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逻辑演进及其系统化过程
作者:吴庆军 王振中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山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10期
当今世界面临风险日益增多,面对动荡不安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破解人类困境的理想方案。梳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脉络和逻辑演变过程,探究其理论来源,总结其构成要素和理论系统化过程,意义重大而深远。为此,本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进行了全面梳理,提炼精髓要义,还原其逻辑演进过程,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系统化、理论化、实践化的过程。重点从两个角度来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逻辑演进,即从“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区域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进行阐述,并概括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来源及其构成要素并绘制理论体系图。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而且善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系统化、理论化、实践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给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疫情无国界,任何国家都难独善其身,各国命运联系更加紧密。危机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表达中国愿与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共建美好世界的真诚愿望。这次抗击疫情充分证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伟大现实意义,符合世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哲学的高度对“人类社会何去何从”这一时代命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多次深刻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聚焦其本质、论证其基本原则、阐发其实现路径、提出其实现条件、指出其具体实施措施,从而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全人类的价值追求。如同历史上伟大思想和理论的形成,都经过产生、发展和完善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经历了从概念到理论体系的演变过程。本文尝试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述进行全面梳理,提炼其精髓要义,还原其历史逻辑演进过程以及其思想系统化、理论化升华的全过程。
一、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演变
“共同体”存在多义性。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共同体有三种,“部落共同体,即天然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而“自由人联合体才是真正的共同体”。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书中提出:“共同体的理论出发点是人的意志完善的统一体”。“共同体”概念经过了马克斯·韦伯、费林等人的演绎,变得越来越泛化和模糊化。国际学术界关于共同体研究虽然很久,有关共同体的定义多达90个,但至今没能给出统一清晰的定义,以至于后续一些学者虽然有所讨论和研究,但基本处于理论概念层面,并未产生显著的社会影响力。
“命运共同体”概念始于党的十七大,起初是用来描述一个中国框架下大陆与台湾特殊关系的,来说明双方政治制度虽然差异巨大,但彼此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到“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2011年国务院白皮书提及“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2年习近平担任十八大报告起草组组长。党的十八大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主席2013年出访莫斯科,第一次正式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科学完整的涵义,此后多次系统论述。党的十九大认为应该“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2017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联合国决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系列讲话和文章,首次确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而完整的涵义,并提出构建的基本原则、世界观、方法论、依靠力量和具体实施路径,进而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概念升华为理论体系,并广泛付诸全球范围内的世界性实践。可见,从“共同体”发展到“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最后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逐渐清晰完善,并从概念升华为理论,最终付诸实践。从“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推进过程充分显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演变路线。
图1: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演进图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区域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逐级拓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世界高度和全人类历史视野,不仅在政治上追求互信,在经济上追求共赢,更在安全上追求互助,在心理上追求认同。从地域空间实践上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层次递进的结果,其逻辑顺序是从一国之内、到两国之间、再到多国区域,最后是世界上所有国家。
首先是立足中国国内,打造“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追求祖国统一。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正式确立。然后是着眼两国之间打造“中国与邻国两国命运共同体”,追求两国间的命运与共、培养好兄弟和好伙伴。如,巴基斯坦是中国天然的好兄弟,成为构建地区命运共同体的首选国家;中俄两国做好邻居和好伙伴等。接着是面向周边地区,打造“中国与周边地区命运共同体”,追求中国与周边地区的睦邻友好关系,如“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东亚共同体”。继而是面向世界各地区,打造“中国与世界地区命运共同体”,如“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金砖国家命运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最后是打造全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就是说,从一国、到两国、再到多国、最后到全世界,逐步扩大共识,最终才可能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逐级递进的实践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现实可操作性。
图2: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层级图
三、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三大理论来源
世界上大多数有影响力的成熟理论基本都会有理论来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亦是如此。
理论来源之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马克思认为,“部落共同体,即天然的共同体”。在马克思看来,天然的共同体将随着商品经济崛起而消失,随之产生政治共同体,即资产阶级的政治共同体。但是这种资产阶级的政治共同体绝不代表全社会成员共同利益。对于劳动人民来说,它是虚幻的共同体。因而,马克思随后提出真正的共同体的概念。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给出了共同体的最高形式,即自由人联合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与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形态上是统一的。
