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培元全集》出版
《蒙培元全集》
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12月版
全集由黄玉顺、杨永明、任文利主编,共十八卷,包括:
第一卷: 文章(1980年—1988年)
第二卷: 专著《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
第三卷: 专著《理学范畴系统》
第四卷: 专著《中国心性论》
第五卷: 文章(1989年—1992年)
第六卷: 专著《中国哲学主体思维》
第七卷: 文章(1993年—1997年)
第八卷: 专著《心灵超越与境界》
第九卷: 文章(1998年—2001年)
第十卷: 专著《儒学举要》(蒙培元、任文利合著)
第十一卷:专著《情感与理性》
第十二卷:文章(2002年—2004年)
第十三卷:专著《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
第十四卷:文章(2005年—2007年)
第十五卷:专著《蒙培元讲孔子》《蒙培元讲孟子》
第十六卷:文章(2008年—2009年)
第十七卷:专著《朱熹哲学十论》
第十八卷:文章(2010年—2017年)
全集的编辑出版,得到了学界的大力支持:
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来 、郭齐勇;委员(姓氏笔画为序):丁为祥、干春松、王中江、王庆节、王钧林、朱汉民、乔清举、刘丰、李存山、李晨阳、李景林、杨永明、杨国荣、余治平、张再林、张志强、林安梧、周可真、郭沂、涂可国、黄玉顺、梁枢、彭永捷、董平、董金裕、景海峰、程志华、舒大刚、蔡方鹿、颜炳罡。
全集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现代新儒学及其文化影响”研究团队资助出版。
附录
代序:当代哲学家蒙培元
作者:黄玉顺
来源:《孔子研究》2020年第4期,原题为《情感儒学:当代哲学家蒙培元的情感哲学》
蒙培元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其主要哲学思想被学界称为“情感儒学”[1]。蒙培元于1938年2月9日出生于中国甘肃省庄浪县。1963年跟随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作研究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0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中国哲学研究,历任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同时,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访问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访问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等。蒙培元共发表论文近三百篇,出版专著十部。[2]
蒙培元的哲学思想是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叙述与诠释而呈现出来的。他的学术生涯始于宋明理学研究,代表作是广为引用的《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1984)[3]和《理学范畴系统》(1989)[4]。然后,他对整个中国哲学史进行了贯通的研究。他的哲学思想有“主体”“心灵”“超越”“境界”与“自然”这几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并由“情感”贯通起来,由此呈现出独具一格的“情感儒学”(他自己称之为“情感哲学”[5])。
一、主体思维
这个概念最初是在1988年的论文《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6]中提出的,后来一直是蒙培元哲学的根基,他发现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总体性和根本性特征。这其实是对儒家哲学“心性论”的一种扩展性的理解,即扩展到道家哲学和中国佛教哲学特别是禅宗哲学,这主要体现在他1990年的专著《中国心性论》中。[7] 蒙培元关于主体思维方面的思想,最集中地体现在他1993年的专著《中国哲学主体思维》中。[8]
蒙培元所说的中国哲学“主体思维”概念区别于西方哲学的相应概念,即“主体”并不仅仅是认知主体,而更主要地是道德实践主体;“思维”也不是外向思维,而是内向思维,甚至不仅仅是通常的认知性概念,还涵盖了直觉与顿悟、乃至情感与意志等,总之是概指心灵的活动。最值得留意的是:他所反复强调的主体的“自我超越”其实已经意味着某种“前主体性”观念,因为对于通过超越而获得的新的主体性来说,此前的“思维”或“超越”活动就是前主体性的;当然,这并没有否定主体的自我同一性,在这个意义上,蒙培元的哲学仍然是一种主体性哲学。
二、心灵
上述“主体思维”乃是“心灵”的活动,蒙培元认为这是中国心性哲学的基本特征。他将这样的思想提炼而概括为“心灵哲学”,这个概念最初是在1993年的论文《心灵与境界——朱熹哲学再探讨》[9]里提出的,同样值得注意的还有1994年的论文《中国的心灵哲学与超越问题》[10];当然,更全面系统的论述则是1998年出版的专著《心灵超越与境界》[11]。
蒙培元的“心灵”概念也是中国哲学所特有的,它尤其与王阳明的“良知”作为“灵明”的观念有密切联系。因此,“心灵”可以说是“主体思维”概念的更加中国化的表达,即“主体”主要是指心灵主体,而“思维”则是心灵活动,主体思维的指向就是心灵的自我超越。
三、情感
这应该说是贯穿蒙培元哲学思想的最重要的概念。蒙培元的情感儒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形成了,最初提出“情感哲学”概念是写作于1986年、发表于1987年的论文《李退溪的情感哲学》[12]。比较而言,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强调情感、从而与蒙培元“情感哲学”形成呼应的《性自命出》在几年之后的1993年10月才出土,而《郭店楚墓竹简》更是十年之后的1998年5月才出版。[13] 自此直到今天,儒家情感思想的研究蔚然兴起,可称之为中国当代哲学的“情感转向”。[14] 2002年,蒙培元最重要的总结性著作《情感与理性》出版。[15]
