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定向与可能——一种理解中国哲学史的线索
来源:“法大国儒”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十月廿三日己卯
耶稣2021年11月27日
2021年11月25日,中国政法大学儒学讲坛第一百零三讲成功举行。本次讲坛由首都师范大学的陈睿超副教授主讲,主题为《定向与可能——一种理解中国哲学史的线索》,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的秦晋楠老师担任本次讲坛的主持人。
陈老师将“定向与可能——一种理解中国哲学史的线索”这一宏大的问题总结为三个具体问题:1.能否以体系化的方式言说中国哲学史;2.儒家与道家哲学从先秦到两宋的进展之中能否找到一条通贯的线索;3.中国哲学史中的人生问题。陈老师就中国哲学史中的人生问题按照先秦儒家与道家、先秦到两汉、魏晋玄学、程朱理学的时代发展顺序进行详细讲解。
先秦儒家与道家,陈老师列举了先秦儒家孔子、孟子与《中庸》中关于人生问题的思想,论证了先秦儒家人生问题中人生的定向性特征。随后又通过老子与庄子关于人生问题的思想说明了道家人生问题中“用”与可能性的特征。
从先秦到两汉,陈老师从荀子“化性起伪”与“师法隆积”出发,同时通过董仲舒的“人副天数”“性如茧善如丝”的思想以及扬雄“孔子铸颜渊”的观点,提出先秦到两汉儒家人生问题相比于先秦儒家具有定向性逻辑外在化的特点。
魏晋玄学,陈老师指出王弼的以无为本,以无为用——未限定、充满可能性之“无”是事物动“用”之根本,接着又指出郭象适性逍遥——性分为可能性的边界,他认为在魏晋玄学时期,道家人生问题出现了“用”与可能性逻辑深化的现象。
程朱理学,陈老师通过二程“天理之为生生之理”、朱熹“所当然而不容己”“必然与能然”的思想指出在程朱理学时期的人生问题中定向与可能逻辑内在交汇于天理。最后陈老师专门讲解了朱熹《太极解义》中“体”为定向、“用”为可能的天理观,让大家受益匪浅。
在陈老师生动系统地讲解后,秦晋楠老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精彩的总结。秦老师认为,陈老师此次讲座不仅从定向与可能两种角度来讲述中国哲学史,还在人生问题中抽出了一条线索,将儒家确定的方向性探索与道家未定的可能性探索联系在一起,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新的思路。
讲座的最后陈老师为部分同学答疑解惑,答疑环节结束后,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