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江南儒学研讨会会议综述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1-11-25 00:24:25
标签:江南儒学研讨会

2021江南儒学研讨会会议综述

来源:“上海儒学”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十月十九日乙亥

          耶稣2021年11月23日

 

2021年11月20至21日,“2021江南儒学研讨会”在上海新虹桥凯悦嘉轩酒店顺利举办。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青浦-复旦江南文化研究院主办,由上海市儒学研究会协办。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等各所高校与研究院共计3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并发表报告。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会议开幕式由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何俊教授主持致辞。何俊教授首先对各位学者的到来表示感谢,然后简要回顾了江南儒学论域的开辟历程,最后指出了目前研究中的问题,对江南儒学的后续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第一,以“魏晋玄学”和“六朝儒学”的提法为例,认为江南儒学的研究中应将重心置于南学的思想发展之中,而不应该局限于将北学作为参考坐标;第二,以南宋理学家是否坚持得君行道理想的学术论争为例,认为江南儒学的研究应该广泛地纳入热点问题;第三,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指出江南儒学的发展应该更加着眼于当代和未来的面向。何俊教授总结认为,江南儒学的研究应该在古今中外的论域中去开展,朝着丰富、多样和纵深的方向去推进。

 

 

 

1

 

第一场学术报告会主要聚焦于理学、心学、气学思想争鸣下的江南儒学。

 

柳旻定以朱熹和丁若镛的解读为中心,考察东亚视角下儒家金律。她认为,“恕”是儒家金律的代表,“忠”则是“恕”的辅助。儒家金律不局限于社会政治关系和阶级,而是适用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世界道德准则。金紫薇以正统论为例,考察了元末明初浙江朱子学的曲折发展。她讨论了近世正统论的由来及其在元末明初的主要议题,并且以杨维桢、王祎、宋濂、胡翰和方孝孺为中心,呈现了元末明初浙学正统论的多重面貌。张星探讨了阳明致良知工夫中的接引面向。她认为良知学不仅是一套追问良知是什么的理论,而且侧重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接引他人。阳明针对不同的弟子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得对道理的言诠走向了更广阔的生活场域。周磊考察了罗钦顺思想的内部张力。他对传统中将罗钦顺简单归结为理学或气学的状况进行了反思,认为罗钦顺的思想体现了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内部张力。尹楚兵梳理了东林学派、东林后学及其对无锡地方文化的贡献。传统的东林学派研究中较多关注学术和政治的互动,尹楚兵则强调了东林学派在读书会讲、慈善事业、气节传扬等社会活动层面的作用,展现了东林学派的复杂性。

 

2

 

第二场学术报告会从伊洛之学的南传讲到了朱子学在江南地区的兴起。

 

毕梦曦通过梳理二程文献中的《孟子》引用和引用分布,以修养工夫为例说明二程对《孟子》的诠释异同。她认为程颢工夫进阶的唯一方法是恭敬有礼,程颐则为朱熹式的心性结构预留发挥的可能性。申绪璐考察了杨时在杭州期间的讲学经历及其道学思想。她认为杨时在余杭和萧山为政大约三年,在道学没落的背景下杨时虽未能力挽狂澜,但他在《四书》学、性命论、工夫论等方面均有收获。张新国探讨了朱子《玉山讲义》的哲学建构。他对朱子的《玉山讲义》、《答陈器之问玉山讲义》进行了详细的义疏,认为朱子自中年即开始重视“仁”论,晚年格外重视“智”的道德意义。刘克兵探讨了北山学派对朱子知识论的继承。他认为北山学派强调读书穷理,较朱子更多容纳了对外界知识的追求。北山学派大多精于考据,实现了从《四书》到五经、再到四部的学问转向,但对朱子的道德性命之学较少阐发。孙逸超考察了乾淳年间的明越诸公及其与陆朱的动静之辩。他认为虽然朱子有时并未将陆象山和明越诸公区分开来,但明越诸公的动静工夫显然与陆象山不同,应正视明越诸公作为独立的道学群体的地位。

 

3

 

第三场学术报告会主要聚焦于晚清民国以及时代变革背景下的江南儒学。

 