蒙培元提出了“人是情感的存在”、“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儒家哲学是情感哲学”等一系列重要命题。要注意的是,蒙培元的“情感”概念远非一般的心理学概念。他全方位地揭示了“情感”概念的诸多规定性,诸如“主体情感”“心灵情感”“真实情感”(“真情实感”)“自然情感”“具体情感”“心理情感”“感性情感”“情绪情感”“高级情感”“道德情感”“审美情感”“宗教情感”“自由情感”“私人情感”“个人情感”“共同情感”“普遍情感”“主观情感”“客观情感”乃至“理性情感”(还有与之对应的“情感理性”)等。
四、超越
这个概念也是贯穿蒙培元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他看来,中国哲学的根本宗旨就是主体心灵从自然情感向高级情感的自我超越,最终达到形上本体的情感体验境界。因此,他自始至终谈“超越”,而“自我超越”概念早在1987年的论文《谈儒墨两种思维方式》中即已经提出[16];当然,这方面最集中的论述仍是其专著《心灵超越与境界》。
蒙培元的“超越”概念不同于牟宗三的“内在超越”概念,在于它虽然也是某种内在超越,但不是存有论的概念,而是情感境界论的概念,即是主体心灵在境界上的情感超越。不过,他虽然也不同意西方宗教的外在超越,但非常重视超越境界中的宗教情感体验。
五、境界
蒙培元从一开始就关注“境界”问题,早在1983年的论文《论朱熹理学向王阳明心学的演变》中就谈到,理学家的宗旨是要达到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17];此后一系列著述都不断强调,中国哲学不是认识论的,而是境界论的。他1992年的论文《从孔子的境界说看儒学的基本精神》指出,心灵境界说是中国哲学中最有特色、最有价值的部分。[18] 1996年,他发表了自我总结性的论文《主体·心灵·境界——我的中国哲学研究》[19];1998年,这方面的总结性专著《心灵超越与境界》出版。
蒙培元的“心灵境界”论是冯友兰“人生境界”论(见《新原人》[20])的发展,而有其独特内涵,即“境界”不仅仅指冯友兰所说的“觉解”程度,而更强调主体心灵的自我超越所达到的精神层次,其中尤其是情感体验的层次。他特别标举“乐”的境界,即是这样一种最高层次的情感体验,它是情与理、真善与美、人与天(自然)的和谐统一。
六、自然
蒙培元从1998年就开始比较集中地思考“自然”问题,此后一些列著述都涉及这个问题,包括2004年出版的专著《情感与理性》。当然,这方面总结性的专著是2004年出版的《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21]。
蒙培元的“自然”概念也是独特的。它与中国哲学的“天”概念具有内在一致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儒家的道德本体论与道家和禅宗的自然本体论的一种融通。但归根到底,“自然”仍然是蒙培元自己的情感儒学的一个心灵境界的概念。它是一个这样的“生命存在”概念,涵盖了、但不仅仅是与人相对的自然界或生态学意义上的自然环境。它当然也不是宗教概念,却具有宗教情感及其超越意义。它是内外合一、情理合一、天人合一的概念,最终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最高境界的情感体验。
最后再次强调,蒙培元的哲学之所以被称为“情感儒学”,是因为上述“主体”“心灵”“超越”“境界”与“自然”等,都是以“情感”观念贯通起来的。而这一点之所以可能,尤其体现在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情感可以上下其说”之中:往下说,情感与生理心理相联系,就是主体心灵的感性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下的自然经验;往上说,情感与实践理性相联系,乃是主体心灵的超越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上的超越体验。[22]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蒙培元的情感儒学是从中国哲学传统中归纳出来的,然而他对这种内向性的主体性哲学传统有所反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无意于发展外向性的认识论和科学,二是它无助于形成外在性的民主法治的社会制度。
蒙培元的情感儒学实可谓两千年来儒家主流哲学之大翻转,即颠覆了以宋明儒学为代表的“性本情末”“性体情用”的观念架构,回归孔孟的情感本源观念。[23] 鉴于上述卓越的哲学成就,蒙培元的“情感儒学”与他的导师冯友兰的“新理学”和他的后辈的“生活儒学”[24]及“自由儒学”[25]等一起,构成了当代中国哲学的“情理学派”[26],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等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并在韩国及日本等具有国际影响。
注释:
[1] 参见《情与理:“情感儒学”与“新理学”研究——蒙培元先生70寿辰学术研讨集》,黄玉顺等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儒学中的情感与理性——蒙培元先生七十寿辰学术研讨会》,黄玉顺等主编,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版;《人是情感的存在——蒙培元先生80寿辰学术研讨集》,黄玉顺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情感儒学”研究——蒙培元先生八十寿辰全国学术研讨会实录》,黄玉顺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版。
[2] 参见蒙培元:《我的求学生涯》,载《安身立命之道——为学与为人》,中国致公出版社1999年版;《我的中国哲学研究之路》,载《中国哲学与文化》第2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我的学术历程》,载《儒学中的情感与理性》,黄玉顺等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 蒙培元:《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方志出版社2007年再版。
[4] 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另有韩文版,洪元植译,韩国艺文书院出版社2007年版。