历史唯物主义表明,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共同体形态发展的关键决定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共同体的形式随之发生改变。在世界范围内,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乃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漫长历史时期,世界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共同体,马克思经典作家并没有论述。当今世界生产力水平发展极不均衡,社会主义国家弱势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强势的现实世界中,如何建立现实中世界的共同体?马克思经典作家也没有论述,这就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建立在现实世界的生产力水平发展极不均衡和世界格局“资强社弱”的基础上,世界范围内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漫长过度时期,提出的可实现、可操作的共同体理论。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面世界正义大旗可以团结世界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做好充分准备。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通向马克思真正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现实阶段和必经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高阶段和终极目标就是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联合体)。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吸收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精华,并加以发展、补充、完善和创新,因而具有较高的理论创新价值。
理论来源之二:中华文明共同体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中,十分注重吸收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精华,中华文明共同体思想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华文明共同体思想的精髓是儒家“和合”思想和大同理想。“和”是和谐、和平、祥和,其主要表现为以和为贵、有容乃大的情怀。“合”是聚合、合作、融合,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平、和睦、和谐社会的向往,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和而不同是儒家文化的价值理念。主张和衷共济、四海一家,倡导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包容互补、和谐共存、万邦和谐、天下大同,展现了和谐理念和天下情怀,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融入在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重要典籍《礼记·礼运》中就描绘了大同世界的美好理想。大同世界是对未来世界的美好追求。到了近代,康有为著《大同书》描绘“大同世界”,谭嗣同赞同“大同之治”。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则由大同世界理念演化出天下为公的思想。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所形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逻辑的当代延伸。中华文明共同体思想的“和”“合”价值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石。因此,中华文明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华文明共同体思想的吸收和扬弃。
理论来源之三:历届党中央的外交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明确了中国是第三世界,并强调中国团结第三世界,尽量争取第二世界合作,进行反帝反霸斗争,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外交战略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其外交思想包括“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邓小平将对外开放和维护世界和平联系在一起,以开放促发展,以发展促和平,以和平促开放。若中国想要和平发展就首先要反霸权主义,以此争取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他还指出“世界要和平,国家要稳定,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世界”。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各国追求本国利益时应该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各国谋求本国发展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历届党中央的外交思想后,正式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发展成系统理论并付诸具体实施,这是对历届党的领导集体的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倡的是人类共同价值——让地球上所有人都过上幸福生活、有尊严的生活。此观点既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相契合,也和中华文明共同体的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和而不同、大同社会的理念相融合,并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历届党中央的外交思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继承性。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三大理论来源如图所示:
图3: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三大理论来源构成图
四、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构成要素
通过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总结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构成要素如下:
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演讲首次阐发“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内涵:“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7年,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他又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这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明确和最全面的表述。此后以此为基础多次表述,虽略有差异,但精神实质都是一致的。
2.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项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共商、共建与共享以及共赢的四项原则。2013年在俄罗斯演讲时他说到共同掌握、共同商量、共同遵守的原则,即“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各国人民共同商量来办。这是处理国际事务的民主原则,国际社会应该共同遵守”。2014年中阿合作论坛,他又提出“共商、共建与共享”原则。2015年亚非领导人会议,他再次倡导“共建、共享与共赢”原则。上述这些原则可综合概况为“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四项原则,并在2015年亚欧八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宣言中得到确认。目前这四项原则已获得了世界绝大数国家的认同。四项原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既互为条件又相互促进。世界从对抗、争斗、颠覆、残杀向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转变,是人类走向真正新型文明的重要标志。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通理念
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演讲时,习近平主席讲到,各国应做和睦相处的好邻居、同舟共济的好朋友、休戚与共的好伙伴,做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2014年11月,在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他又谈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两次论述标志着“五通”理念已经形成。政策沟通可以让不同国家形成共同战略,取得建设共识。设施联通能够是通过基础设施加信息化,建立起经济发展走廊和渠道。贸易畅通可以促进国际产能更好地合作,做到共同体产业互补,形成互利共赢。货币流通则能够促成共同体广泛使用人民币和当地货币,避开使用美元,从而逐渐去美元霸权。民心相通就是通过人民之间交流,让共同体接受更加包容的多元文化。五通理念通过实施“一带一路”形成了系统的经济外交架构,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各国间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也更加广阔。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因此,“五通”理念的实施实际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路径。
