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身先,富而后教 ——慢庐经典读书会《论语·子路》通讲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1-11-12 17:50:00
标签:为政身先、富而后教

为政身先,富而后教

——慢庐经典读书会《论语·子路》通讲

来源:“洙泗社”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十月初八日甲子

          耶稣2021年11月12日

 

2021年11月6日下午,第十三期“洙泗书院·慢庐经典读书会”——《论语·子路》通讲如期进行。本次读书会由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魏衍华老师担任主讲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中心副主任宋立林教授担任与谈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杨朝明先生应邀出席点评。因疫情原因,活动采取线上形式进行,四十余位专家学者、书院同道及儒学爱好者们通过线上方式参与活动。活动由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昭主持。

 

通讲伊始,魏老师先就全篇进行概括梳理。魏老师认为,《颜渊》篇谈仁政,《子路》篇谈的是为政。《论语义疏》中说:“子路,孔子弟子也,武为三千之标者也。所以次前者,武劣于文,故《子路》次《颜渊》也。”全篇首章以子路谈为政,正如上篇以颜渊谈为学,仍是上半部《论语》论先谈《学而》后谈《为政》的思路。从中可以窥见《论语》的编撰应该是有内在逻辑的。《论语》不仅篇与篇之间有逻辑,而且《子路》篇也有内在逻辑。

 

本篇共30章,其中记述孔子的言论有16章,孔子答问有14章。本篇具体谈论了早期儒家为政治国的一些主张和措施,和为政者的品德,其中很多章节都涉及到实行德政的问题,其实这是从仁到仁政内在的逻辑。此外,文中还论述了贤人君子所应具有的品质。本篇的重点是谈论为政者应该如何不断地修养自身,以达到推己及人、治理国家的目的。

 

 

 

魏衍华副研究员

 

首章“子路问政”,魏老师指出这是孔子针对子路本人谈的为政问题。“先之,劳之”,是说为政者要在使民之前,使自己“先之劳之”。“无倦”在这里是不要懈怠的意思。为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君难,为臣不易”,一两天的“先之劳之”容易坚持,但长时间的“先之劳之”不易做到。当政者应该先自己勤劳,然后再让百姓勤劳,这与下一章“先有司”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相通之处。

 

在“仲弓为季氏宰”章,“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魏老师强调这是孔子为政的九字箴言。“先有司”与上章“先之,劳之”之义接近,言勤政;“赦小过”即赦免小过,言宽政;“举贤才”,即知人善任、选贤与能,则是言仁政。勤政、宽政、仁政,有此三政,则可平治天下。这章反映了孔子“举贤才”的政治思想。孔子重视任用贤才,《礼记》说:“为政在人”,《孔子家语》也讲:“为政在于得人”,得贤才是治理国家、为政的前提条件。

 

在“卫君待子而为政”章,魏老师强调这里体现了孔子的正名思想,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以相互参考。“名”是名分,是君臣父子这一系列的职责与名分,每个人都应该各安其位。“正名”,就是确定名分。名正才能言顺,作为国君就要说国君应当说的话。“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是教化,礼安上,乐和民。礼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法则。如果规矩立不起来,安政治民就没有标准;没有标准,礼法就没办法实施,老百姓就会手足无措。所以,君子对于自己说的话,一点都不能马虎,必须谨慎。

 

“其身正,不令而行”章,强调的是为政者的一种表率作用。这里谈到了“身正”,“政者,正也。”“正”是指自己首先做到正直。魏老师指出,这一章及其前后3章说的都是为政者的“正直”的作用。为政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其实,《子路》篇前6章所谈论的,都是对于为政者的要求,包括为政者的品德和素养,涉及到“先有司”“举贤才”等用人制度问题,这些都是对为政者的要求。

 

在“子适卫”章,本章应该是《论语》当中有关治国极为精彩的对话。魏老师在这里还强调了治国三段论:“庶”“富”“教”,先“富”而后“教”。魏老师认为这是孔子实行仁政德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富强的必备条件。三者是依次递进的关系,人口和物质财富是基础,治国最终要教化人民。

 

在“一言而可以兴邦”章,这一章谈论的是兴邦和丧邦的问题。魏老师认为如果国君能明白为君之难,进而推己及人,体谅为臣的不易,那就可以明白治国理政的不易,然后以身垂范,就可以治理好国家。反之,国家的衰亡也很快。

 

