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罝、芣苢与家园意识
——辅仁读书会《诗经》研读简报系列
作者:黄臣明
来源:“辅仁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11月7日,农历十月初三,周日晚,辅仁读书会(西政)总第234期诗经研读第8期在西政渝北校区敬业楼2002会议室进行。主讲人:黄柳瑕、吴珍珍;主持人:杨婷婷;指导教师:董卫国、徐冰。研习内容:《周南》之《兔罝》《芣苢》。读书之前,按照惯例静默五分钟,以期与会师生能收敛思虑,心气平和;之后,师生齐声诵读《诗经》原文;之后,先由同学根据古注梳理一篇大义,分析字句注解,阐发经典义理,同时提出问题,与会同学各抒己见,进行讨论。最后由两位老师总结、阐发篇章大义。
兔罝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兔罝》篇主旨,毛传认为,本篇言“后妃之化也。《关雎》之化行,则莫不好德,贤人众多也。”认为此诗描写《关雎》教化之道而形成的社会影响。由赋兔罝之人业虽低微而德行恭敬,从而知贤人众多。朱子认为是“化行俗美,贤才众多,虽罝兔之野人,而其才之可用犹如此,故诗人因其所事、以起兴而美之。”不言“后妃之化”,认为此诗是由描写兔罝之人进而赞美“文王德化之盛。”方玉润《诗经原始》则提出“此必羽林卫士,扈跸游猎,英姿伟抱,奇杰魁梧,遥而望之,无非公侯妙选。”方玉润此说是“美猎士为王气所特钟”,即由描写赞美田猎之士的威武英姿,而显现文王的圣王气象。根据《毛诗正义》、朱子《诗集传》以及方玉润《诗经原始》等对经文的注解,与会同仁进行了深入讨论。
董卫国老师综合诸家之说,认为此诗描写的是诸侯带领武士田猎的场景。古时田猎是军事训练的重要方式。故诗由兔罝起兴,而赞美田猎武士的阳刚之美和忠义之德。要让社会上下同心,必须让男子“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语),家庭有安顿,由家而国,“亲亲而仁民”,进而为公侯“干城”“好仇”“腹心”,故毛传说“《关雎》之化行”,亦是正解。徐冰老师认同毛传对诗旨的阐发,认为此诗反映贤人众多,与国家同心同德。“干城”“好仇”“腹心”,由外而内,逐层递进,可见感化之次第,由浅入深。此诗体现了王道教化之功效,孟子所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上下同心同德,需是感化所至。本篇诗与前诗不同,从婉约、柔美到刚健,铿锵有力,但又“威而不猛”,体现出教化不只是春风化雨的一面,也有刚强的一面,二者结合,方为完美的德化状态。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篇主旨,毛传认为:“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朱子认为此诗“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而赋其事以想乐也。”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则认为“《芣苢》,拾菜讴歌,欣仁风之和鬯也。”方氏认为此诗并非必须实有所指(如乐有子之类),只是由讴歌妇女拾菜之情境而透显出时代风俗之美。
徐冰老师支持方玉润《诗经原始》的解释,赞同“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喻佳也。”诗经里面重词叠句的篇目很多,但此诗最为特殊,只经过几个动词之变化,藏巧于拙,已然成篇,方氏所谓“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正是“于无主张处而凸显其意义”。穷索义理虽可,然不如平心静气含咏体会意境,更能得此诗之旨意。本篇诗描写美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秩序中的女子们欢快劳作的情景,恰如《论语》所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生活状态。
董卫国老师认为,此诗节奏之明快,自然带出一种“喜意”,是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此诗描写的是“王者教化”之下最原初的生活情趣,反映出意蕴悠长的家园意识。《兔罝》篇言男性“赳赳武夫”,此篇写女性“采采芣苢”,反映出人文教化的环境中,男女各安其分、各得其所。男性有阳刚之美,忠义之德,勇于守望家园,女性有柔顺之美,勤朴之质,于乡野间劳作、歌咏,正是“王者之民皞皞如也”(孟子),朱子所谓“自然得天”的生活状态。
《兔罝》和《芣苢》都透露出一种“家园意识”,前者由赞美男子而凸出保家卫国,披肝沥胆的阳刚之气,后者由描写女子而呈现“春风浴沂”、田园牧歌的生活情境。这些都是在社会教化下表现出来的真情真境。教化不是理论宣传的结果,教化恰是让人从异化之中解放而得以回归——回归本初性情,回归人伦世界,回归人与自然的原初和谐。经典意义就在于让我们那容易迷失的人生不断回到生命的本真。
黄臣明撰写,董卫国修订,西南政法大学国学经典与人文教育中心、辅仁读书会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