4.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观理念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至此,“五观”理念已经形成。以往旧世界秩序的价值观多表现为利己主义,人类共同体的价值观取向于此不同,是弘义融利。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应该“人类优先”,强调“不应把一己之利凌驾于人类利益之上”,这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旨在为世界人民谋福祉。习近平总书记的五观理念为全球治理体系重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价值判断。
5.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维构建
2015年12月在中非合作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从“政治、经济、文明、安全、国际事务”这五个维度去着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明上交流互鉴、安全上守望相助、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政治互信是首要条件,经济共赢是基本途径,文明互鉴是坚固纽带,安全相助是具体保障,国际协作是行动方案。这实际就是设计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从五个方面推动国际社会朝向更加包容均衡发展和公平正义的方向迈进,实现合作共赢。
6.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共同体
2016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2016年10月,在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时,他又指出“金砖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既是息息相关的利益共同体,更是携手前行的行动共同体”。2020年3月,他同法国总统马克龙通电话时新提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五个共同体的关系为:利益共同体是基本前提,责任共同体是必要条件,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安全条件和基本保障,行动共同体是具体落实和付诸实践,命运共同体是最终目的和落脚点。
7.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世界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世界,即:“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其中,持久和平世界是政治目标,共同繁荣世界是经济目标,普遍安全世界是安全目标,开放包容世界是开放目标,清洁美丽世界是健康环境目标。“五个世界”真实地绘制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宏伟的壮丽蓝图,指引着人类不断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它是通向马克思所说的真正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过程中,在现实世界可以达到实现的具体美好目标。
五、结论
综上所述,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要包括科学内涵、四项原则、五通理念、五观理念、五维构建、五个共同体和五个世界,这些理念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从而使得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如下图所示:
图4: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体系图
科学内涵解决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的问题。四项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基本原则,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法论,主体坚持共建、过程坚持共商、结果坚持共享、结局坚持共赢。共商原则解决了怎么建的问题,共建解决了建什么的问题,共享和共赢原则解决了为谁而建的问题。五观理念是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治理观,它解决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取向。五通理念是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路径。五维构建指从政治、经济、文明、安全和国际事务这五个角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它显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具体行动领域。五个共同体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行动共同体、卫生健康共同体,它指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表现形式。五个世界是持久和平世界、普遍安全世界、共同繁荣世界、开放包容世界、清洁美丽世界,它表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立体目标。科学内涵、四项原则与五观理念、五通理念、五维构建、五个共同体、五个世界之间相互逻辑支撑形成完整理论体系的不同侧面和不同理论支撑点。如同辉煌理论大厦的几个重要栋梁支柱,共同撑起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宏伟理论大厦。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价值逻辑的完美统一,具有严密完整的内在运行规律。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阐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他把“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同“中华文明共同体思想”完美结合,同时继承历届党的中央外交思想,最终融合、升华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较高的理论创新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通向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现实桥梁和必经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概念形成,有一个从“共同体”向“命运共同体”,再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逻辑演进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有一个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向“区域命运共同体”,再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逐级拓展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具体实施,已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因而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知行合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内涵、系统化、理论化、实践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此次疫情爆发唤醒了世界人民逐渐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其强大感召力,穿透疫情阴霾,照亮人类未来发展之路,呼唤人类走向新型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成为引领新时代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并成为世界人民战胜疫情的强大精神武器。世界各国人民只要守望相助,相互支持,就能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精神合力和战斗力,最终战胜病毒,共同迎接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只有各国人民共同努力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解决各种全球性危机,也只有各国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促进自我更好发展,才可以推动世界繁荣稳定持续发展和持久和平,最终实现大同世界。
(吴庆军,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社科院博士;王振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