[5] 蒙培元先生在许多文章和著作里经常提到“情感哲学”概念,仅出现在文章标题里的就有:《李退溪的情感哲学》,《浙江学刊》1992年第5期;《论中国传统的情感哲学》,《哲学研究》1994年第1期;《中国的情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载《中国智慧透析》,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漫谈情感哲学》,《新视野》2001年第1期、第2期;《中国情感哲学的现代发展》,《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6] 蒙培元:《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哲学研究》1988年第7期。
[7] 蒙培元:《中国心性论》,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第1版;另有韩文版,李尚显译,韩国法仁文化社1996年版。
[8] 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1版;另有韩文版2005年版,金容燮译。
[9] 蒙培元:《心灵与境界——朱熹哲学再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第1期。
[10] 蒙培元:《中国的心灵哲学与超越问题》,《学术论丛》1994年第1期。
[11] 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
[12] 蒙培元:《李退溪的情感哲学》,韩国退溪学研究院《退溪学报》1988年第58卷;另见《浙江学刊》1992年第5期。
[13]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14] 参见黄玉顺:《存在·情感·境界——对蒙培元思想的解读》,《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关于“情感儒学”与“情本论”的一段公案》,载《当代儒学》第12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15] 蒙培元:《情感与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6] 蒙培元:《谈儒墨两种思维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7年第1期。
[17] 蒙培元:《论朱熹理学向王阳明心学的演变》,《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
[18] 蒙培元:《从孔子的境界说看儒学的基本精神》,《中国哲学史》1992年第1期。
[19] 蒙培元:《主体·心灵·境界——我的中国哲学研究》,载《今日中国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
[20] 冯友兰:《新原人》,商务印书馆(上海)1946年第1版。
[21] 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2] 关于命题“情感可以上下其说”命题,参见蒙培元:《论理学范畴系统》,《哲学研究》1987年第11期;《中国的德性伦理有没有普遍性》,《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漫谈情感哲学》,《新视野》2001年第1期、第2期连载;《情感与理性》,台湾《哲学与文化》第二十八卷十一期,2001年11月版;《中国哲学的方法论问题》,《哲学动态》2003年第10期;《关于中国哲学生态观的几个问题》,《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4期;《人·理性·境界——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三个问题》,《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我的中国哲学研究之路》,《中国哲学与文化》第2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中国哲学中的情感理性》,《哲学动态》2008年第3期;《我的学术历程》,载《儒学中的情感与理性》,黄玉顺等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23] 崔发展:《儒家形而上学的颠覆——评蒙培元的“情感儒学》,原载《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化》,易小明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另见《情与理:“情感儒学”与“新理学”研究——蒙培元先生70寿辰学术研讨集》。
[24] 关于“生活儒学”,参见黄玉顺:《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黄玉顺“生活儒学”自选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增补本);《儒家思想与当代生活——“生活儒学”论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儒学与生活——“生活儒学”论稿》,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生活儒学讲录》,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从“生活儒学”到“中国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25] 关于“自由儒学”,参见郭萍:《自由儒学的先声——张君劢自由观研究》,齐鲁书社2017年版;《“自由儒学”纲要——现代自由诉求的儒学表达》,《甘肃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自由儒学:“生活儒学”自由之维的开展》,《当代儒学》第11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自由何以可能——从“生活儒学”到“自由儒学”》,《齐鲁学刊》2017年第4期;《德性、自由与“有根的全球哲学”——关于“进步儒学”与“自由儒学”的对话》,《齐鲁学刊》2017年第4期;《“自由儒学”导论——面向自由问题本身的儒家哲学建构》,《孔子研究》2018年第1期;《蒙培元情感儒学对自由儒学的启发意义》,载《“情感儒学”研究:蒙培元先生学术研讨会实录》,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26] 胡骄键:《儒学现代转型的情理进路》,《学习与实践》2019年第4期。
【上一篇】【田飞龙】台湾问题的地缘困局与法理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