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钱宗武:探索《尚书》汉字文化研究新范式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21-12-04 00:07:24
标签:今文、尚书、汉字文化、训诂

原标题:《探索《尚书》汉字文化研究新范式——访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钱宗武》

受访者:钱宗武

采访者:王广禄(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键词:尚书;今文;汉字文化;训诂

 

汉字,是华夏文明最显著的标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富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华夏文明的密码,又是打开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汉字是独特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字里有乾坤”“一字一世界”,其形音义及其发展演变蕴藏着复杂而神秘的文化信息。《尚书》是汉字记载的最早的政史资料汇编,不仅保存了汉字有些现已湮没无闻的构形义,也展示了汉字形音义演绎的各种路向。学术界公认可信度极高的今文《尚书》是一部十分重要的文献古籍,是开展汉字文化研究不可多得的语言材料,但其佶屈聱牙,艰深难读,人皆畏而远之。淮阴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学报编辑部主任翟明女副教授近年来潜心进行今文《尚书》研究,撰写的《今文<尚书>汉字文化研究》于近期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围绕汉字文化研究、《尚书》研究、今文《尚书》汉字文化研究等话题,记者采访了著名《尚书》学家、国际《尚书》学会会长、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钱宗武。

 

中国社会科学网:钱教授您好!您长期从事《尚书》学研究,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尤为显著,被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专家称为“国内乃至国际《尚书》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您认为,《尚书》的文化价值与进行《尚书》文字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钱宗武:《尚书》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上自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期的秦穆公,记录了上下数千年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华夏古老文明璀璨文化的不同侧面,产生了极为深远的文化影响。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优秀传统文化,其肇端于尧舜禹时代,发展于夏商周时期。《尚书》与我国传统文化中诸多元素的形成与发展关系极为密切,承载着中国前“轴心期”的文化形态,保存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系统丰富的始创性论述。

 

今文《尚书》是一部十分重要的文献古籍,历代学者以文字校勘和训诂的方法对今文《尚书》的文字进行考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研究视野、方法、成果等诸方面还存在不足,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巨大。从汉字文化研究的视角进行今文《尚书》研究,是一种有益尝试。翟明女撰写的这本《今文<尚书>汉字文化研究》,选题既前沿新颖,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图为《今文<尚书>汉字文化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网:从《尚书》研究的总体视野看,进行今文《尚书》汉字文化研究,有何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钱宗武:研究表明,今文《尚书》多数的“天”“德”“罚”“民”“酒”均出现于《周书》中。从《虞夏书》至《商书》再至《周书》,“天”“德”的意义均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内在张力,其中“老天”“道德”之义始终为核心字义;“罚”几乎涵盖从本义到引申义的所有义项,“处罚、惩罚”为基本字义;今文《尚书》中的“民”没有本义“奴隶”的语例,字义均为引申义,以“庶民”义为主;“酒”有名词“酒”与动词“饮酒”两种用法,前者居多。李唐以降,堪称《尚书》经典训诂之作的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宋蔡沈《书集传》和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既各自独立,又互为补充,共同构建了《书》学阐释的庞大话语体系。考察三者对“天”“德”“罚”“民”“酒”的相关训诂,比较分析,或可揭示汉语文化负载字系统形成的内部机制和外部原因。

 

今文《尚书》中“天”字共184见,反映了中华文化传统中“天”文化的构建过程。其意义有自然之天、神化之天和意志之天等。《虞夏书》《商书》主要把“天”看成是世人必须绝对服从的万物主宰;《周书》在敬天的同时,强调人为,力推明德尚德,关注民情民意。今文《尚书》“敬天”文化主要包括君权天授、行由天命、天监下民、天意可察、天命无常五方面,影响民族文化史极为深远。

 

今文《尚书》中“德”字共116见,《周书》凡88见。其意义有本义“升、登”、假借义“道德”、内化的“美善”、外化的“德政”“贤人”等。今文《尚书》中的“德”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褒义化倾向,而作为我国尚德文化源头的“明德”思想亦愈显清晰。《尚书》“明德”文化通过儒家的规范得以升华,明德尚德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显著标识。

 

今文《尚书》中“罚”字共48见,《周书》凡41见。其意义有罪、罚金、惩罚、刑罚四个义项。今文《尚书》“慎罚”文化主要包括敬畏刑罚、先教后罚、采用中罚、该轻则宽、当罚必严五个方面。“慎罚”是儒家刑罚思想的滥觞,后来逐渐形成了“德主刑辅”的基本架构,成为中华法系的基本特质。

