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韩人文学论坛召开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1-12-04 16:32:20
标签:中韩人文学论坛

第七届中韩人文学论坛召开

作者:王春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十月廿六日壬午

          耶稣2021年11月30日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王春燕)11月25—26日,第七届中韩人文学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灵桂、韩国教育部次官郑钟澈发来书面致辞,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叶海林、韩国教育部大学学术政策官洪玟植代读。韩国研究财团理事长李光馥出席会议并致辞。

 

王灵桂指出,建交近30年来,中韩两国开展了成果丰硕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携手应对世界变局、地区动荡、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领域挑战,为东亚乃至世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届论坛以“生态文明与中韩文化”为主题,切合当前全球应对生态危机的迫切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韩两国地理相近、文化同源,两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生态哲理与智慧为双方开展生态文明合作提供了价值基础。希望两国人文学界专家学者,深入探索和挖掘“生态文明与中韩文化”在人文学各领域的理论渊源和现实意义,利用两国丰富的人文传统和思想资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指明方向。

 

王灵桂就办好中韩人文学论坛,增进两国人文交流,提出三点建议。一要深植学术根基。汇集更多中韩两国优秀人文学者,以两国共同关心的重大选题为切入点,交流思想、贡献智慧、凝聚共识,为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提供人文思想财富。二要突出现实意义。关注两国当下现实问题,在生态环保、人口老龄化、文化遗产保护、民间交流等领域贡献来自人文学界的思考,进而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高水平、可操作、出实效的政策建议。三要坚持成果导向。梳理历年论坛成果,以结集出版、制作视频短片等形式进一步把论坛交流和讨论的成果传递给两国民众,让两国民众共享人文学研究成果。

 

郑钟澈指出,韩中两国有着数千年的交往历史,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进行了密切合作。中韩人文学论坛延续了交流传统,为两国人文学者搭建平台,促进了两国学术交流与合作。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和后疫情时代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变化,人们意识到了人文学的价值和提高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希望两国学者各抒己见、共享价值,在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教育、文化等领域展开丰富而有意义的讨论,为两国发展和共同应对未来挑战作出贡献。希望中韩人文学论坛继续发展壮大,增强对人文学的理解,为两国人文学的振兴贡献力量。

 

 

 

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利华、韩国汉阳大学名誉教授魏幸复分别以“探求‘生生之道’:环境史学的旨趣和意义”“生态文明与中韩人文传统”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王利华认为,建构中国特色环境史学思想知识体系,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指导下,建立正确的环境史学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二是运用现代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把握生态环境的组成要素、关系结构和演变机制,合理界定环境史研究的对象、范围,正确把握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的时、空、量、构、序、质;三是从中华民族生存实践和本土生态文化基质中提炼出中国环境史学的“元概念”“元命题”;四是从史学发展脉络和现实环境问题的交集处确认环境史学应在的位置和特殊的职责。

 

魏幸复表示,生态问题的出现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有着很深的渊源,科技发展带来物质丰饶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科技的力量,但是又不能完全依靠科技。人文学科可以通过传播与普及相关研究成果,推动各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促进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而推动生态问题的解决。研究人员应着眼于当下热议的核心生态问题,对自身的文化遗产进行批判地解释与运用。儒家的“节制”“和谐”思想、墨家的“节用”思想、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等,体现了解决生态问题的思想理念,研究时可从中寻找理论突破口。

 

 

 

与会嘉宾合影。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韩两国学者围绕“中韩文学中的人与自然”“中韩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理念”“儒学中的‘自然’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中韩生态教育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韩国教育部、韩国研究财团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