毛朝晖考察了唐文治的“读经救国论”及其与近代中国变革的关系。他指出唐文治早年接受“器物救国论”和“制度救国论”,但随后对此有所反思,并转向了“读经救国论”。唐文治强调社会的发展一定要有适当的道德奠基,而经学就是传统道德的基础。王胜军以廖平和章太炎两人为中心,比较了清末民初的“西南儒学”与“江南儒学”。他认为廖平强调经学与史学的绝对分别,强调文化自信和进化公理;章太炎则认为六经皆史、孔子亦一良史,强调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杨奕望考察了晚清绍派儒医赵彦晖的访道与传习。他介绍了赵彦晖的医学理念,认为赵彦晖尊古而不泥古、习医而不局限于医,在医学实践上“留意于活人济世”、“有儒者之风”。孙钦香以张謇、荣德生为例,讨论了儒家伦理的“现代合理性”。她认为张謇是士大夫、荣德生出生贫贱,二人出身虽然不同,但都注重兴办实业,其实是从明清之际的明体达用的“实学”思想发展为清末的“实业”实践。吴思寰以王船山的《宋论》、《庄子解》为例,探讨了船山气学思想的多重面貌。他认为王船山在《宋论》中的“士气说”和他在《庄子解》中的“皞天和气”、“气机”两个概念可能有所关联,展现了船山的气学思想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

 

4

 

第四场学术报告会主要聚焦于明清之际江南地区的理学思想。

 

张天杰以叶敦艮的浙西之行为例,探讨了嶯山学在浙西的多重影响。他指出叶敦艮是刘嶯山的及门弟子,并且和陆世仪、张履祥、吕留良等人都有交往。是叶敦艮将刘嶯山的学问带到了三衢之地,但他晚年也有向朱子学转变的迹象。韩书安探讨了陆世仪对朱子太极论的重构。他认为陆世仪的《太极图说讲义》和朱子的《太极解义》有两点不同:一是认为太极没有动静,因而仅仅把太极限定在本体论的层面;二是强调人极工夫的重要性,认为《太极图说》最重要的一句在“立人极焉”。吴望海以陆陇其的《三鱼堂日记》为中心,探讨了西学东渐视野下的清初思想面貌。与传统将陆陇其视为是一个理学家的研究不同,吴望海指出陆陇其对天文学有较深研究,并曾试图汇通中西天文历法,这也展现了陆陇其思想的丰富性。刘昊以《三鱼堂书目》为中心探讨了陆陇其的书籍世界。他通过研究《三鱼堂书目》的思想结构,指出陆陇其思想的两个特点:一是重视经史之学,二是重视原典而不赞成直接阅读《大全》。李燕以张履祥和友人的书信为中心,考察了张履祥的社会交往与生活。他认为张履祥和友人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读书修身,其次就是农业生产。张履祥认为明末读书人耕读乡间,既不会受到世道的干扰,又能够做到守节、守道,因而非常强调“耕读”。

 

5

 

第五场学术报告会主要聚焦于江南儒者的经典诠释。

 

顾家宁考察了黄宗羲的《孟子师说》及其与明清之际儒家政治思想的关系。他认为《孟子师说》是对《明夷待访录》的进一步发展,《孟子师说》强调君臣之义,反对君臣的主仆化;强调天意民心,主张天意只在民心中显现,反对汉儒以神意解释天意。谷继明探讨了惠栋的用九用六说。他认为惠栋对用九、用六的解释和王弼、朱子都不同,惠栋利用汉代经学的资源,认为用九、用六是对于乾坤之间阴阳运转系统的普遍性指示,是阳爻、阴爻求当位的运动。张建坤探讨了辅广对《论孟答问》的解说与推阐。他认为辅广的《论孟集注》言简意赅,严守朱子矩镬。在义理上强调理与气、天理与人欲的绝对区分,强化了朱子学的价值取向。陈耀辉考察了江永《近思录集注》及其与清代学术思想的关系。他认为在清代考据学盛行的背景下,江永的《近思录集注》具有从经学回到理学、以行动扩展文本理论的思想性质,为我们理解理学的产生提供了思路。衷鑫恣探讨了古典医学中的情欲失调和旷男怨女难题。他认为儒家一方面强调“鳏寡孤独皆有所养”,反对不婚;一方面将性配偶固定为一人,希望夫妇感情的长久贞固。儒家既非纵欲又非禁欲,而是在二者之间调和折中。

 

6

 

在主会场开展的同时,本次会议还专门设立了分会场,供江南儒学奖学金的获得学生们进行报告交流,共有博士、硕士、本科9位同学。郭晓东教授对学生论文进行评议,并勉励各位学子就江南儒学的问题领域进行更深入和多样的研究。

 

21日,《从经学到理学》新书座谈会、《宋明理学史新编》工作研讨会顺利举办,分别由郭晓东教授和吴震教授主持开展。与会学者讨论热烈,引起良好反响。最后,何俊教授为江南儒学奖学金的获得学生进行颁奖,对会议作了简短的总结,说明本次会议结合多种视角,探讨了江南儒学的研究进展、问题和方法,从广度和深度上丰富了江南儒学的学术研究,并对上海彦序服饰有限公司的支持表示感谢。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