诸报端,给我以莫大的激励和鞭策。多年以前,时在复旦大学进修的老同学仲波兄、在北京大学读研的学生姜长苏君、在北京电影学院深造的李勇表弟,曾分别从北京、上海等地寄来李泽厚先生的著作数种(记得分别是《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己卯五说》),这对于当年生活在苏北小城买书极为不便的我而言,实在是极为珍贵的馈赠。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是为记。

 

杨斌

 

2019年初夏于苏州初稿;2020年4月修改定稿。

 

此次年谱增补版出版,一波三折,期间复杂历程,可谓艰辛。新增文字固然甚丰,删节之处亦有不少。山重水复,终仍柳暗花明也。

 

2020年11月又记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