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相近·习相远——慢庐经典读书会《论语·阳货》通讲
来源:“洙泗社”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十一月初五日庚寅
耶稣2021年12月8日
2021年12月4日下午,第十七期“洙泗书院·慢庐经典读书会”——《论语•阳货》通讲如期进行。本次读书会由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魏衍华老师担任主讲,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中心副主任宋立林教授担任与谈人。数十位专家学者、书院同道及儒学爱好者们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与活动。活动由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昭主持。
魏老师首先对本篇进行了概说。他认为,本篇以“阳货”为名,隐含了孔子对学与仕的看法,可以理解为是全篇的基调所在。这一篇中阳货、公山不狃、佛肸三人都欲召孔子,集中展现了叛乱者与孔子之间的关系。第二到第四章,主要谈的是天性和后天教化的关系。第五到第八章,以人的品德修养作为重心。第九到第十一章,说明了《诗》和礼乐在修身中的重要作用。从第十二章开始,通过比较君子小人,说明了修身的目的在于成为君子,也展现了修身和从政的辩证关系。
魏衍华老师
对于“阳货欲见孔子”章,魏老师认为本章通过孔子与阳货的对话体现了孔子的理想。孔子特别注重名正言顺,阳货以家臣叛乱,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当阳货想要孔子去帮他,孔子不见他是正常且符合礼制的。这里的“不可”,有人认为阳货自问自答,也有人说是孔子的随问而答。此处孔子不是不想出仕,只是不想在阳货当政时出仕,不跟小人同流合污。本章表现了孔子对参政的态度,也正通过“怀其宝而迷其邦”不可谓“仁”,来说明了学习是从政的基础。
关于“性相近也”章,魏老师认为本章体现了孔子性命学说的一个侧面,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更多地受后天学习和实践的影响。这里涉及到孔子的“性”论,与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都不同,孔子主张“性相近”,性无善无恶。“习性”的思想自古有之,在古代典籍中,都认为后天的习染可以影响人的性情,所以人要注意修养自己的德性。孔子还说过:“少年若天性,习贯之为常”。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中也有“习也者,有以习其性也”“养性者,习也”等说法,都注重对人性的后天培养教化。此章位列本篇第二,说明了后天教化对于培养将来参政执政的能力的重要意义。
关于“子之武城”章,魏老师指出“弦歌之声”指的是礼乐教化,即用礼乐治理国家。“道”是礼乐教化背后的“先王之道”,也就是“孔子之道”“文王之道”。
刘昭博士
对于“公山弗扰以费畔”章。此章和第一章、第七章是相联系的。“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魏老师说,这里的“东周”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在东方复兴一个像西周一样的王朝;另一种说法是周平王东迁,建立东周。“子欲往”,孔子想要去实现理想。夫子欲往,体现了孔子的“仁”;终不往,体现了“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无可无不可。”终不往其实是一种智的表现。
关于“予欲无言”章,魏老师指出此章看似很简单却很重要。“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在此处打了个比喻:我不说话,你们就没有可述的(吗),但是“天何言哉?”天从来没有说过话,四时照样运转,百物照样生长。“予欲无言”,这是孔子由于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抒发的感叹,也表达了君子要以身作则的思想。孔子认为即便我不说话,弟子们也应该以身作则,遵循先王之道、礼乐之道。就像天不会说话,四时照样运转,百物照样生长。同时本章也有引导子贡之意,求学需自己领悟,不能全靠别人的教诲。
对于“三年之丧,期已久矣”章,魏老师认为此章谈论了“三年之丧”与君子修养之间的关系。宰我否定“三年之丧”,认为时间太长,会造成礼崩乐坏,并用“旧谷与新谷”和“钻燧改火”两个比喻,证明“一年之丧”的合理性。孔子认为君子不会在守丧期间“食夫稻,衣夫锦”,因为内心会不安,认为宰我没有做到君子。魏老师认为本章论述了“三年之丧”的道理,告诫人们重视孝道。《中庸》说:“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无论是天子,还是庶人,在当时行“三年之丧”是天下之通义。
活动现场
关于“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魏老师指出此章是整部《论语》中受非议最大的一章。其中关于“女子”一词,有许多的不同理解,不少人又以之为孔子“轻视妇女”的铁证。这里的“女子”有三种说法:一为“臣妾”;二为“女子”特指卫灵公夫人南子;三为一般女性。对孔子批评最多的,就是以第三种解释来看的。魏老师认为这里是一种事实判断,“女子”和“小人”相对,指女人和小孩子。和女子和小人相处,“近之则不孙”:走得太近了他们是否会不尊敬;“远之则怨”:例如小孩子,他们希望得到拥抱却不被满足,就会产生不满。如果是一种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的话,这句话是没有问题的。此章正是孔子告诫世人要修身就必须要去谗远色。
随后,在主持人刘昭博士的组织下,现场听众针对本篇中的“性相近也,习相远”“子欲往”“吾其为东周乎”“三年之丧”和“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重点章节和问题,积极提问,线上线下同时讨论。魏老师对听众的感想和疑惑,分享了自己的理解与心得。
现场讨论
讲读结束后,宋立林教授就通讲内容作了点评和补充。他首先对听众们刚才的讨论内容表达了肯定,并认为,之所以每位同仁的思考都有深度,是因为儒学是我们每个个体都可以体贴的生命之学,大家都可以就自己的学习、生活、逻辑等等来谈《论语》。《阳货》篇与《季氏》篇前后联系紧密,说明“天下无道”时,政治局面会逐渐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沦落到“自诸侯出”甚至“陪臣执国命”,首章“阳货”即是如此。本篇中,“阳货”“公山弗扰”“佛肸”,编者借这些“陪臣”性质的叛乱来喻指“天下无道”,因此,整体的情感基调是消极的,充满了否定、质疑与感慨。除个别章节外,多是孔子对时局动荡的感慨,感慨之中即蕴含着一种不满与批评。不仅如此,孔子对“天下无道”的批评,反过来也指出了“道在何方”。事实上,想要理解儒家在“人”这个问题上的反思和批评,首先要理解孔子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救世之心、淑世之心。孔子的对时人、小人与女子的批评和感叹,都是仁爱之心的流露。
宋立林教授
“慢庐经典读书会”是洙泗书院新推出的公益经典阅读活动,书院秉“君子以朋友讲习”的读书理念,围绕儒家经典为中心“以文会友”,力争将学习继承儒家文化与发展创新相结合,挖掘儒家经典的当代价值。接下来,书院也会继续敞开大门,保持每周一篇的进度,继续邀请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共读《论语》。
欢迎有志同道一起相约慢庐,共品经典。今后,我们将陆续推出“悦·读”经典书会、“思·享”雅集等活动,在学术研讨、文化交流和国学传承等方面搭建平台,为国学爱好者提供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杨朝明】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不动产”
【下一篇】宋立林老师在《论语·阳货》通讲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