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明朝没有银票

栏目:钩沉考据
发布时间:2021-11-22 16:18:16
标签:明朝、银票
吴钩

作者简介:吴钩,男,西历一九七五年生,广东汕尾人。著有《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隐权力2: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游戏》《重新发现宋朝》《中国的自由传统》《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原来你是这样的大侠:一部严肃的金庸社会史》《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仁宗:共治时代》等。

明朝没有银票

作者:吴钩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我们都爱宋朝”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十月十七日癸酉

          耶稣2021年11月21日

 

 

 

我们看以明朝为历史背景的古装剧,比如《龙门镖局》、《武林外传》,常常可以看到,剧中人动辄就掏出一叠一叠的银票。但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这是编剧的虚构,其实明朝人是没有银票用的。我们去看明朝人写的小说,比如《金瓶梅》,便会发现,明朝人从来只写银两,从不提银票。没有一部明代小说写到银票。在清代中后期产生的世俗小说中,才可以常常见到“银票”二字。

 

曾看到一则新闻,说澳大利亚的艺术专家在检验一座即将进行拍卖的明代木雕时,“发现其中还藏有一张稀有明朝纸质银票。这张皱巴巴的纸币上印有的汉字显示,它是在明太祖朱元璋执政第三年(洪武三年)期间印发的——也就是公元1371年”。看到这则新闻时,我还以为历史改写了。但看到图片,恍然大悟:澳大利亚艺术专家发现的并不是什么明朝银票,而是大明宝钞。

 

 

 

明朝人使用的货币,在明初时为宝钞,但宝钞非常快就贬值,以致同如废纸,没有人肯用。民间交易,主要使用铜钱与白银,但在晚明海外白银流入之前,明王朝的白银存量是有限的,朝廷又禁止开采银矿,所以市场中流通的白银并不充实。而且,明朝对铸造铜钱也很不积极,整个明王朝200多年所铸造的铜钱总量,居然不及北宋熙宁时两年的铸钱额。所以明朝民间,铜钱也不够用。银子、铜钱不够用的地方,人们交易,便用稻谷、布匹之类的实物充当货币。

 

到了明朝中后期,海外白银大量流入,市场上才有充实的白银流通,白银也就成了明朝人最重要的货币。但是,尽管白银的使用已非常广泛,明朝政府却从没有打算将白银铸造成标准化的银币,连给白银设立一套成色标准、度量衡标准也没有。

 

所以,以白银为货币,使用起来是非常麻烦的,绝没有电视剧表现的那样豪迈。首先,每一次用白银支付的交易,结算的时候,都要秤一下银子的重量。其次,还要验看银子的成色,是不是十足银。有时候,还要换算度量衡,因为各地的称量标准并不一样。

 

布罗代尔的《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书,描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使用白银交易的情景:

 

“购物者随身带有钢剪,根据所购货物的价格把银锭铰成大小不等的碎块。每个碎块都需秤出重量:买卖双方都使用戥子。一个欧洲人在一七三三年和一七三四年之间说过:中国最穷的人也随身携带一把凿子和一杆小秤。前者用于切割金银,后者用于秤出重量。中国人做出这种事异常灵巧,他们如需要二钱银子或五厘金子,往往一次就能凿下准确的重量,不必增减。”

 

“一个世纪以前,拉斯戈台斯神甫(一六二六年)记下相同的情节,所有中国人使用这一古怪的支付手段的熟练程度同样使他惊诧。他说,中国的童稚都会估计银锭的重量及成色。中国人在腰带上系一个类似铜铃一样的东西,里面装有蜡块,用于收集铰下来的银屑。银屑积到一定数量,只要熔化蜡块便能回收银子。”

 

这仅仅是支付的麻烦,如果是长途贸易,还有搬运的麻烦,因为白银沉重,搬运起来费时费力。白银又太抢眼,搬运时还得担心被劫盗抢劫。

 

 

 

如果有银票,这些麻烦就可以省掉的。但是,明朝政府却从未想过发行银票。民间倒是出现了一种“会票”,明末的陆世仪说:“今人家多有移重赀至京师者,以道路不便,委钱于京师富商之家,取票至京师取值,谓之会票。”这种会票实际上就是甲地汇款、乙地兑现的票据,是个别商号兼营的业务,这些商号在京师与家乡之间常有钱款往来,因而顺道兼营白银的汇兑。也正因为是个别商号兼营,必定汇兑不便,使用范围有限,跟后来的银票不可相提并论。

 

明末的有识之士从民间会票得到启发,曾建议政府设立官营的汇兑机构,如陆世仪与陈子龙说:“宜于各处布政司或大府去处设立银券司,朝廷发官本,造号券,令客商往来者纳银取券,合券取银,出入之间,量取路费微息,则客商无道路之虞,朝廷有岁收之息,似亦甚便”。“岂有可以私行,反不可以公行者”?但明政府显然无意于开发金融工具,陈世仪与陈子龙设想的“银券司”,始终都未能成立。

 

专门发行银票的民间金融机构——票号,也从未出现在明朝。所以,一名明朝人是不可能动辄就从怀里掏出大叠银票的。明代的金融体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落后得多。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