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政府是不是越小越好?

栏目:钩沉考据
发布时间:2021-11-09 00:37:43
标签:政府
吴钩

作者简介:吴钩,男,西历一九七五年生,广东汕尾人。著有《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隐权力2: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游戏》《重新发现宋朝》《中国的自由传统》《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原来你是这样的大侠:一部严肃的金庸社会史》《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仁宗:共治时代》等。

政府是不是越小越好?

作者:吴钩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节选自 吴钩新书《宋潮:变革中的大宋文明》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九月三十日丙辰

          耶稣2021年11月4日

 

 

 

我比较过明人王鏊《姑苏志》收录的宋明二朝官廨,结果发现,明朝苏州府的政府机构数目,大约比宋朝时的减少了三分之二。

 

表面来看,简朴的政府部门设置,可以将官员数目控制在最小规模,并以很低的税率来维持政府运转。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确实保持着非常低的税率,据黄仁宇的研究,“16世纪末,全国田赋额最重的为南直隶苏州府,约占农村收入的20%。此外各府县一般都在10%以下,其中又有轻重的不同,山东曹县全县的赋役约占农村收入的9%,去苏州不远的溧阳县,情形就更为奇怪,约在1-5%之间”。至于明代的商业税,更是微不足道,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就比例而言,同时期的日本大名政权,税额占国民收入的50%;就总数而言,17世纪末期的英国,人口仅为明代中国的1/30,税收总额却与明王朝相大体相埒。

 

我们也可能习惯于认为,“精兵简政”、“轻赋薄敛”是好事情。但实际上,税率过低、政府过简,不可能形成优良的治理。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先来听听孟子老人家的说法。

 

魏国的执政白圭曾向孟子请教:“我计划二十税一(按5%的税率征收),您觉得如何?”孟子反问他:“人口万户的都城,只有一人制作陶器,可以吗?”白圭说:“不可以。这样的话,器皿将不足用。”孟子告诉他,对啊,二十税一的道理也是如此。只有在政体、社会经济形态落后的北方部落,才可以用二十税一的超低税率维持。中国是超大规模之国,需要提供“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等公共品,需要“百官有司”治理国家,二十税一怎么够?

 

孟子心仪的是“什一税”,即10%的税率。在孟子那个时代,政府的职能还比较简单,什一税是适当的,但到了宋朝、明朝的时候,社会的发展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品,什一税显然已经偏低了。朱元璋创立、明清相承的低税率、低配置政府,只能维持最低水平的运转,而无法提供稍多一点的公共品,以致明代嘉靖年间山东夏津县修志,引述时人之感叹:“今之守令,凡城池、学校、公署、铺舍、桥梁之类,以兴修为大禁,废不举,敝不葺,荒颓败落之甚,竟诿之不知。”直至晚清之时,但凡城市的消防、筑路、造桥、街道整修、路灯安装等公共事务,地方政府亦都无力主持,只能靠绅商办理。

 

此时,在近代化早已展开的西方,随着政府必须介入、处理更多的公共事务越来越繁多,政府部门的设置也越来越完备,从某个角度来说,近代化的过程就是政府机构膨胀的过程。比如英国,19世纪之前,“城市政府仅仅承担了非常有限的公共服务职能:市政管理职能仅仅涉及供水、卫生和提供少量的基础设施,社会管理职能也仅限于维护社会治安,基本上没有专门的城市管理机构”,但在“19世纪初期,城市中出现了负责道路、街灯、治安、卫生和其他市政工程的政府部门”。

 

 

 

美国也是如此,19世纪之前,“市政府虽然参予筑路、卫生、供水等事业,但仅仅发挥了微不足道的作用”,但到了19世纪,“市政府不得不承担更多的职能”,成立更多的政府职能部门,“仅费城一市就设有个州立部门”。

 

而按明清时期的政府编制与财政水平,别说向社会提供公共品,甚至连政府自身的运转都成为问题。由于地方政府缺乏办公经费,明代衙门的“文具纸张,甚至桌椅板凳、公廨之修理”,都得“零星杂碎的向村民征取”;官设驿站的马夫、步夫、水夫,亦都以役的方式在民户中佥派,且驿递所需的马匹以及马鞍、缰绳、草料等配套,全都由马夫自己承担;就连税粮的征收与解押,也是摊派给民间的大户人家,叫做“粮长”,而解运皇粮所产生的“舡车之费”,还是由粮长自掏腰包。超低税率的缺陷,最后只能通过极度落后的实物征用及全民配役(役,即人身税)来弥补。

 

为了维持政府的基本运转,明清官员不得不依赖私力补救。清代有一句民谚,叫做“无幕不成衙”,这个“幕”,是指地方长官私人聘请的行政顾问——幕友,俗称“师爷”。为什么说“无幕不成衙”呢?因为按明清官制,地方政府只配置极少的佐贰官,根本无法对付刑狱、词讼、财税、会计、文移等日常事务;且长官本人又是做八股文出身,读书时,对“兵刑、财赋、河渠、边塞之利病”,皆漠不关心,一窍不通,及至“授之以官,畀之以政”,自然“懵然于中而无以应”。怎么办?他们惟有自己聘请师爷帮忙。

 

明朝中后期,府、州、县的衙门已出现聘用幕宾的风气,至清代更为盛行,再小的衙门,都得有一个刑名师爷,佐理刑狱与词讼;一个钱谷师爷,佐理财政与税收。清朝人自己说:“各省的那些衙门,无论大小,总有一位刑名老夫子,一位钱谷老夫子。”而公务繁忙的衙门,除了必不可少的刑名师爷与钱谷师爷,还需要聘请书启师爷(起草公文)、账房师爷(财务会计)、征比师爷(稽查赋税征收情况)、知客师爷(招待宾客)、挂号师爷(掌管函件),等等。时人论曰:“幕友亦势所然也,自督抚以迄州县,凡兵刑钱谷,事极纷繁,苟非佐理有人,岂能免夫丛脞。故一署之中,多者十余人,少亦三五人,匡正赞襄,责任颇为繁重。”可以这么说吧,若是没有师爷,清朝的衙门根本就玩不转。

 

 

 

然而,师爷从事的虽然是公务,却没有公务员身份,只能躲在幕后,不能走上台前,他们的薪水也是地方长官自掏腰包支付的。换言之,地方官个人承担了行政成本,而明清官员的正式俸禄又很低,那他们不拼命捞钱才怪哩。

 

我们都知道“冗官冗政”是一种弊政。不过,我们也不能因为冗官有弊,便以为政府越简朴越好,官员越减少越好。恰如其分、切合时代需要、契合社会发展的政府配置,才是可取的。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