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之道——现代诠释学探索的中国方案”讲座成功举办​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1-12-15 14:45:43
标签:现代诠释学探索的中国方案、诠释之道

“诠释之道——现代诠释学探索的中国方案”讲座成功举办

供稿、供图:聂阳姮(北师大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

来源:“教化儒学”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十一月初九日甲午

          耶稣2021年12月12日

 

2021年12月11日下午3点,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辅仁国学研究所主办,哲学学院研究生会协办的学术讲座“诠释之道——现代诠释学探索的中国方案”在线上腾讯会议顺利举办。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李清良教授担任主讲人,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许家星教授担任主持人。

 

此次讲座,李清良老师主要围绕“诠释学”与“诠释之道”展开,内容主要为五个部分——“中国诠释学”问题的提出,“诠释之道”概念的提出和根据,对于“诠释之道”的理解,提出“诠释之道”的意义以及现代中国诠释学的探索路径展望。

 

 

 

首先,李老师指出,“中国诠释学”研究是近20年来学界广泛关注的一大热点,但也不断有学者提出质疑,主要有三:1.中国只有解释传统没有“诠释学”传统;2.诠释学不存在“中国”和“西方”之别;3.中国不需要诠释学这种现代知识样式。这些观点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现代西方诠释学作为诠释学的唯一形态。其实诠释学既有古今之别,也有不同形态。要回答上述质疑,最关键的是要讲清“诠释学究竟是什么”,只有讲清了这个根本问题,我们才能进一步讲清为什么要有诠释学,从而讲清楚“为什么要有现代意义的中国诠释学”。

 

李老师点出,若仍从西方的思路说,则还是讲不清楚中国为什么要有诠释学研究,因此我们换一个思路,依据中国学术传统来理解诠释学——所有的诠释学探索,其实都是对“诠释之道”的探索。依照中国学术传统,事事物物莫不各有其道,“致道”“尽理”而不局限于具体的事事物物正是君子之道的重要标志。诠释活动也有“诠释之道”,不过在中国传统中,诠释活动并未作为一项独立活动被反思和考察,而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活动被把握,因而对于“诠释之道”也被纳入“为学之道”来探索。中国古代虽无“诠释之道”之专名,但依其传统,我们可在中西视域交融中,提出“诠释之道”的新概念。“诠释之道”与“诠释学”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之所以研究诠释学,各种各样的诠释学探索,最终都就是为了求得“诠释之道”,确定应该采取怎样的“诠释之道”。

 

 

 

接着,李老师指出,他是在成中英“本体诠释学”(诠释是“对本体或自本体的诠释”)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诠释之道”,这个“道”既包括本体也包括方法。李老师认为,“道”之特性为兼赅体用、随时变通、并行不悖。各种形态的“诠释学”都是对“诠释之道”的探索。所谓“诠释之道”,是指用以反思、解释、规范和引导各种诠释活动的一套理念规则、体例、方法和技艺等。“诠释之道”的特性为体用兼赅、各异其道、并行不悖。完整系统的“诠释之道”兼赅体用,包含四个层面,即“道理”层面的“诠释之理”、“道德”层面的“诠释之德”、“道用”层面的“诠释之例”和“道艺”层面的“诠释之技”。不同的“诠释之道”并行不悖,彼此之间可互相交流沟通、吸收借鉴,但无法完全照搬和替代。

 

 

 

之后,李老师阐释了提出“诠释之道”的重要意义:1.可有效阐明“中国诠释学”研究的合法性。只要承认“诠释学”是对“诠释之道”的探索,就可以说各大文明都有其诠释学传统,而且都内在地要求对其诠释学传统加以现代转化而形成自成一体的现代诠释之道。我们之所以要讲现代中国诠释学,就是希望由此探索和确定中华文明的现代诠释之道。2.可为各种诠释学资源的整合提供学理依据。打通古今异形的诠释之道,贯通不同层面的诠释之道,整合不同流派的诠释之道,会通不同文明的诠释之道。3.可为现代诠释学的多元发展提供新的思路。“诠释之道”概念的引入,为各大非西方文明探索不同于西方的现代诠释学提供了一种理据,现代诠释学必将由西方文明的一枝独秀到各大文明的百花齐放。“诠释之道”概念也可为中国现代诠释学的建构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将中国学术传统最核心的部分即有关“道”的思想和智慧顺理成章地导入现代诠释学探索之中,从而可为现代诠释学的探索提供一个基于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的视角与方案。

 

最后,李老师对现代中国诠释学的探索路径进行了展望:1.探索路径多样化。各大文明的诠释之道都不可能只有一种思路,也不可能只由某个人来确定。2.基于整个诠释传统,而不是一家一派或只言片语。3.进行系统反思和探索,力求实现存在论、德性论、规则论和方法论的统一。4.强调“以道观之”。

 

在李清良老师主讲结束后,许家星老师进行了总结,认为李老师提出的“诠释之道”概念是对诠释学研究的重要推进。之后,线上的邓梦军教授、程旺教授就诠释之道概念、教化与诠释等问题提出讨论,李清良老师详细地作出解释。最后,许家星老师和线上的同学们向李清良老师表达了诚挚的感谢,本次线上讲座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