 

今文《尚书》中“民”字共187见,《周书》凡144见。其意义有庶民、臣民、人三个义项,以“庶民”为多。今文《尚书》在天的视域下审视“民”,从超验的维度解答了执政者保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今文《尚书》“保民”文化着力从君与臣两个主体推动商周文化由“神本”向“民本”方向转变。

 

今文《尚书》中“酒”字共16见,其中有13次见于我国第一部禁酒令《周书?酒诰》。周初,酒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关系王朝兴亡、个人命运、国计民生之物,当然也是饮而勿醉的祭祀之物、其乐融融的孝亲之物、饮而可醉的进献之物。周公的禁酒,体现的是理性对反理性的遏制而非剿灭,充满了浓厚的人文理性。

 

比较《尚书正义》《书集传》《尚书今古文注疏》对今文《尚书》中“天”“德”“罚”“民”“酒”的相关训诂,或可得知,时代发展,观点更新,文化对语言的干涉从更为广阔的范围更加深入。自唐至宋迄清,《尚书》“天”“德”“罚”“民”“酒”构字理据的象形意义和自然属性日渐式微,文字的理性意义和文化属性日益强化。

 

中国社会科学网:学术研究贵在求新,难在创新。您认为《今文<尚书>汉字文化研究》这本书的新意体现在哪里?

 

钱宗武:《今文<尚书>汉字文化研究》立足《尚书》为政事史料的文本性质与“敬天”“明德”“慎罚”“保民”等核心思想,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先对今文《尚书》的文化负载字进行“竭泽而渔”的全面梳理和分类整理,再选取最能代表《尚书》文化特质又极具现代意义的“天”“德”“罚”“民”“酒”等汉字,进行“窥斑见豹”式的系统分析和专题研究。全书自此至彼,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尽力探究这些代表字形义演变的历史轨迹及其承载的不同文化信息,以期在《尚书》汉字文化研究的系统性、方向性等方面筚路蓝缕、开拓创新。全书理念新颖、思路清晰、观点正确、方法科学,既超越了传统的考据之学,又显现出当代学术研究之趋势,可为上古典籍的汉字文化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范式。

 

《今文<尚书>汉字文化研究》从“天”字开始论述,逐步过渡到对“德”“罚”“民”“酒”的分析,体现了一种逻辑上的体系性。天生万事万物,自然之天当可神化人化。“德者,得也。”德配天方能得,“德”也就具有合法性。“罚”列“德”后,恰恰体现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德治法治,德主罚辅,相辅相成。“天”为民主,“民为邦本”;德罚兼施,“本固邦宁”。“天”“德”“罚”“民”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酒”为日常生活之物。文化负载字的意义范围包含这两个方面,“酒”亦是沟通二者的中介。禁酒令体现“天”的意志,需要德罚相辅,方能利民,化解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凸显先秦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形成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全书构思精巧,展现了一个首尾呼应的逻辑圆环,且叙述平实、考据扎实、分析缜密、论证充分。

 

中国社会科学网:进一步推动今文《尚书》汉字文化研究和《尚书》学研究,存在哪些可能的方向和空间?

 

钱宗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可以进一步扩展研究范围。今文《尚书》是比较可靠的商周遗文,但“晚书”也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晚书”的文化负载字更为丰富,研究“晚书”的文化负载字以及历代训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补充今文《尚书》文化负载字研究的不足。另外,今文《尚书》文化负载字还有很多,诸如,“和”有27见,“中”有41见,“帝”“王”分别为93见和278见,“礼”有11见,“元”有20见,“玉”有13见。这些都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汉字。系统设计,分类、分层、分级、分阶段选取代表性汉字,进而扩展到对《尚书》以外典籍的文化负载字的研究,不仅可以构建《尚书》的文化概念和文化观念体系,还可以构建整个上古的文化概念和文化观念体系。

 

二是可以积极尝试汉字文化研究的国际化。早在17世纪,《尚书》就被译为拉丁文,此后又陆续被译成法文、英文、俄文、韩文、越南文、蒙古文等十余种文字。《尚书》曾经是东亚汉字文化圈各个王朝的共同政治教科书。关注《尚书》文化负载字的对译,不仅可以开辟中华经典汉字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还可以增进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凝聚各国人民的文化共识。

 

文字是人类告别愚昧的火炬,走进文明时代的灯塔。我认为,汉文化研究者与域外文化研究者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开展相关典籍的文化负载字研究,共同建立美好世界,共同开创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