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时代”催生文明复兴
作者:钱镇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十月廿二日戊寅
耶稣2021年11月26日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强调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写道,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当时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这段话讲得很深刻,很有洞察力。”
雅斯贝尔斯(1883—1969年)是德国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存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在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重要建树。雅斯贝尔斯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是反思之作,也是他的历史哲学代表作。他认为,“唯有整个的人类历史能够提供当下所发生的一切的意义的尺度”。《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试图从整体上把握人类历史的本质,探索人类发展的奥秘。书中的“轴心时代”的命题产生了巨大反响,引发了长期、广泛的讨论。
雅斯贝尔斯把以往的人类发展史分为四个阶段:即史前时代。古代高度文化时代、轴心时代和科技时代。
在史前时代,人类学会了使用火和工具,产生了语言。在古代高度文化时代,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黄河流域产生了古代的高度文明。
轴心时代是人类意识的觉醒时代。在这个时代,人意识到自己能力的限度,意识到自己作为整体的存在,开始追求更高的目标。雅斯贝尔斯指出,存在一些轴心民族,包括:中国人、印度人和希腊人等,这些民族在轴心时代实现了新的飞跃,奠定了人的精神本质及其真正的人类历史的基础。令人惊异的是:这一飞跃是在上述民族中相互独立地发生的。
轴心时代之后,世界历史进入了科学技术时代。16世纪开始,人类社会发生巨大变化,“过去几千年来习得的劳动方式、生活形式、思维方式和象征物荡然无存”;全球通过交流成为一体,历史第一次成为了世界历史。在这个时代,西方文明以技术进步为基础,主导世界的发展进程。雅斯贝尔斯肯定了这个时代的巨大进步,同时对西方社会的发展方向心存不安,因此追求建立具有“统摄”力的世界哲学。
雅斯贝尔斯特别强调轴心时代的意义,他把轴心时代称作突破期,把另外三个历史时期统称为“间歇期”。间歇期为轴心时代的突破集聚必要的能量,进一步发展轴心时代取得的成就。“突破期”为人类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树立标准。在科学技术时代这个间歇期后,人类能迎来新的轴心时代吗?
雅斯贝尔斯一度热衷于政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积极投身各种政治活动,揭露资本主义世界垄断统治和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轴心时代”体现出的“深刻”与“洞察”,是基于他的社会实践和长时间的哲学思考,他是用轴心时代的概念批判二战期间轴心国的倒行逆施。
轴心时代的理论体现了人本主义。它破除了基督教信仰缔造的历史哲学神话。轴心时代是“没有某一特定的信仰内涵的尺度”,是“获得全人类的、超越所有信仰之上的共同的东西”,它不是基于个别信仰的启示,而是基于人人都可以理解的经验。
轴心时代的理论是对西方中心论的否定。西方中心论认为西方文化优于非西方文化。黑格尔就主张,历史循着从低级到高级的线性发展,西方处于这一发展的高级阶段。东方文化是没有历史的,缺乏理性的。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正是西方国家发起的吗?这不证明西方社会出问题了吗?
雅斯贝尔斯认为,西方在东方面前没有理由傲慢,“欧洲人的自我满足感”可能导致了他们把“异域的世界仅仅当作怪物来看待”。他肯定欧洲在轴心时代和科学技术时代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并不认为西方文明是人类唯一的出路。他追求建立具有“统摄”力的世界哲学,并特意指出,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摄取,可以促进欧洲的自我反省能力。
轴心时代概念的提出和建立世界哲学的期许体现出雅斯贝尔斯深刻的人文关怀和远见卓识。雅斯贝尔斯追求的理想社会包含更多非西方国家的文明贡献,更具有“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人类文明”的特征。在这样的社会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大变局不仅涉及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包括文明的演进,包括弥补和克服西方文化的缺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具备这些根本特征的中华文明将“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对话交流的前景,让人们对新的轴心时代出现的可能和样式充满期待。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陈力】“甘棠遗爱”话召公
【下一篇】【王琦】书院为什么能够延绵千年而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