在“吾党有直躬者”章,魏老师谈到后世对这章的理解有很大的争议,其焦点在于孔子“亲亲相隐”思想与现代法制思想并不十分契合。“攘羊”也有另一种理解:“因其自来而取,曰攘”。一种是偷,一种是“自来而取”。在孔子看来,“孝悌”是为政的根本,人们由孝悌而守礼、敬上,这从长远来说是有助于社会的稳定的。如果父子之间相互告发,必然会破坏父子之情,是不符合人的正常情感的。人如果连最起码的亲情都没有,就谈不上忠君,更会影响社会的安定。

 

在“樊迟问仁”章,魏老师指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是为政的普遍法则,这是仁者为政的一种表现。“居处恭”是指一个人独居时恭谨慎独;“执事敬”是指做事敬业奉公;“与人忠”是指与人交往忠正信实。

 

在“君子和而不同”章,魏老师谈到,之所以会出现君子与小人的这两种情况,是因为“利”的原因。本章主要阐明了“同”与“和”的关系,主要体现了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在“刚、毅、木、讷近仁”章,魏老师指出,“刚”是刚直,“毅”是果敢,“木”是质朴,“讷”是语言因谨慎而迟钝。本章是对前面7章的小结。从“子贡问士”到为人“骄”“泰”大体不出“刚、毅、木、讷”的范围,这也与“樊迟问仁”章相衔接。同时,本章也与整篇论题“从政”相吻合,强调个人尤其是从政者要坚持不懈地修养自身,并坚持自己的德行与原则,做到此便不会“巧言令色”,也就近乎“刚、毅、木、讷”了。

 

在“何如斯可谓之士矣”章,魏老师认为这里提到的其实是士人的两种表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是对士人的一个总体印象。对待朋友要相互扶持,相互监督,而对待兄弟,要恭敬和顺。本篇第二十章,子贡也问到同样的问题。对于同样的问题,孔子对子贡和子路的回答不同,这是因为孔子因材施教的缘故。从第20章到第28章,谈论的都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士”为政的要求。

 

 

 

刘昭博士

 

魏老师认为,本篇第一章到第十章,其实说的是为政的政治理念。表现孔子心目中的为政状态,以及孔子对于不良现象、不符合为政理念的一种批评。从第十一章到第二十九章,其实是如何处理与政治、为政相关的一些事情。最后一章是对以上的总结。

 

随后,在刘昭博士的主持下,线上观众围绕自己的感悟与问题进行交流。魏老师、宋老师,就听众的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理解。

 

讲读结束后,宋立林老师进行了点评和补充。宋老师指出,这一篇显然是谈政治的,30章中绝大多数是在谈为政,体现了特别多儒家政治观的内容。比如说孔子“正名”的思想、“政者正也”“先富后教”“近说远来”的思想,“亲亲互隐”等在这一篇也都有体现。宋老师认为,将“君子易事”“小人难事”的“事”翻译成共事不太好,这里讲的是以下事上,所以《论语译注》翻译为在君子手下工作很容易,在小人手下工作很难,谈的不是共事,而是以下事上,反之则称为“使”。“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而非“使人也器之”,这个地方很要紧,很关键。宋老师强调,这些都是在研究儒家政治哲学、政治思想中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些关键点。

 

 

 

宋立林教授

 

活动最后,杨朝明老师做出最终总结。杨老师指出,在下半部《论语》中,第一篇是《先进》,在孔门四科十哲弟子集体出场。之后先是《颜渊》篇,紧跟着就是《子路》篇。同样的,《孔子家语》中,第十八篇是《颜回》,第十九篇是《子路初见》,这样的篇名安排仅仅只是一种巧合吗?显然,《子路》篇与前文有一定的接续性。子路是政事科的代表人物,代表的就是具体如何为政的问题。可以说全篇都是围绕政事展开——为政治国的主张、为政治国的措施、为政者自身如何做,如何教化民众,如何用人察人等等。这样,从这个角度说,全篇就可以分成三部分,从第一章到第十章谈论的是如何为政,从第十章到第十九章谈论的是为政者如何做好自己,从第二十章到最后谈论的是如何察人、用人、识人等一些细节问题,逻辑相对来说是比较清晰的。

 

 

 

杨朝明院长

 

“慢庐经典读书会”是洙泗书院新推出的公益经典阅读活动,书院秉“君子以朋友讲习”的读书理念,围绕儒家经典为中心“以文会友”,力争将学习继承儒家文化与发展创新相结合,挖掘儒家经典的当代价值。接下来,书院也会继续敞开大门,保持每周一篇的进度,继续邀请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共读《论语》。

 

欢迎有志同道一起相约慢庐,共品经典。今后,我们将陆续推出“悦·读”经典书会、“思·享”雅集等活动,在学术研讨、文化交流和国学传承等方面搭建平台,为国学爱好者提供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