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庐经典读书会《论语·季氏》通讲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1-12-04 17:17:23
标签:《论语·季氏》通讲

慢庐经典读书会《论语·季氏》通讲

来源:“洙泗社”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十月廿八日甲申

          耶稣2021年12月2日

 

2021年11月28日下午,第十六期“洙泗书院·慢庐经典读书会”——《论语•季氏》通讲如期进行。本次读书会由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中心副主任宋立林教授担任主讲,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魏衍华老师担任与谈人。数十位专家学者、书院同道及儒学爱好者们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与活动。活动由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陈岳主持。

 

通讲伊始,宋老师对本章进行概说。宋老师认为,本篇内容的重点集中在中间部分,也就是有关君子修养的部分,具有箴言性质。本篇记述孔子论述有十章,孔子答问两章,另外还有两章,一章劝人修德,一章记国君之妻的名称。仔细审查本篇与前后几篇的标题,从《卫灵公》到《季氏》再到《阳货》,似乎预示着天下无道的春秋时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夫出、陪臣执国命这样一种权力的下落、秩序的崩坏。

 

 

 

通讲现场

 

对于首章即“季氏将伐颛臾”章。宋老师认为,本章清晰地表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儒家的治国理念,同时揭示了春秋时期鲁国乱局背后的深层原因。孔子认为国家真正的忧患不在于人财寡少,而在于分配是否公平正义,社会是否人心和顺安定。“均”是指达到一种基本的分配公平。做到这些,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颛臾是伏羲之后且为鲁国附庸,季孙氏何须伐颛臾?实因季孙氏与鲁国国君不睦,且颛臾“固而近于费”,不灭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伐颛臾只是一种表象,季氏实际目的在萧墙之内,即矛头所指是鲁国国君。

 

关于“天下有道”章,宋老师指出,这是对第一章的点题性评论。前一章是对话过程,这里提升到更高层面——天下有道如何?天下无道如何?《中庸》有言:“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只有德位兼备的天子才能议礼、制度、考文。当“礼乐征伐”自诸侯或大夫出时,也就证明了礼乐受到侵蚀、破坏。故朱子讲“上无失政,则下无私议”。天下无道,诸侯、大夫、陪臣虽僭越其位但不会长久,“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希不失”就是“幸而免”。这些实际上是孔子对历史和现实经验总结得出来的结论。同时,对于“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宋老师也指出和“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结合起来思考。近代康有为对这一句反其意而用之,提出“天下有道则庶人议”的新看法,以此与近代政治相沟通。

 

关于“益者三乐”章,宋老师认为“乐”即快乐,这里是获得快乐的几种方式,这些方式有好有坏。快乐只是情绪情感的感受,快乐有低级和高级之分,也有生物性快乐与道德性快乐之分。骄乐、佚游、宴乐符合人的欲望,是人的生理、自然需求。“文明”是什么?“文明就是对人的动物性的节制”。骄乐、佚游、宴乐这都是动物性一层的需求,要适可而止。而“贤友”是有道德、有能力的诤友,督促人用礼乐节制自己。人需要超越生物性动物性的一面,克己复礼,需要修养和道德理性的指引。

 

 

 

宋立林教授

 

对于“侍于君子有三愆”章,宋老师认为,本章强调与君子相处、侍奉君子时容易出现的言论之失。此处的“君子”,应该指有位者。“愆”,指过失。冒冒失失、道听途说是“躁”,瞻前顾后、顾虑重重、该说不说是“隐”,不会察言观色,不注意环境场合语气就是“瞽”。《论语·卫灵公》也讲“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荀子》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论语》说“躁”,荀子说“傲”,其实是一样的。

 

关于“君子有三戒”章,宋老师根据人在青年、壮年及老年时的不同生理心理的特点具体阐释了“三戒”的意义。佛教有八戒,儒家有三戒。少年时尚未成人,青春期情意萌动,情胜于理,若过早近色,即今天说的“早恋”,往往会妨碍学习、进步,因此要戒色。青壮年时,血气正旺,会以争斗心处理人际关系,故壮年戒斗。到了老年,血气既衰,得失心变重,贪而无厌,故老年戒得。所以有“59岁现象”,值得警惕。三戒即养气之法,“戒色则养其元气,戒斗则养其和气,戒得则养其正气。”这也是孔子对于现实的观察和总结。

 

关于“君子有九思”章,宋老师认为,本章概括了人在修养举止方面的内容。“思”,有思虑、思考之意,但也包含着反思的精神。宋老师指出,不管什么时代,“君子有九思”都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陈岳博士

 

关于“见善如不及”章,宋老师指出,“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和《孟子》讲的“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意思相近。程瑶田《论学小记》云:“隐居以求其志,求其所达之道也;当其求时,犹未及行,故谓之‘志’;行义以达其道,行其所求之志也;及其行时,不止于求,故谓之‘道’。志与道,通一无二,故曰‘士何事?曰尚志’。”孟子讲“士尚志”,本章也即是在说“志”的重要性,体现了孔子对“道”的追求。

 

对于“陈亢问于伯鱼”章,宋老师认为本章论述了《诗》与礼的重要性。春秋时期,贵族交往要“赋诗言志”,引用《诗经》名言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礼”是礼乐社会的基本规范,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庶民阶层不会过分强调“礼”,但贵族、士人不守“礼”则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故鲤退而学诗学礼。这里的“君子远其子”,“远”不是疏远,而是不过分偏爱。儒家强调“谓其进见有说,接遇有礼,不朝夕嘻嘻相聚亵狎也”,《孟子》言“古者易子而教之”。家庭的亲缘关系,往往会影响到正常的学理、教育。

 

讲读结束后,魏衍华老师就通讲内容作了点评和补充。本篇《季氏》,前一篇是《卫灵公》,下一篇是《阳货》,这些篇名是有着内在结构的。关于本篇最后一章,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中说到:“这种情况尚有多出,前人亦有怀疑和议说。但本读谨守‘前言’约定,将传世《论语》视作整体而尽力疏通。即使此‘整体’乃虚构,但毕竟流传两千余年,已有其完整价值。它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作用和意义已有历史性之积淀存在。”本篇只有十四章,内容虽然不多,但很重要。《论语》当中记载的孔子之言、儒家之义,都是“正实而切事”的,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社会治理紧密相连。

 

 

 

魏衍华老师

 

随后,在主持人陈岳博士的组织下,现场听众根据自己的感悟和问题积极讨论与发言,交流互动。宋老师对听众的感想、疑惑分享了自己的理解。

 

 

 

现场听众

 

“慢庐经典读书会”是洙泗书院新推出的公益经典阅读活动,书院秉“君子以朋友讲习”的读书理念,围绕儒家经典为中心“以文会友”,力争将学习继承儒家文化与发展创新相结合,挖掘儒家经典的当代价值。接下来,书院也会继续敞开大门,保持每周一篇的进度,继续邀请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共读《论语》。

 

欢迎有志同道一起相约慢庐,共品经典。今后,我们将陆续推出“悦·读”经典书会、“思·享”雅集等活动,在学术研讨、文化交流和国学传承等方面搭建平台,为国学爱好者提供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